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伯圖全景

    強烈推薦一堂公開課【哈佛幸福課】

    這堂課系統講授了幸福的定義和相關影響因素

    對於幸福的感受,由基礎水平和短暫波動構成。而一個人大多數時間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就是由基礎水平所決定

    幸福的基礎水平

    所謂基礎水平,就是幸福感的穩定狀態,可別和考試得了第一名或吃了一頓大餐的短暫幸福感混為一談哦!

    短暫幸福是基礎水平上的峰值,之所以稱之為“短暫”是因為短期內必會回落。比如,高考之前你覺得考上哈佛就夠快樂半輩子了,但事實上你只開心了半年,或三個月,也可能只有一個禮拜。

    如果你原來的幸福指數是60分,哪怕考進哈佛,6個月後的幸福指數又會回到60,而如果你沒有考進哈佛呢?你會鬱郁終生?不,半年後也是回到60。

    再比如,一個悲觀的人中了彩票,會永遠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不,狂喜過後,你該怎麼抑鬱還是怎麼抑鬱,情緒會因外部事件波動,但基礎水平的改變可不容易。

    影響基礎水平的三個因素:1 遺傳排列,2 外部環境 ,3 意向活動。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基因就已經決定了我們的幸福基礎水平——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嘻嘻哈哈(偏向於快樂),而有些人天生愁雲滿布(偏向於焦慮)。

    長大後,基礎水平會因為外部因素而提高或降低,比如健康狀況,國家制度(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們比獨裁製度下的人們更快樂)以及家庭環境等因素。

    這裡不得不強調一點,關於財富對幸福基礎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財富對幸福的影響其實很小。

    住在別墅裡的人一定比無家可歸的人感覺幸福,但不一定比住在舒適公寓裡的人幸福哦!

    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發現,遺傳排列和外部環境很難撼動。

    但別忘了,還有第三條——意向活動,那麼,如何提高幸福的基礎水平?

  • 2 # 大道至簡1971

    人生的幸福,都是建立在經濟實力上嗎?非也,不完全是。大家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現實社會,錢雖不是萬能的,離了錢萬萬不能,目前部分人追求的認為的幸福生活的硬性指標是:在縣城或縣城以上城市有房有車,能娶中意的妻子,有聰明的孩子,隨之而來需要的是和幸福家庭配套的優質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而這些不是空想,都需一定的經濟實力來完成。

    而哪些生活在城市以外廣大地區的眾多百姓,他們部分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難道就不幸福嗎?顯然不是,有人說所謂幸福就是自我滿足。民以食為天,以地為本,現在農村條件好多了,有水泥路有網路覆蓋,有自來水,廁所已改造,不同以往,衛生狀況有很大改觀,高宅深院,院子裡有可種菜養花,養殖戶與居民區分開,空氣清新自然,種地一切機械化,縮短了勞動時間,減輕了許多勞動強度,物質生活豐富也伴隨著精神生活地提高,很多村建有文化廣場,他們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大搞美麗鄉村建設,併成規模,落到實處。

    部分農村人一輩子不願走出故土,他們沒有一定經濟實力,他(她)們自給自足,種地為生,戓許僅夠溫飽,但他(她)們守在這片熱土,建沒家園,生於斯,長於斯,在此奉獻、繁衍、傳承,生老病死,自我滿足,津津樂道,這難道不是很多人的一種幸福嗎?

  • 3 # 劉忠義214

    對於這個問題嗎,我敢直言面對每個人來說,每個人(包括一切生命力)都是建立在一個健康的身體上。也可能有的人會反對,不過也沒關係的,到頭來你會體驗感受到的,當一個人在感冒發燒的時候,頭腦昏昏沉沉的,全身難受不想吃又不想喝,感覺天昏地暗的,身體呢支撐不住的時候,一心想著早點好起來,就這麼一點小痛苦就能折磨的你死去活來的,那麼你能說身體健康不重嗎?不珍貴嗎?很重要也更加珍貴,所以健康二字不是耳戲,經濟實力沒有了身體的本錢,你靠什麼能力去實現經濟實力呢?那是不可能的,要想人生幸福的話,要有一個好的身體,好的身體的來源是要有一個好的心理健康,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吃虧”是福。

  • 4 # 深藍1986

    以前不信,現在信了!人生的幸福就是建立在金錢上的!沒錢,你可能娶不到老婆,住不起好房子!沒錢你連肉都吃不起!當你連肉都吃不起,買不起房子,當今社會,談婚論嫁幾乎首先要求有房!當你娶不到老婆,一切都是因為沒錢,試問如此地步,有幾人還說好心態!不到如此地步,不會知道什麼叫絕望!站著說話不腰疼,請積口德!

  • 5 # 正心偉岸

    幸福是什麼?

