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美益壽

    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後的常見併發症,一般發生在術後 1~ 4周, 長時間手術操作、腹膜炎、腹膜積血、腹腔積液和壞死組織等刺激可引起腸壁的炎症反應, 導致腸壁麻痺、粘連和不通暢,造成梗阻。術後早期炎性腸梗阻佔術後腸梗阻的 1/5~1/3。正確認識及採取有效的治療方法,能極大降低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手術創傷[1]。

    研究表明,在一般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頻電療和超短波治療早期炎性腸梗阻效果良好。治療方法:1. 一般治療。包括禁飲食, 胃腸減壓,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援治療; 早期應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 重症病人皮下注射生長抑素,以減少胃腸液的分泌量, 一般應用3~5天。2. 中頻電療。患者取仰臥位,將中頻治療儀的一對電極置於患者腹部病區,用繃帶固定,啟動電源有麻刺感後,逐漸加大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天1次,每次30-4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3. 超短波治療。超短波治療儀輸出頻率為50MHz,最大輸出功率200W,患者取仰臥位,將金屬雙極板上下對置放於腹部病區和腰骶部,間隔50px厚棉布墊,以患者有舒適的溫熱感為宜,每天1次,每次2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綜合運用以上3種方法,所有患者經過1-3個療程治療後痊癒,有效率100%[2]。

    術後早期炎性腸梗阻是由於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症等原因而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所形成的一種機械性和動力性並存的粘連性腸梗阻, 是術後腸梗阻的一種特殊型別。炎症造成的腸蠕動減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 其臨床表現具有以下特點: 有近期腹部手術史, 腸蠕動曾一度恢復,術後 2 周左右開始出現梗阻症狀; 以腹脹為主, 腹痛相對較輕; 保守治療大多有效。術後早期炎性腸梗阻多為纖維素性粘連所致,容易被吸收, 因此一般採用非手術療法, 不要急於透過手術的方式解除梗阻。

    在一般治療基礎上,應用電腦中頻進行治療,主要是利用其電刺激穿透性強、不灼傷面板組織及解痙鎮痛起效快等特點,以改善胃腸迴圈、增加胃腸蠕動功能,藉助於正弦脈衝波的按摩作用,使粘連鬆解。加上超短波的熱效應,進一步擴張腸壁的血管,增加粘連部的血液迴圈,促使炎性消散、液化和吸收。同時在溫熱下,相應地提高了白細胞、網織細胞、纖維素、鹼性磷酸酶及糖元的含量,從而增強了機體的免疫力[3]。

    綜合採用常規藥物加中頻電療結合超短波治療術後早期炎性腸梗阻,彌補了單項療法的不足,不但療效確切,而且縮短了療程,是比較理想的治療組合;同時避免了因短期反覆手術導致炎性粘連的加重,減少痛苦。在治療中如患者出現腹脹痛加劇,嘔吐頻繁,大便矢氣不通,可考慮完全性腸梗阻,應及時進一步檢查,以防腸壞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途中你希望有個異性朋友還是同性朋友結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