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自由路
-
2 # 白山青松
帝王將相在封建社會十分複雜,愛恨情仇,親情在權力和政治鬥爭,宮廷事變交織的人性中明顯淡化無力!一切以至高無上的皇權爭奪為目標,一件件觸目驚心。演義出多少激情四射的悲劇,李世民殺死兩個兄弟和侄兒的舉動更加昭示親情在皇權皇室鬥爭中殘酷血性!
-
3 # 問答達人
李世民真的對權力不感興趣,李淵不會在玄武門之變後立刻讓位,絕對是被逼交出權力。玄武門之變只是計劃中的運作,不是被迫。
-
4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個好皇帝,確不是好的兄弟,李世民任賢用能,119歲上馬爭天下,戰功顯赫,連他父親李淵都不是他的對手,文治武功2文有房玄齡,武有杜如晦,有魏徵
-
5 # 小龍女5505
一代明君雄主唐太宗殺兄屠弟之後,又將自己十個侄兒全部誅殺殆盡。雖然殘忍絕情,但也保障了自己皇位的穩固,也是為自己的長治久安,做出的既殘忍又無奈的旨意。
-
6 # 文史科普君
殘忍是肯定殘忍的,能殺自己親兄弟,逼自己父親退位,怎麼能不殘忍呢?作為一個皇帝,心夠狠是必須的,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但太過殘忍,就是暴君了。所以殘忍是帝王必備的“素養”,但李世民會不會過了呢?
李世民想了個什麼辦法呢?告狀:“六月三日,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還說“臣於兄弟無絲毫所負,今欲殺臣”,就是說李建成和李元吉和後宮妃子亂搞,而且我沒得罪他他卻想殺我。一個正常的皇帝聽到這個應該很生氣吧,但是李淵知道這個事情之後是什麼反應呢?“高祖省之愕然,報曰:明日當勘問,汝宜早參。”這就有意思了。李淵沒有生氣,而是很吃驚,處理的方式是讓幾個兄弟明天來說清楚。誰都沒有罰,李淵一直想幾個兄弟不要生亂,李淵吃驚的是沒想到兩方勢力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了 。
李建成當真如此不堪?當然不是。《資治通鑑》記載:“宇文寶於寢內,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這是司馬光對李建成的描述。在《舊唐書》中,也描述了李建成的主要戰功:克長安、平定河北,這兩場都是大仗,對於唐朝立國有重大意義,可以說李建成戰功不小。但舊唐書對具體經過只是一筆帶過,顯得無足輕重。
我的猜想本段是我根據史料做出的猜想(沒有鐵證,如有不妥,歡迎批評指正):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建國後不和逐漸顯現,衝突逐漸升級,兩方勢力互相較量應該很常見。但李淵一心不想兄弟相殘,並曾經以換太子為李世民的方式試探李世民(李世民拒絕了),希望通過自己讓李建成成功過渡,當上皇帝,到時候李世民也該死心,輔佐自己哥哥。李世民看父親這個態度,估計無望,在李建成集團逐漸掌握兵權到時候,為避免出現意外,以告狀為幌子騙李建成兄弟進宮,直接擊斃對手逼宮李淵,登上皇位。
講道理,李建成肯定知道李世民的威脅,並且肯定也有所準備,想消除李世民勢力,但至少到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並沒有對李世民下殺心(因為此前有兩次機會,即宇文寶行刺和夜宴下毒,都沒有動手),沒想到這個弟弟這麼狠,直接把自己騙進宮一步到位了。
結論李世民當然狠,舊唐書記載,玄武門兵變後,除了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將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等一併坐誅,可不謂不狠。而且跟李建成相比,比李建成狠。但對於李世民當時的處境而言,李建成上位後針對李世民的可能性非常大,到時候自己的命就握在李建成手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所以發動兵變也情有可原,但說其殘暴還是不至於。
-
7 # 歷史雜譚
公元626年7月2日,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在長安城的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場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在這場政變中李世民先是射死自己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隨後也被追隨李世民政變的尉遲恭給一箭射倒。之後李世民更是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共計十人殘忍殺害,還在宗室的名冊上刪除他們的名字。李世民依靠這場政變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隋煬帝楊廣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時,不僅殺盡兄弟、侄子,還株連殺掉了一批功臣,而且將他們的兒子流放,妻子充做奴婢。
而李世民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親信並沒有事後算賬,而是選擇不追究,於相當穩定的渡過這場動盪。
李建成對於對手多次和李元吉在李淵面前誣陷李世民,幸好李淵在皇位繼承人上婆婆媽媽的,但是對李世民還是比較相信。李建成還對李世民的心腹手下進行收買,誣陷,導致李世民心腹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入獄的入獄,下放的下放。
也正是因為這樣,留在秦府的心腹們日夜不停的勸說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兄弟。因為再這樣下去,李世民的手下遲早會被剷除乾淨,到時候李世民也不會有好下場。
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假設一下,如果李世民沒有殺他們,而是幽禁起來,那麼後面的事情會有歷史中的那麼順利嗎?
