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熊叨叨叨

    親子間的家庭權利之爭,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親子的相處模式,從孩童時代建立就一直延續,非常值得研究。什麼是親子間的“家庭權利之爭”?大到孩子的人生規劃,小到晚上幾點前要回家,一旦涉及到意見相左,但要共同決定時,就會有家庭權利之爭。武志宏老師有一篇關於家庭權利之爭在婆媳關係的運用《家庭權力之爭,婆媳誰是最後贏家?》講得很好,能幫我們理解定義。

    那為什麼說,這場爭鬥裡,輸的永遠是父母呢?我猜想可能的解釋是,親子間的權利之爭,爭的都是“孩子的事情”。但現在的家長大多更開明,只要不是違法亂紀,很少真的強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的事情,所以最後決定權很可能在孩子。除此之外,如果真的是父母強迫強迫孩子成功,最後父母可能也是贏了決定,輸了和孩子間的感情,這也導致很多父母不願意這麼做。

    你說家長知不知道自己輸了呢?我覺得關於輸贏的定義,每個家長心裡自己都有掂量。以我自己為例,我的父母對我從來都是“散養”,很小開始我就是自己拿決定。因為他們知道干預是沒有用的。這裡我想說,如果孩子主意特別強,即使Ta表面“認輸”,但也會背地裡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執行。所以我父母乾脆就“散養”了,重大事情問問我的意見,如果覺得邏輯沒毛病,也就讓我做了,甚至有時候無條件支援。這反而為他們贏得了我的信任和主動分享。

    當然我父母也有控制慾非常強的事情。比如我媽媽對於我的身體健康,特別是吃早飯的事情,控制慾就很強,這是她“一定不能輸”的一場戰爭,我們也因此鬧了很多矛盾。如果家長想在自己不能輸的領域,贏得戰爭,我的建議是要趁早對孩子施加影響。孩子越大,越獨立,基本上家長能施加的影響就越小了。這裡再推薦一下李玫瑾老師關於親子教育的影片,每次看都很收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刺魚怎樣養殖一年能養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