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吃飯不刷碗1

    明朝中後期,內閣已經十分成熟,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定的制度慣例,如內閣需推選而非皇帝任命,且權力很大,但權力大在哪裡能體現呢?我來介紹兩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事件。

    第一,嘉靖時,皇帝為了尋求對大禮儀的支援,希望把張璁、桂萼二人調入內閣。但因為“內閣六卿外廷會推,內廷不得專擅”,使得在宋以前本應是一道聖旨的問題,結果繞了一大圈,先起復楊一清,之後乘費宏兒子犯事受到彈劾,才將張、桂二人調入內閣。

    第二,景泰時,皇帝為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因內閣有封駁權,不得不送錢給閣臣們,透過賄賂來爭取內閣的同意。而且類似的事還有發生。

    如果細心,大家透過嚴嵩、張居正的事例就可看出內閣為何寧可得罪、對抗皇帝,也要心向文官集團了。原因就在於洪武皇帝裁撤了宰相,而嚴、張二人雖名為首輔,實則宰相,一為私,一為國,都為皇權不惜得罪整個文官集團,最終身敗名裂、累及子孫。因此,內閣往往就代表著整個文官集團,加上所擁有的封駁權,自然使皇權得到極大的削弱,使皇帝無法貫徹自己的意志。

    很多人或許會有疑問,皇權的獨裁性為何會受到這種挑戰或制衡?答案就是朱元璋裁撤宰相所造成的。

    有宰相,皇帝才能與宰相及其附屬的文官集團結成聯盟,實現對國家的統治管理,因為這是多對多的局面。可廢除宰相,皇帝就不得不獨自面對文官集團,形成了一對多的局面。除非都像朱元璋、朱棣那樣的雄主,否則只能是有心無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子銀行誘發次貸危機,結果對誰危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