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讓胡路”的得名,曾經有過不盡相同的說法,經過調查考證,現在對其由來和演變,已經基本清楚。
讓胡路的得名,與“鬍子”、“湖水”完全沒有關係。據考證,它是因當地一個水泡子的開頭而得名。開始是作為一個水泡子的名字,隨即成為一個村莊的名字,又作為火車站的名字,一直演變為今天讓胡路成了一地區的名字;而“讓胡路”這三個字,也曾經有過音相同字不同的若干寫法。
在現在讓胡路火車站西南十餘里處,有一水泡子,名“軋葫蘆”泡。 1936 年的安達縣誌記載:“軋葫蘆泡在五區界內,西北端跑縣城百里,南北斜長約十數里,兩端水闊,中間狹細如軋葫蘆,故泡以此得名。水深四、五尺,亦產魚類,惟無甚大者。”還載有“軋葫蘆泡屯”,戶數 122 戶。現在地圖上把這個泡子寫為“亞葫蘆”泡,泡子的開頭已經有所變化,不十分象當年的“軋葫蘆”了。當地人相傳,早年有一家山東人遷移到此,那時這個水泡子尚無名稱。因其開頭很象關裡家的軋葫蘆,就把這個泡子稱為“軋葫蘆泡”。他們在這裡落下腳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小村莊。因為這人屯子繁靠泡子邊,也就稱為“軋葫蘆泡屯”。經調查得知,這一傳說是確實的。這一家山東人姓楊,他們建立軋葫蘆泡屯的時間是 1918 年,至今年內已有 60 多年曆史了。軋葫蘆泡屯後來曾叫楊榮屯,就是現在的繁榮村。“軋葫蘆”作為泡名和村名,以後曾寫作“芽葫蘆”、“亞葫蘆”,都是一回事。但那時還沒有成為火車站的名字,而“讓胡路”這三個字的出現也晚得多。
“讓胡路”的出現是在解放初期。 1947 年,泰國康中心站在這裡組建鐵路工作。當時的讓胡路火車站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當地人習慣上有兩種叫法。一是因為它在薩爾圖以北二十里,就稱其為北二十里;再是車站跟前有個小村叫富家屯,則叫它為富家屯,讓胡路火車站是直到 1960 年才輸客運的,所以儘管以前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但也不耽誤什麼事。至於更早以前所稱的“五址六號小站”,以及那個令人費解的“索龍察旗”,則不知什麼時候自然消失了。為要建鐵路工區,當然要給火車站起個正式的名字。因為當時軋戎蘆泡屯經過八十年的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有影響的大村子,當地人已經習慣性地用亞戎蘆泛指這一帶了,雖然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小村子,但都沒有軋葫蘆泡屯影響大。因此在給火車站起名字時,就挪用了“軋葫蘆”三個字,但當時究竟寫作“軋葫蘆”、“芽葫蘆”,還是“亞葫蘆”,卻無從知道了。 1954 年火車站在刻公章時,據說因筆劃太多,就簡化為“讓胡路”了。就這陰差陽錯,由當年的“軋葫蘆”演變成了今天的“讓胡路”,並且有了今天讓胡路所具有的地哉和歷史含義。
關於“讓胡路”的得名,曾經有過不盡相同的說法,經過調查考證,現在對其由來和演變,已經基本清楚。
讓胡路的得名,與“鬍子”、“湖水”完全沒有關係。據考證,它是因當地一個水泡子的開頭而得名。開始是作為一個水泡子的名字,隨即成為一個村莊的名字,又作為火車站的名字,一直演變為今天讓胡路成了一地區的名字;而“讓胡路”這三個字,也曾經有過音相同字不同的若干寫法。
在現在讓胡路火車站西南十餘里處,有一水泡子,名“軋葫蘆”泡。 1936 年的安達縣誌記載:“軋葫蘆泡在五區界內,西北端跑縣城百里,南北斜長約十數里,兩端水闊,中間狹細如軋葫蘆,故泡以此得名。水深四、五尺,亦產魚類,惟無甚大者。”還載有“軋葫蘆泡屯”,戶數 122 戶。現在地圖上把這個泡子寫為“亞葫蘆”泡,泡子的開頭已經有所變化,不十分象當年的“軋葫蘆”了。當地人相傳,早年有一家山東人遷移到此,那時這個水泡子尚無名稱。因其開頭很象關裡家的軋葫蘆,就把這個泡子稱為“軋葫蘆泡”。他們在這裡落下腳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小村莊。因為這人屯子繁靠泡子邊,也就稱為“軋葫蘆泡屯”。經調查得知,這一傳說是確實的。這一家山東人姓楊,他們建立軋葫蘆泡屯的時間是 1918 年,至今年內已有 60 多年曆史了。軋葫蘆泡屯後來曾叫楊榮屯,就是現在的繁榮村。“軋葫蘆”作為泡名和村名,以後曾寫作“芽葫蘆”、“亞葫蘆”,都是一回事。但那時還沒有成為火車站的名字,而“讓胡路”這三個字的出現也晚得多。
“讓胡路”的出現是在解放初期。 1947 年,泰國康中心站在這裡組建鐵路工作。當時的讓胡路火車站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當地人習慣上有兩種叫法。一是因為它在薩爾圖以北二十里,就稱其為北二十里;再是車站跟前有個小村叫富家屯,則叫它為富家屯,讓胡路火車站是直到 1960 年才輸客運的,所以儘管以前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但也不耽誤什麼事。至於更早以前所稱的“五址六號小站”,以及那個令人費解的“索龍察旗”,則不知什麼時候自然消失了。為要建鐵路工區,當然要給火車站起個正式的名字。因為當時軋戎蘆泡屯經過八十年的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有影響的大村子,當地人已經習慣性地用亞戎蘆泛指這一帶了,雖然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小村子,但都沒有軋葫蘆泡屯影響大。因此在給火車站起名字時,就挪用了“軋葫蘆”三個字,但當時究竟寫作“軋葫蘆”、“芽葫蘆”,還是“亞葫蘆”,卻無從知道了。 1954 年火車站在刻公章時,據說因筆劃太多,就簡化為“讓胡路”了。就這陰差陽錯,由當年的“軋葫蘆”演變成了今天的“讓胡路”,並且有了今天讓胡路所具有的地哉和歷史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