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喬不鳴
-
2 # 正史漫談
項羽當然比韓信厲害得多。
若各用一個字來形容韓信與項羽的用兵特點,那麼前者是巧、後者則是強。而我們常說:“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徒然”。在規模相近的情況下,韓信是無法戰勝項羽的。
一、項羽靠著勇力打仗、只是一名莽夫?這是錯覺出於劇情衝突性、戲劇性的需要,如今的影視劇把項羽塑造成了這麼一個形象: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力大無窮,打仗生猛,靠著力量硬鋼無數計謀百出的對手。待人則吹鬍子瞪眼,活脫脫一個莽夫形象。(沒錯,我說的是下圖這個版本的項羽)
但這只是舞臺塑造的需要。史書中的項羽,其實是個“斯文人”,比如韓信這樣評價自己的老上司: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活脫脫一個軟心腸的性情中人。但當他發怒時,則威力無窮:
項王暗噁叱吒,千人皆廢
一人發飆,千人戰戰兢兢,這是什麼樣的氣場?
而且人家是正兒八經的學過兵法的: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氏世代名將,項羽祖父項燕曾擊敗秦將李信,後來面對秦國傾國之兵時才敗給了王翦。那麼,項羽“略知其意”後不願意進一步研究,是否說明他學的不精?
不能這麼理解。我們學生時代遇到的真正學霸,大多是不需要頭懸樑、錐刺股的;在天分面前,刻苦只是一種“事倍功半”的無奈之舉。
項羽大概就是這類人。他之前學文化知識、練習劍法也都是半途而廢,那我們有沒有在任何史料中,發現他文化水平低、劍術低劣的記載?
幾千年的歷史上,用兵如神的軍事家數不勝數,但能被所有人公認為霸王的則只有一人;按照邏輯來講,不靠兵法、僅憑勇猛就可以“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嗎?
歷史上不存在李元霸那樣的傳說,打仗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某一個人的武力能決定的。項羽戰無不勝、屢屢以少勝多,靠的是一流的軍事嗅覺、對戰場形勢的精準判斷、對地形的最大化利用,以及他本人身先士卒的強大感召力。
比如在彭城之戰中,他正是以突襲讓漢軍猝不及防、軍陣大亂,其後被趕入泗水、睢水淹死了20多萬人;如果兩軍正面硬扛,他的三萬輕騎兵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擊潰56萬漢軍。
二、韓信打仗,則是以巧取勝,而且在他身上能看到項羽的影響韓信沒有項羽那種氣勢與感召力,但卻將計謀發揮到極致。不過我們看他的一些戰例,很容易有這樣一種感覺:他的兵法汲取了項羽的經驗。
我們都知道,韓信起先跟隨項梁,但連跟大佬對話的機會都沒有;後來又去當項羽的貼身護衛,終於有了機會接觸領導,不過對方對他並不感冒,多次獻計都不被採用,其後不得已才改投他人。
雖然韓信熟讀兵書,但若脫離了實戰經驗,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而跟隨項氏的經歷,很好地彌補了這個不足。在《史記》等史料中,並沒有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記載,只是說“漢王引兵從故道出”,或者“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大概是劉邦自己的戰略。韓信的成名之戰,是背水一戰擊敗趙軍。這一戰,韓信複製了項羽在鉅鹿破釜沉舟的經典案例,以數萬人馬擊敗號稱二十萬的趙軍。
韓信的另一大經典戰術,是利用河水擊敗驕傲自大的楚江龍且,將《孫子兵法中》“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這一主張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與之前項羽的彭城之戰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要知道,韓信也參與了彭城之戰,而且目睹了己方的大潰敗。
