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親愛小美美

    矛盾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雙方是對立統一的,即矛盾雙方的不僅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同時矛盾雙方又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物質與精神就是一對矛盾,因此按照矛盾辯證法原則,物質與精神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物質與精神不僅是相互區別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而且物質與精神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也就是說物質之所以是物質、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從二者的相互依存中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但是現行哲學教科書卻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物質可以離開精神單獨存在,即物質與精神可以相互分離,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認為現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對物質與精神之間關係的規定是錯誤的.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對立的,但二者又是統一的,這就是說物質與精神雖然是具有相異性和區別性,但是二者卻是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質與精神獲得了各自不同的規定性

  • 2 # 鐮與錘

    物質與精神的關係

    以唯物主義看來,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我們認為,精神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只有滿足了精神所需的物質條件,精神才能存在。精神就是意識,意識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人類歷史不斷髮展的結果,每一個歷史階段都對人類的意識都有著重大改變,而人們又憑藉著這樣的意識又透過實踐去改造社會,讓歷史的車輪轉動,從而帶動社會的發展,因此可以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推動物質的發展,然而物質是一切的本源,若沒有物質的存在,人類社會包括精神都將不復存在。

    舉一個例子。在古代,人們信仰“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其實類似於這樣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就讓我們用上面說的物質決定意識來分析。首先,人在出生後猶如一張白紙,他首先要做的是認識自己,在某一天,他爬到鏡子前,看到了自己的模樣,知道了這就是自己,在認識了自己後,便會對周圍環境進行認識並最終確立一個獨立的意識,而周圍的環境決定於當時的社會,每一個人周圍的環境都是不同的,家庭,學校,社會等等,這樣不同的環境決定了每個人在其中成長起來的個人意識也不同,有人成為了惡人,有人成為了善人,但無論善惡,都可以看出,人們最開始並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周圍環境對他的影響。

    這裡所說的環境就是物質,善惡以及個人意識等就是精神,由此可以推斷,精神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見過幾次面的企業老闆說與自己聊天很開心,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