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書法教學及理論研究中都有“碑學”一詞。
3
回覆列表
  • 1 # 黃河隱士1

    好好讀讀古人經典就會明白了。書法碑帖之說古人已經有了很好的定論。至於用什麼作為書法教學的載體我覺得還是中國五千年來的燦爛的文化遺產傳承才是真的。

  • 2 # 子衿書法

    為什麼沒有“碑”的教學研究?

    可能你對於“碑”的瞭解還不是很多。現在學習書法的人,都是從“碑”入手。研究碑學的人,歷代都有。而形成學派,則以清代包世臣,康有為為代表的碑學推行者最為著名。

    包世臣生於一七七五年,清代書法家,著有《藝舟雙楫》,提倡學習北碑,開創了清代書法學習的新途徑。康有為生於一八五八年,著有《廣藝舟雙楫》,對碑學的推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其在書中尊崇魏碑而貶低唐碑。給現代人有一種錯覺,以為碑學專指魏碑,其實所有刻於石碑上的都是碑學。包括王羲之《曹娥碑》,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的碑石作品。都是碑學的範疇。

    碑書記事,翰牘敘情。古代書法分為碑版書和翰牘書。碑版書便是刻於石碑上的書體。以工整嚴謹為其特質。用於歌功頌德,重大事件的銘文記錄。翰牘書為日常書寫,注重的是性情率真。翰牘書的用處廣,碑版書的應用少。翰牘楷書,在今天我們稱為行楷。比如趙孟頫的書體,便是翰牘書。古代人學習書法,以翰牘書為學習範本。現在人學習書法,則基礎上學的是碑版書。

    我們現在學習書法之所以學碑版書,因為石碑的儲存時間長,從石碑上可以製作出拓片來用於臨摹學習。一塊石碑可以製作出來無數的拓片,而墨跡只有獨一無二的一件,毀壞了便沒有了。晉唐時期至今一千多年,所有的紙質作品早已煙飛灰滅。那些王羲之及其唐代名家的字跡,不過是宋、明時期的臨摹本。原作風神盡失。只能夠從碑版書體學起。因為初學者沒有接觸過墨跡翰牘書的學習,反認為碑版楷書才是正宗的楷書,在沒有筆法的學習模仿中,越學字越寫的僵硬。這也是我們現代書法落後於古代書法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零售浪潮下,傳統商戶如何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