三、劉邦戰勝項羽,是借用了“田忌賽馬”的道理《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韓信跟隨劉邦佔領彭城,其後遭遇大敗:
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
有韓信助陣的56萬漢軍,此戰輸得一敗塗地:
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死者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為之不流
也許經此一戰,韓信終於明白了水的威力,對於孫子所說的“地形者,兵之助也”也有了深入骨髓的體會。
而且在之前,漢軍東出關中時,曾被項羽輕易阻擋:“項王聞之,發兵距之陽夏,不得前”。如此的實力差距,再加上其後張良“如約即止,不敢東”的說辭,讓項羽放鬆了警惕,調轉主要精力對付齊國,劉邦韓信等人才有機會溜出關中。
其後,劉邦選擇了讓自己在正面硬耗項羽,而讓韓信、彭越等人平定北方,可能是借鑑了“田忌賽馬”的道理:
當初韓信登臺拜將後,就提出了應對項羽這種絕世猛人的策略。對抗項羽,不可能指望戰勝他,只能用、消耗戰、政治戰、外交戰拖垮他。因此,漢軍正面主力的任務,是把項羽及其資源牢牢拖在第一線,其後團結一切力量,派遣奇兵從北方襲擾楚國的戰略大後方。
而正面將領的任務,不是要多麼能打,而是要能耗;畢竟你再能打,在力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很難戰勝項羽。因此,正面選手不能用漢軍的“一等馬”韓信,而是用雖然軍事能力一般,但卻善於籠絡人心、如同打不死小強般的“中等馬”劉邦;拖住項羽這種千里馬後,再由韓信前去對決龍且等楚軍的中下等馬,劉邦才有整體獲勝的機會。
在垓下之圍前,劉邦追擊“兵疲食盡”的項羽,反而再度遭受對方羞辱:“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最終靠著封王的許諾,漢軍終於集結了全部力量,依靠絕對的人數優勢,對早已疲憊不堪、糧草斷絕的楚軍實現了合圍。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仍困不住“兵少,食盡”的項羽,讓對方率領數百人突圍而走。
最後做個總結:為什麼說韓信打不過項羽?作為曾經的同僚,二人互相瞭解;但是,互相的瞭解,首先被削弱的一定是韓信的“巧”,而不是項羽的絕對之“強”;
韓信的計策,遇到精於帶兵的項羽,一定會大打折扣;但項羽的卓越帶兵能力與強大戰鬥力,並不會被韓信限制。
因此,楚漢相爭,最終戰勝項羽的是劉邦,而非兵仙韓信。
-
3 # 萊恩校尉
韓信用兵偏愛謀劃,項羽用兵偏愛進攻,劉邦用兵偏愛防守,這三個人從本質上說都沒有誰優誰劣,一切都在於形勢的變化。
如果不是因為有劉邦長期防守卻得了成功,韓信也沒有機會得到必勝的戰機,至於說韓信為什麼使用的是50萬大軍,這個只能說是因為項羽厲害,沒有絕對的優勢韓信沒有把握圍住項羽。
至於動用50萬大軍來包圍項羽的原因是因為項羽大軍人數眾多,項羽本人又極具號召力,楚軍上下除非是真的衝不出去否則他們就決不會被打敗,想打敗10萬個亡命徒唯一的辦法就是圍住他們讓他們出不來,也得不到補給。
-
4 # 但行好莫問前
要說項羽與韓信哪個更厲害,成王敗寇,自然是韓信厲害。歷史上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最有名的要數炎黃大戰蚩尤。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為什麼項羽和蚩尤會失敗,這並不完全關乎個人能力。炎帝、黃帝都沒有獨立面對蚩尤的能力,所以他們聯合起來,以絕對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秦末紛爭,劉邦曾投靠項梁,以此為契機,發展壯大起來。韓信棄項羽轉投劉邦,得到劉邦重用。從此走上了獨當一面的征程,到垓下之戰前,已經發展成可以與劉邦、項羽平起平坐的諸侯。但他仍然沒有能力獨擋項羽,劉邦也是。所以韓信選擇繼續與劉邦合作,而不是自立為王,這是對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的。
