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弋南海

    他是學中文的,也是長期教中文的。所以大概他講歷史,不是從歷史學家對歷史考證得出準確結論,更像是對歷史類書籍和作品,看過以後的分析和點評,所以經常能聽到他說,某某是這麼認為的,但也有某某是這麼認為的,他自已不下歷史結論,只談分析,自已讀了這些書以後的認知。

    所以他用的品三國,不是搞某個三國研究課題報告會。好比一個史書觀後感這類東西吧。搞歷史這東西,時間一久,很多記錄方面的東西,有失傳、重編,還有專門改寫和刪節的,都不如考古挖出來的過硬。

    老師的本職工作研究藝術學、美學的,不是搞歷史學研究的,如果你想對美學和藝術學感興趣,那他的書可以作為半專業書籍來看,比如《〈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人類學藝術原理》《中西美學比較論》《藝術的特徵》等作品。但是在歷史這個領域,和上過《百家講壇》的嘉賓相比,他和紀連海、袁騰飛、王立群沒有本質區別,比不上毛佩琦、錢文忠、閻崇年等,屬於高階票友性質,受到專業人士的批評,經常出現常識性謬誤和先入為主的觀點也比較正常。作為歷史評書、古代故事會,優點是娛樂性比較強,比較接地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 2 # 春榮2091

    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有一個通病:偏激和固執!別看他們平時很隨和,但一旦談到學問他們的神情都會變得很嚴肅,尤其涉及到他們研究的課目,一副權威不受“侵犯"的架勢真讓人吃不消(在我師友中就有這型別的人),他們對自已的理解和認知極度自信,認為他們是正確的代表,經常會有出奇的言論,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但細細品嚼,他們的話還是有道理的,之所以我們有時會有反感是視角不同的原因,我們沒有也不能站在他同一高度造成的,所以我們對待學者的態度主要還是傾聽(接受與否是另一回事),因為我們確實沒有批評的能力。

  • 3 # 嘻嘻說職場

    歷史確實可以釀酒。《三國演義》就是歷史釀的酒。不過也有釀成醋的。而且,釀成醋的還不少,能把人的牙都酸掉。酒也有好幾種。有甜酒,有苦酒,還有藥酒,也有隻做藥不釀酒的。總之,歷史就是讓人說的東西。說的過程就是發酵的過程。至於釀成什麼,一看目的,二看手藝,三看運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寄生蟲病怎麼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