    心理學家佛羅姆說:“幸福是一個人創造心靈所帶來的結果,是個人在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行為上的一切創造性活動所帶來的喜悅心情。”

    德國學者萊辛說:“幸福存在於追求理想的過程中。”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使人幸福的不是體力,也不是金錢,而是正義和多才。”

    幸福就像一個萬花筒,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不同的幸福觀。我們大多數人可能聽過富翁和乞丐關於“幸福”對話的故事。

    一個富翁碰到一個在路邊晒太陽的乞丐,突發善心,想幫助乞丐,就走過去問乞丐:“你想得到一筆錢嗎?”誰知乞丐的回答很出乎富翁所料,說:“不想!”富翁驚訝地問道:“為什麼不想?”乞丐回答:“我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富翁說:“有了很多的錢,你就可以娶老婆,生兒子呀!”乞丐問:“娶老婆,生兒子又幹什麼?”富翁說:“那你就會幸福呀!你就可以吃飽後晒太陽啊!”乞丐問富翁:“那我現在在幹什麼呢?”

    很有意思的對話,可是我們笑過之後,誰也不能確定富翁與乞丐的答案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即便是與心理學家商榷,這兩個答案都符合心理學對幸福的定義,只是角度不同。

    心理學家通過對人類幸福的考察,發現人們的幸福觀表現為三個不同的取向:生活質量意義上的幸福,心理健康意義上的幸福,自我價值感的認定。這三個取向雖然有交叉,但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幸福的定義進行了確定,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認知幸福到底是什麼。

    富翁的幸福觀就是生活質量意義上的幸福觀,在他看來,一個人是否幸福,關鍵在於他對自己的生活是否滿意以及滿意的程度如何。與富翁相反,乞丐擺脫了對物質生活的迷戀和膜拜,認為物質並非是幸福的來源,幸福來源於自己心靈上的感知,他是個典型的心理健康意義上的幸福觀代表者。持有自我價值感認定觀點的人們認為,幸福不僅僅意味著因物質條件的滿足而獲得快樂,還包含了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達到的完美體驗,幸福感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價值感,從深層次體現了對人生目的與價值的追問。

    我認為,一個人要幸福,離不開物質享受、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援。這三個方面依據時代、環境不同各有不同的標準。

    無論是生存的需要,還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沒有錢、沒有經濟實力是不行的,更別提物質享受了。金錢在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有了錢就可以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但是我們要記住,金錢只能作為人的奴僕而存在,我們可以驅使它,為人謀利,為己謀福,讓金錢為幸福服務。

    幸福是個人的一種感覺,它取決於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得到了什麼名譽地位,擁有了財富,實現了什麼目標,而是確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標,樂此不疲地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去做,幸福就在這個過程之中,幸福就是精神追求。愛因斯坦說,物質的追求使人空虛,精神的追求使人充實。只有生活充實的人才能感受到幸福。

    幸福是我們對生活、對人的一種情感體驗。當我們生活美滿,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自然是幸福的。有的時候雖然一個人,但想到他們的牽掛,也會有一種幸福油然而生,幸福是家人的關愛帶來的安慰感,是朋友的問候帶來的喜悅感。

    幸福是每個人永恆的夢想和追求。幸福,需要我們去認識;幸福,需要我們去發現;幸福,需要我們去創造;幸福,需要我們去擁抱。

  • 6 # 一個講故事的九哥

    人生的幸福,應該是建立在內心的富足上。

    當我們為了每個月的房租錢著急的時候、給女朋友買禮物缺錢的時候、為了子女學費而四處求助的時候、公司缺乏資金而面臨破產的時候,幸福就是建立在經濟實力上。因為沒有金錢,就垮了,沒地方住了,心愛的女孩會跟別人跑了,子女上不了學而遺憾終身,公司破產事業丟失。此時,內心最缺的就是金錢,所以一切都建立在經濟實力上。

    古代的皇帝坐擁一個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屬於權勢的最頂端,然而他們就一定幸福嗎?從歷代的皇帝看來,大部分都不那麼幸福。揹負著王朝的責任,亦步亦趨,同樣要受到規則的制約。可能對他們來說,某一天能夠和妻子兒女一起毫無顧忌地擼起袖子像個農民一樣下地幹活才是幸福的。

    當我們不需要再為五斗米折腰,金錢所帶來的富足不再是內心最缺乏的。可能因為經常出差不能照顧家庭,此時獲得妻子的理解成為了內心最大的幸福。沒有什麼比愛人的肩膀更暖人心的。

    像錢學森、陳景潤那樣的科研人員、專家學者,人生的幸福是建立在學術領域、實驗室的又一個新進步、新發現。像山區支教的老師,人生的幸福是建立在孩子們習得知識考上好學校後燦爛的笑容。又或者每天堅持跑步的人,人生的幸福是建立在每天奔跑途中的 大汗淋漓。

    內心富足,有很多因素,人的理想和追求也不僅僅是經濟實力而已。每個人的幸福都不盡相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內心的富足。遵循本心的人才是幸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家提倡夜經濟,擺攤,同手機相關行業,大家覺得賣點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