黃帝也是源自炎帝,當他獨立面對蚩尤時,深感力不從心,所以他選擇聯合炎帝,組成統一戰線。蚩尤雖敗猶榮,仍然被稱為“戰神”。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從戰力上,蚩尤是要碾壓炎帝、黃帝中的任何一個。
項羽也是一代戰神,戰力碾壓同時代的任何人,當然也包括韓信。
不過,“夫戰,勇氣也。”“兵者,詭道也。”當“戰”遇上“兵”,當戰神遇上兵仙,是很難佔到便宜的。“兵”至少有自保之策。
項羽的失敗是註定的,從一點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韓信、英布、彭越都倒向劉邦呢?因為項羽具有碾壓他們任何一個的實力和衝動,韓信等不除掉項羽,難以睡個安穩覺。
不要說,誰誰誰曾是誰誰誰的部下。大爭之世,相互之間只有利益關係。這些獨立或者半獨立諸侯聯合起來討伐項羽,一次不成,再來一次,直至勝利。如此這般,項羽焉能不敗。
再來說說,五比一的兵力對比,這是必須的。粟裕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孟良崮戰役,他也是集中了五倍於張靈甫的兵力來進攻孟良崮,另外還部署了大量阻援部隊。“兵者,詭道也。”其精華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很多典型以弱勝強的戰例,也是依靠在區域性造成優勢,突破其一點,擾亂其全域性,然後亂中取勝。
總結一下,項羽戰神,兵仙不出,誰與爭鋒。韓信兵仙,無兵乃無仙。中國傳統,崇尚集體主義,集體的勝利,功勞是大家的,當然也是領袖的。所以韓信更符合大多數中中國人的胃口。如果投票選誰更厲害,估計大多數人會投韓信。
-
5 # 陳皮啊四
也許韓信帶10萬兵對戰項羽10萬兵很多人會認為項羽厲害、、以前看了很多的書和電影,覺得項羽只輸過一次是個戰神,不烏江自刎過江天下還是項羽的,後來在一次下象棋中悟出一個道理、楚河漢界
(一)首先我們要知道楚漢存在多少年!他們楚河漢界多少年、開始是一直打的後來才籤釘商邱為界停戰的、這裡我就有疑問了為什麼停戰?為什麼停戰?小時候認為是兄弟情誼好兄弟平分天下的、當然現在一想就明白,是項羽打不動了、劉邦有實力了已經有實力平分天下了、劉邦一群人根本就不是電視劇那樣!
(二)出爾反爾是劉邦的代言詞、小時候電視劇書看多了覺得劉邦沒信用、後來想明白了感覺自己瞬間回到了古代知道實情、商邱為界是因為實力相當平分天下、劉邦出爾反爾是因為劉邦覺得自己夠實力打敗項羽、、才在次出擊的、在電視劇裡項羽依然正氣凜然對戰劉邦、感覺劉邦一直被打,其實不然而是項羽落下風不到幾年,連兵都沒了、所以劉邦和韓信的兵是一天一天慢慢的到50萬的,項羽的兵是一天一天慢慢到10萬的。劉邦勝羽憑的是實力、個人覺得韓信厲害、只是韓信找到平臺更晚些
(三)項羽的起點高身份家族也高當然實力也強大戰章邯、王離的40萬秦軍,破釜沉舟,率領楚軍九戰九捷,大敗秦軍。
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軍 2萬渡過漳水,切斷了章邯與王離的聯絡,然後率領全部楚軍渡河。為了激發楚軍士氣,將渡江用的江船隻全部鑿沉,做飯用具全部搗毀,士兵們身上僅帶3天的乾糧,將士們視死如歸,抱著必勝的決心與秦軍戰鬥。
項羽派蒲將軍率軍至漳水渡口,截斷秦軍歸途,自己率主力軍與章邯軍隊對戰,最終章邯進退無路,率軍20萬降楚,秦軍覆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這場戰役中,項羽獨特的戰略眼光和周密的作戰計劃與戰鬥部署,都顯示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可惜最後還是敗給劉邦和韓信
-
6 # 槐蔭樹下的老曹
不在於用多少人打敗了多少人。
這是比智謀,比運籌帷幄的能力;而不是比勇氣,不是比各自訓練部隊的能力。
韓信,也曾經用背水一戰的策略,以少勝多。
項羽有項羽的長處,項羽也有項羽的短處。
同樣,韓信有韓信的長處,韓信也有韓信的短處。
項羽的長處,就是他有統帥之才。他不僅是一個武將,他也有馭人之術。
相對的,韓信就是一個單純的武將。他沒有馭人之術,當不了統帥。
但是,在打仗方面,項羽,就是以勇氣見長,而缺乏謀略。
韓信不是不勇,但是,他更善於用謀。
