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丸是中醫的經典方劑,始載於李東垣的《脾胃論》,原方為補中益氣湯,主治內傷脾胃發熱。後世將其改為丸劑,具有服用方便、藥效持久等特點。所謂“丸者,緩也”,製成丸劑後更加適合慢性疾病的治療。方中多以補益藥為主,兼以理氣的陳皮和昇陽的升麻、柴胡,對脾胃虛弱和中氣下陷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均適用,既可用於原發性中氣虛弱,又可用於在其他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中氣虛弱下陷的症狀,可單用,亦可聯用。
《湯液本草》中曾指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藥的服藥時間是應根據患者的胃腸狀態、病情需要和藥物本身的特性來綜合考量。我們來看看補中益氣丸。首先它是一個以補益類中藥為主的方劑。補益藥主要治療虛症,受眾人群大多為久病體弱或者在病癒後調和氣血等,且患虛症病程一般相對較長,多為慢性病。這類患者對於藥效的快慢要求不高,他們關注的反而是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得是否充分。有人認為補益藥為防止藥物被胃腸道的某些酶快速分解,達到緩慢吸收的目的,宜在飯前服用。而曹春林老師在其主編的《中藥藥劑學》教材中則指出:“滋補劑宜在飯後服下,使之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一併吸收,以利身體康復。”個人認為,補中益氣丸應該為飯後2小時,在兩餐之間服用,這樣既可兼顧藥物吸收的速度與程度,也有利於提高生物利用度,以期獲得較好的療效。
作者 陳佳帥,北京市密雲區中醫醫院,主管藥師,藥事網成員。
補中益氣丸是中醫的經典方劑,始載於李東垣的《脾胃論》,原方為補中益氣湯,主治內傷脾胃發熱。後世將其改為丸劑,具有服用方便、藥效持久等特點。所謂“丸者,緩也”,製成丸劑後更加適合慢性疾病的治療。方中多以補益藥為主,兼以理氣的陳皮和昇陽的升麻、柴胡,對脾胃虛弱和中氣下陷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均適用,既可用於原發性中氣虛弱,又可用於在其他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中氣虛弱下陷的症狀,可單用,亦可聯用。
《湯液本草》中曾指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藥的服藥時間是應根據患者的胃腸狀態、病情需要和藥物本身的特性來綜合考量。我們來看看補中益氣丸。首先它是一個以補益類中藥為主的方劑。補益藥主要治療虛症,受眾人群大多為久病體弱或者在病癒後調和氣血等,且患虛症病程一般相對較長,多為慢性病。這類患者對於藥效的快慢要求不高,他們關注的反而是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得是否充分。有人認為補益藥為防止藥物被胃腸道的某些酶快速分解,達到緩慢吸收的目的,宜在飯前服用。而曹春林老師在其主編的《中藥藥劑學》教材中則指出:“滋補劑宜在飯後服下,使之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一併吸收,以利身體康復。”個人認為,補中益氣丸應該為飯後2小時,在兩餐之間服用,這樣既可兼顧藥物吸收的速度與程度,也有利於提高生物利用度,以期獲得較好的療效。
作者 陳佳帥,北京市密雲區中醫醫院,主管藥師,藥事網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