黃鼠狼的毛皮,經加工後可製成裘皮大衣,不過它的皮,夏天不值錢,非要入冬以後的大雪、小雪時節的皮才很昂貴。 氣味 肉:甘,臭,有小毒。心肝:臭,微毒。 主治 肉:煎油,塗瘡疥,殺蟲。心肝:心腹痛,殺蟲。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俗名黃鼠狼,體長280-400毫米,雌性小於雄性1/2-1/3。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因為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是小型的食肉動物。棲息於平原、沼澤、河谷、村莊、城市和山區等地帶。夜行性,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每年3-4月發情交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築巢。雌獸妊娠期為33-37天。通常5月產仔,每胎產2-8仔。與很多鼬科動物一樣,它們體內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氣,在遇到威脅時,起到麻痺敵人的作用。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民間諺語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實際上黃鼬很少以雞為食。黃鼬的皮毛適合製作水彩或油畫的畫筆,華人稱為狼毫。主要生活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泰國等地,中國西藏以及其他很多地區都有分佈。黃鼬體長28-40釐米,尾長12-25釐米,體重210-1200克。體形中等,身體細長。頭細,頸較長。耳殼短而寬,稍突出於毛叢。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冬季尾毛長而蓬鬆,夏秋毛絨稀薄,尾毛不散開。四肢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銳,趾間有很小的皮膜。肛門腺發達。雄獸的陰莖骨基部膨大成結節狀,端部呈鉤狀。黃鼬的毛色從淺沙棕色到黃棕色,色澤較淡。毛絨相對較稀短,針毛長25一29毫米,絨毛長15一18毫米,針毛粗118一130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淺,四肢、尾與身體同色。鼻基部、前額及眼周淺褐色,略似面紋。鼻墊基部及上、下唇為白色,喉部及頸下常有白斑。但變異極大,即使同一地點,有些個體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從喉部延伸至胸部。黃鼬的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鼻骨、上頜骨、額骨和頂骨完全癒合,不見骨縫。顴弓窄。聽泡為長橢圓形。雄獸的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眶間寬較眶後突後之腦顱前端為寬。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成一橫列,第二下門齒著生位置略靠後。犬齒長而直。上裂齒前緣內側、下裂齒的後葉均有一明顯小尖。上臼齒橫列,內葉大於外葉。內葉中央小尖明顯,外葉具二個小尖。棲息環境棲息于山地和平原,見於林緣、河谷、灌叢和草丘中、也常出沒在村莊附近。居於石洞、樹洞或倒木下。
黃鼠狼的毛皮,經加工後可製成裘皮大衣,不過它的皮,夏天不值錢,非要入冬以後的大雪、小雪時節的皮才很昂貴。 氣味 肉:甘,臭,有小毒。心肝:臭,微毒。 主治 肉:煎油,塗瘡疥,殺蟲。心肝:心腹痛,殺蟲。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俗名黃鼠狼,體長280-400毫米,雌性小於雄性1/2-1/3。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因為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為黃鼬。是小型的食肉動物。棲息於平原、沼澤、河谷、村莊、城市和山區等地帶。夜行性,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每年3-4月發情交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築巢。雌獸妊娠期為33-37天。通常5月產仔,每胎產2-8仔。與很多鼬科動物一樣,它們體內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氣,在遇到威脅時,起到麻痺敵人的作用。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民間諺語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實際上黃鼬很少以雞為食。黃鼬的皮毛適合製作水彩或油畫的畫筆,華人稱為狼毫。主要生活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泰國等地,中國西藏以及其他很多地區都有分佈。黃鼬體長28-40釐米,尾長12-25釐米,體重210-1200克。體形中等,身體細長。頭細,頸較長。耳殼短而寬,稍突出於毛叢。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冬季尾毛長而蓬鬆,夏秋毛絨稀薄,尾毛不散開。四肢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銳,趾間有很小的皮膜。肛門腺發達。雄獸的陰莖骨基部膨大成結節狀,端部呈鉤狀。黃鼬的毛色從淺沙棕色到黃棕色,色澤較淡。毛絨相對較稀短,針毛長25一29毫米,絨毛長15一18毫米,針毛粗118一130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淺,四肢、尾與身體同色。鼻基部、前額及眼周淺褐色,略似面紋。鼻墊基部及上、下唇為白色,喉部及頸下常有白斑。但變異極大,即使同一地點,有些個體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從喉部延伸至胸部。黃鼬的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鼻骨、上頜骨、額骨和頂骨完全癒合,不見骨縫。顴弓窄。聽泡為長橢圓形。雄獸的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眶間寬較眶後突後之腦顱前端為寬。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成一橫列,第二下門齒著生位置略靠後。犬齒長而直。上裂齒前緣內側、下裂齒的後葉均有一明顯小尖。上臼齒橫列,內葉大於外葉。內葉中央小尖明顯,外葉具二個小尖。棲息環境棲息于山地和平原,見於林緣、河谷、灌叢和草丘中、也常出沒在村莊附近。居於石洞、樹洞或倒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