所以,如果沒有劉邦,韓信和項羽對陣,韓信必輸。
因為,兩軍對壘,首先需要的,不是戰略戰術,而是部隊聽不聽指揮。
韓信的部隊,都是聽劉邦指揮的。如果沒有劉邦,韓信就是個光桿司令。
韓信幾次,都被劉邦奪了兵權,就是因為,他沒有馭人之術。
但是,在有劉邦做後盾的情況下,項羽,就不是韓信的對手。
韓信的戰略戰術,不是項羽比得過的。
當然,武將再能,總是隻能被帝王玩弄於鼓掌。
所以,韓信,玩死了項羽;劉邦,玩死了韓信。
-
7 # 九品御史
項羽和韓信同時是秦末年的風雲人物,說誰厲害些,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若論單打獨鬥,豪無疑問,項羽厲害。但是兩人同為領兵的將領,軍事上對決,項羽遇上韓信,是他此生最大的不幸。
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兵統帥,除了在戰場上衝鋒陷陣,還得穩坐中軍,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而不是拼個人武力,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兵仙韓信就可以完虐項羽了。
下面先來看兩人在垓下大戰前各指揮的經典之戰:
破釜沉舟,項羽於鉅鹿以五萬大破王離的二十萬秦軍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還逼得秦國名將章邯不戰而降,然而這一戰也是暴露出了項羽匹夫之勇的本能。破釜沉舟是置死地而後生,可以激發士卒殺敵決心。
但在開戰前項羽沒有考慮過後果,沒有計算過成功的機率,沒有下一步的部署。就是一個愣頭青,只知道一個勁的往前衝,除一個殺字還是殺。也許是秦軍之前遇上各起義軍太菜了,大意輕敵,一下就被項羽這個不要命的愣頭青殺蒙了,陣前翻了車。
這一戰可以說項羽是憑著一股猛勁和不顧生死拼殺取得的勝利,沒什麼謀略可言。
背水一戰,韓信三萬對陳餘的20萬趙軍戰前,韓信先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襲佔趙軍大營,準備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
天亮之後,韓信打著大將的旗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兩軍會合後漢軍又回身與趙軍廝殺。趙王歇和陳餘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於是就揮軍追擊。
趙軍久攻不下,陳餘只好下令收兵,這生趙軍才發現自己大營插滿了漢軍戰旗。趙軍頓時大亂,紛紛逃散。佔據趙軍大營的漢立即出擊,從側後切斷趙軍歸路,韓信指揮漢軍全力反擊,趙軍大敗。
我認為此戰是韓信領兵生涯中最經典之戰,戰前部署環環相扣,充分體現了兵仙韓信謀戰之高超的手段。
但有人認為韓信此戰是模仿了項羽的破釜沉舟,如果單從表面上看兩戰是有相似之處,都是置死地而後生。但仔細分析,項羽的破釜沉舟除了衝殺,死活不計,再無其他部署。
而背水一戰則不一樣,戰前韓信已經預設好戰爭延升的每一個步驟,包括如何引誘趙軍,趙軍怎樣敗退,一切穩操勝券!
垓下對決 從排兵佈陣,統兵能力上立判高下垓下之戰,很多人又認為韓信以50多萬對項羽的10萬,以多對少,勝之不武。
但我認為場戰爭是韓信一生中的巔峰之戰,把他的一身指揮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了,相反也暴露出項羽有勇無謀的本性。
韓信:50萬兵馬,分成三個方陣,並排展開,可以相互呼應,互相馳援,輪番出擊。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剛開始交戰不利,韓信開始向後撤退,再由兩翼漢軍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則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於垓下。
50多萬大軍在韓信手裡指揮得井然有序,令項羽無懈可擊。充分體現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統兵能力!
