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住需處理的蜂王
在養殖過程中,被淘汰的蜂王,不要隨意丟棄,一定要留住,然後曬乾磨成粉。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就是蜂王本身帶有一定的氣味,這個氣味對蜜蜂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平時就要注意儲存被淘汰的蜂王,另作它用。
2.使用真正的純蜂蜜
配置誘蜂水的時候一定要使用真正純的蜂蜜,因為純的蜂蜜所散發的氣味比較大,接著加入磨成粉的蜂王混合在一起,然後加一點水,加水的目的是為了稀釋,方便透過噴水壺的噴水孔洞,至於加水量的多少,只要保證噴水壺能正常噴出時成水霧即可,注意:也不要加太多水導致誘蜂水太稀了。
3.加入維生素C
因為維生素C的氣味會比較大,透過散發的氣味越大,蜜蜂越容易發現甚至被吸引過來採誘蜂水,起到幫助誘蜂的作用。準備好誘蜂水以後,沒多久就會有蜜蜂被氣味吸引過來吸食誘蜂水,當蜜蜂吸食足夠的誘蜂水以後,就會開始往蜂巢的方向飛,這時我們就要注意觀察,看蜜蜂是往哪裡飛,然後就順著蜜蜂飛的方向就能找到它們的蜂巢了。
三、誘蜂的條件
1.附近蜜蜂資源是否豐富
不管是買來的誘蜂水,還是使用生活中常見材料製作而成的誘蜂水,首要滿足的條件就是當地要有野蜂分佈,沒有野蜂不管啥方法都行不通的,然後要看野蜂資源是否豐富,太少的話,誘捕的效果可能就不是那麼明顯。
2.蜂箱衛生條件是否到位
蜜蜂是不喜歡帶有異常刺激性氣味的環境,蜂箱也是如此,如果是新蜂箱,那麼需要單獨進行蜂箱除異味處理,具體處理方法比較多,如:《新蜂箱的氣味怎麼處理?》,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則是日曬雨淋一段時間基本上也能去除大部分的氣味,前提是隻要保證蜂箱沒有異味,捕獲到的蜜蜂或者分蜂群的蜜蜂都不會無故離開蜂箱的。
3.誘蜂的位置是否合適
誘蜂的選擇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有野蜂的存在,我們就可以選擇蜜蜂喜歡築巢的位置作為誘蜂的最佳地點,放置的蜂桶不能太隱蔽,得讓蜜蜂容易找到,且位置還要考慮是否背風,是否向陽等條件,最佳的地點就是半山腰了,是最容易引誘到蜜蜂的,就算誘蜂水什麼的都不放,蜜蜂也會來的,因為周圍都是蜜源。
4.誘蜂材料是否合適
如果條件不允許的話,可以就地取材,使用廉價且可靠的材料,如:蜂蠟,這種誘捕方式簡單粗暴易用,具體方法是:在蜂箱內部燒一些蜂蠟,以燻烤蜂箱,然後將舊的巢脾煮過後放置在巢門口,注意定時檢視即可。
總結:誘蜂方法很多,但是更多的是需要養蜂人自己去發現、去實踐,木子養蜂以為往往實踐中出真理,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養蜂之道。
1.留住需處理的蜂王
在養殖過程中,被淘汰的蜂王,不要隨意丟棄,一定要留住,然後曬乾磨成粉。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就是蜂王本身帶有一定的氣味,這個氣味對蜜蜂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平時就要注意儲存被淘汰的蜂王,另作它用。
2.使用真正的純蜂蜜
配置誘蜂水的時候一定要使用真正純的蜂蜜,因為純的蜂蜜所散發的氣味比較大,接著加入磨成粉的蜂王混合在一起,然後加一點水,加水的目的是為了稀釋,方便透過噴水壺的噴水孔洞,至於加水量的多少,只要保證噴水壺能正常噴出時成水霧即可,注意:也不要加太多水導致誘蜂水太稀了。
3.加入維生素C
因為維生素C的氣味會比較大,透過散發的氣味越大,蜜蜂越容易發現甚至被吸引過來採誘蜂水,起到幫助誘蜂的作用。準備好誘蜂水以後,沒多久就會有蜜蜂被氣味吸引過來吸食誘蜂水,當蜜蜂吸食足夠的誘蜂水以後,就會開始往蜂巢的方向飛,這時我們就要注意觀察,看蜜蜂是往哪裡飛,然後就順著蜜蜂飛的方向就能找到它們的蜂巢了。
三、誘蜂的條件
1.附近蜜蜂資源是否豐富
不管是買來的誘蜂水,還是使用生活中常見材料製作而成的誘蜂水,首要滿足的條件就是當地要有野蜂分佈,沒有野蜂不管啥方法都行不通的,然後要看野蜂資源是否豐富,太少的話,誘捕的效果可能就不是那麼明顯。
2.蜂箱衛生條件是否到位
蜜蜂是不喜歡帶有異常刺激性氣味的環境,蜂箱也是如此,如果是新蜂箱,那麼需要單獨進行蜂箱除異味處理,具體處理方法比較多,如:《新蜂箱的氣味怎麼處理?》,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則是日曬雨淋一段時間基本上也能去除大部分的氣味,前提是隻要保證蜂箱沒有異味,捕獲到的蜜蜂或者分蜂群的蜜蜂都不會無故離開蜂箱的。
3.誘蜂的位置是否合適
誘蜂的選擇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有野蜂的存在,我們就可以選擇蜜蜂喜歡築巢的位置作為誘蜂的最佳地點,放置的蜂桶不能太隱蔽,得讓蜜蜂容易找到,且位置還要考慮是否背風,是否向陽等條件,最佳的地點就是半山腰了,是最容易引誘到蜜蜂的,就算誘蜂水什麼的都不放,蜜蜂也會來的,因為周圍都是蜜源。
4.誘蜂材料是否合適
如果條件不允許的話,可以就地取材,使用廉價且可靠的材料,如:蜂蠟,這種誘捕方式簡單粗暴易用,具體方法是:在蜂箱內部燒一些蜂蠟,以燻烤蜂箱,然後將舊的巢脾煮過後放置在巢門口,注意定時檢視即可。
總結:誘蜂方法很多,但是更多的是需要養蜂人自己去發現、去實踐,木子養蜂以為往往實踐中出真理,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養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