項羽方:10兵馬,也不少了,曾以三萬輕騎大敗劉備五十六萬諸侯聯軍。然而這次帶這多兵的項羽,還是和以往一樣,除了猛攻就是猛攻。
可惜這次的對手不是王離也不是劉邦,而是謀略智稱的兵仙韓信,項羽面這樣的對手,就無計可施了,所以說項羽只能逞匹夫之勇,靠猛勁拼殺。
夜裡,韓信一首“四面楚歌”,江東子弟盡吹散,這又是韓信一慣的作風,攻心為上。項羽逃至烏江,揮劍自刎。
很多人一直認為垓下之戰,韓信兵馬多於項羽,勝在兵力優勢。可他們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在資訊落後的古代,如何指揮五十多萬大軍,而且這五十多萬人還是臨時組建的各路人馬,戰場範圍之廣,怎麼協調指揮各路兵馬,怎麼下達指令,這是一個系統的指揮問題。
相反,如果讓項羽指揮這五十多萬臨時組建的人馬,項羽指揮得動嗎?答案是:項羽指揮不動。因為此戰項羽指揮自己的十萬人馬,已經無計可施,無陣可布,更何況五十多萬人馬了。
由此可見,軍事上從統兵到謀略,韓信完勝項羽!
-
8 # 姐聊歷史
項羽和韓信作為楚漢戰爭中公認的戰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兩位都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就軍事才能而言,我認為項羽更勝韓信一籌。
項羽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奇才,他能征善戰,豪氣蓋世,有百戰百勝之才。最著名的彭城之戰,項羽帶領的3萬騎兵,大戰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最後打的諸侯聯軍幾乎全軍覆沒。如此軍事戰爭奇觀,史無前例。
通過“鉅鹿之戰”和“背水一戰”淺析項羽和韓信的強弱。
鉅鹿之戰
項羽帶領五萬楚軍,大戰章邯、王離的40萬秦軍,破釜沉舟,率領楚軍九戰九捷,大敗秦軍。
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軍 2萬渡過漳水,切斷了章邯與王離的聯絡,然後率領全部楚軍渡河。為了激發楚軍士氣,將渡江用的江船隻全部鑿沉,做飯用具全部搗毀,士兵們身上僅帶3天的乾糧,將士們視死如歸,抱著必勝的決心與秦軍戰鬥。
項羽派蒲將軍率軍至漳水渡口,截斷秦軍歸途,自己率主力軍與章邯軍隊對戰,最終章邯進退無路,率軍20萬降楚,秦軍覆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這場戰役中,項羽獨特的戰略眼光和周密的作戰計劃與戰鬥部署,都顯示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
韓信領導指揮的“背水一戰”堪稱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軍事戰役中的典範。此場戰爭中韓信統領漢軍3萬打敗了趙國20萬大軍。
趙軍盤踞井陘口,居高臨下輕鬆便可防守。韓信命令將士背靠大河佈下軍陣,地理條件和兵力方面,均不佔優勢。
趙軍主帥陳餘是個腦殘➕性格急的傢伙,他不聽大將陳左車的勸阻,率全軍出擊,中了韓信的圈套。
韓信軍背後是河,無路可退,將士們全部奮力與趙軍拼殺。韓信事先埋伏在山後的2000輕騎乘機進入了趙軍大本營,將趙軍旗,換成漢軍旗,隨後前後夾擊,大敗趙軍。
“背水一戰”雖然獲勝,但我覺得屬於險勝。假如趙軍一直固守不出兵,不需幾日,韓信的軍隊便會軍心渙散,失去戰鬥力;假如趙軍不傾巢而出,韓信計劃也無法實施,此戰能夠勝利,全憑韓信運氣好。
我們可以看出,“鉅鹿之戰”和“背水一戰”,兩場戰鬥有一曲同工之處。同樣是派一支精兵切斷敵軍的後路,同樣是背對一條河,不給自己的軍隊留後路,激發將士們,拼死一搏,這難道不是韓信借鑑了項羽的戰略戰術嗎?
-
9 # 天晴愛睡覺
韓信是真的厲害,勝利是唯一的真理,沒有如果,戰爭就是不擇手段,勝了還要勝!
戰爭本就是不公平的,不懂得營造條件的人稱不上厲害;
韓信在垓下用50萬兵打敗項羽10萬兵算厲害;
韓信帶兵50萬,首先韓信能聚集50萬兵,能養活50萬兵,能調動50萬兵,沒有哪一項不是他能力的體現;
而項羽帶兵10萬不是他好心,是因為他的兵都死掉了,如果有50萬他才不會有所保留;
-
10 # 少昊故國人
項羽的失敗在於其推翻秦二世王朝後,重新封王的執政方略。它的王天下復古文化,觸功了廣大的農民利益。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正是順應天下人之天下的郡縣制文化發展需要。
劉邦出漢中,正是洞察了天下人民心所向,所以才敢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與項羽爭王天下。
韓信,只是劉邦集團中的一員戰將,如果沒有得民心的正確戰略思想與廣泛的民族文化發展需求動力支撐,又哪裡來的龐大集團軍隊?論將帥之能力,單挑之勇,韓信決不是項羽的對手。
項羽勝秦二世,功在民心;敗於韓信,敗在軍心。四面楚歌,眾叛親離的根本原因在項羽的王天下文化的脆弱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貴為戰神,淪落到天下王之亡,是民心背向問題,而不是與韓信點兵之戰問題。是社會文化發展趨勢龐大的洪流,淘汰了項羽。
-
11 # chatoyant
拜託,你要知道一個前提,韓信是拿五十萬烏合之眾和項羽的十萬精銳在打,當然很多人覺得戰爭就是數量決定一切,但是很多時候,精銳很重要。關鍵韓信的對手項羽可是一個能打能拼的人。所以韓信的謀略有多牛逼,可想而知。前一個劉邦在絕對優勢情形下,帶著五十萬人被項羽打的丟盔棄甲,父親妻子被人活捉,自己要不是紀信,早就死了。
-
12 # 讀書觀影話江湖
項羽比韓信厲害,同等條件下,韓信絕不是項羽的對手。垓下之戰,韓信用50萬人打敗項羽十萬人,可以算是很厲害了,當然,如果不是楚軍糧草不濟,勝負其實還很難說。
回覆列表
項羽比韓信更厲害。
以下言論完全基於史記,漢書,資治通鑑。
先說韓信。
第一,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後人杜撰的,出自元朝戲曲。還定三秦的是劉邦,獻計的是須昌侯。
第二,打下魏國的是曹參首功,韓信只能算輔助。
第三,平定趙國,曹參,靳歙等都在劉邦的指揮下參加了平定趙國的,井陘之戰只是其中一個戰役。
第四,招降燕國,周勃進攻曲逆居功至偉,召歐也在攻打燕國的時候立有軍功。並非依靠韓信脅迫燕國才投降。
第五,滅齊國,劉邦調了重兵配合韓信,酈食其招降齊國後,幾十萬人拿下齊國不值得吹噓。
第六,濰水之戰,漢軍幾十個侯爵參戰,能征慣戰者甚多,兵力碾壓是不爭的事實。
再說項羽。
項羽擊潰劉邦的,只有彭城之戰。再有拿的出手的就是鉅鹿之戰。史記中對項羽的記載,有一段真空期。是司馬公公沒有那段資料,還是因為項羽戰敗沒有記載,這就不得而知。所以能探討項羽軍事水平的只有彭城之戰和鉅鹿之戰。
彭城之戰說劉邦56萬人可能有點誇張,從項羽本紀看,30萬人應該是有的。至於鉅鹿之戰在張耳陳餘列傳和項羽本紀都有記載。王離的長城軍堪稱秦軍主力。章邯的囚徒軍也是橫掃起義軍的存在,甚至滅了項梁。而項羽是繼承了項梁的隊伍。雖然章邯作壁上觀,但是項羽擊破長城軍是無可爭議的。
為什麼不說垓下之戰?因為垓下之戰不可能是韓信主帥!劉邦軍事能力之強有目共睹,史記漢書也從沒說過韓信是主帥,並且是劉邦坐鎮中軍,軍事常識是中軍才是主帥!劉邦作為一代帝王,在平定北方的戰爭中不斷軍事洗牌就能看出劉邦對軍權的管控。更何況,韓信沒來之前,劉邦已經在陳下之戰擊潰項羽。
綜合來看,破釜沉舟強於背水一戰。彭城之戰更是閃電戰的代表作。其實韓信和項羽有過一次正面對決,項羽在陳下之戰被劉邦擊潰後,韓信率領30萬本部人馬對決項羽10萬,被擊退。
以上言論全部源於史記漢書記載。真實的史冊記載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史記漢書也不是隻有一卷,可以讀完整了再來拍磚。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一起探討。那些根本沒讀過史記漢書,把戲曲電視劇當歷史的韓信項羽盲目崇拜者,就不用發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