李世民這場政變怎麼說都不是很正當,皇位來的也不正。當皇帝后,開始必然會有些人不服,正史中是因為已經沒有比李世民更有資格當皇帝的人了,李淵也只能讓李世民繼位。
但是,如果李建成沒死,或者是李建成的兒子們沒死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李淵可以逼迫李世民放手,李建成的心腹可以救人。那麼,李世民為了奪位必然就會造成腥風血雨。
總結李世民殺兄弟和侄子雖然殘忍絕情,但是對李氏江山,對百姓來說這是最正確的做法。相反,沒有這樣做的話,唐朝還有可能步秦朝腳步再來個二世而亡。
-
8 # 塔勒布的黑天鵝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對於李世民來說這是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天,在經歷了玄武門那一場血腥殘酷的兄弟死鬥後,李世民終於贏來了屬於他的成功和勝利。雖然從弘義宮到太子東宮的距離不足千米,可是這段路在李世民看來卻很極為漫長,漫長到他跋涉了整整七年的時間。
但是對於現在的李世民來說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李建成死了,李元吉也死了,皇帝的嫡子只剩下了他一個人,權力之路上最大的阻礙已經消除,太子的寶座無論如何都非他莫屬了。李世民終於迎來了最終的勝利,雖然這份勝利是這樣的血跡斑斑。
所以,為了保證即將到手的權力不被其他人染指,李世民並沒有放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後代們。即便這些侄子們本身根本不可能給他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威脅,但李世民仍然要防範別有用心之人借用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們來反對自己。因而斬草固然必要,順道除個根也是必須的。
那麼,這樣做,殘忍嗎?今天我們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這樣的手段確實殘忍!但是對於當時的李世民來說,他不得不這麼做。身處在這樣的一個權力格局中,其實也是身不由己,任何事件都是互相馴化,互相施加影響的一個結果,一開始誰都看不到後面整個局面的發展,處在格局中的人被格局的演化推動著向前走。如果你不肯跟著走,對不起,你會粉身碎骨。
歷史就是如此!
-
9 # 史地一席談
李世民文治武功都遠高於哥哥李建成,父皇太祖李淵曾有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打算,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及李淵后妃遊說李淵改了主意。李世民對太子李建成已構成威脅,矛盾日趨激烈,玄武門之變之前雙方已經到了劍拔駑張的地步。李世民在謀士力勸下果斷動手,殺死兄弟建成、元吉及子侄十餘人,自己登基繼位,奉父皇為太上皇。無情最是帝王家,政治鬥爭是殘酷、你死我活的,相信李世民若不動手,遲早也會被兄弟加害。得到用血的代價換來的權力李世民十分珍惜,勵精圖治虛心納諫,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世創立了治國典範。
-
10 # 讓晚風輕輕吹過落霞
我覺得李世民不是一個殘忍之人,因為若是他不造反,按照當時的局勢,一旦李建成當上皇帝,第一個死的人就是李世民,因而在當時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殺死兩個兄弟及眾多侄子的行為算不上殘忍,只是為了自報罷了。因為若說其殘忍,其登基當上皇帝后愛民如子,開創貞觀之治,面對魏徵多次冒犯不但不將其殺害,反而讓魏徵進了凌霄閣當上了唐朝二十四功臣之一,而在後來面對其兒子李承乾、李泰等造反只是將他們流放而沒有殺死他們。縱觀李世民的一生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足以證明他不是一個殘忍的人。
-
11 # 悠然默然
選擇搶班奪權,掃除後患,必然得流血犧牲。每一個新政權的誕生都是一場又一場血腥暴力犧牲的方法換取,陰謀+屠殺=政權產生。三種方式奪取政權:繼承父業,陰謀詭計成功,血腥暴力屠殺敵手取得政權。
-
12 # 隔壁老王聊歷史
李世民絕對狠人一個,我們受評書演義的影響太深,認為李世民賢德無比,大唐建立頭功,建成元吉比較混蛋功勞沒有還淨搗亂!其實據史書記載建成也很有才華,在唐朝建立過程中也立了很大的功勞,李世民權利慾太重,籠絡了一大批江湖義士和一大批軍官,在宣武門殺了建成元吉,又逼宮李淵退位,而且都知道她和魏徵的故事,是自古以來君臣關係的典範,實際上魏徵死後不久,就被李世民刨墳掘墓把墓碑都砸了,聽信江湖術士言論,為保證大唐江山穩固,殺了不少無辜人士!
-
13 # 小生學史
生在帝王家,皇權之爭歷來就是腥風血雨,客觀上來講也是身不由己。但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絕對稱得上是殺伐果斷之人。
李世民在經過精心策劃的“玄武門之變”中成功的除掉了兄弟建成和元吉,並逼迫父親李淵讓權退位,還處死了建成和元吉的十個兒子,有效的穩固了自己的皇權。
皇權的爭奪本就是殘忍的,李世民也不例外,但論處事果敢、殺伐果斷,李世民在歷史上也是排在前列的。
-
14 # 鄱陽明月
“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了至高無上的皇位,手足相殘,同室操戈,比比皆是。李世民不殺掉李建成等人,反過來他們也會殺掉他,就看誰先下手為強。所以從這點看,李世民不算是個殘忍的人,本能而已。
-
15 # Q小琪
這個非常難說,在古代封建社會制度下,皇權是至高無上的
在皇權面前無任何親情、愛情可以抵擋
如果李世民不斬草除根,那麼皇權會受到威脅
所以我們無法用現代的眼光來評判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清理李建成和李元吉親屬的行為
回覆列表
公元626年7月日,初夏。
洛陽城裡刀光劍影,玄武門邊兄弟殘殺。隨著秦王李世民一箭中的,皇太子李建成當場斃命,史書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就此爆發。
在這場影響了唐朝歷史程序的流血政變中,除了皇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齊王李元吉被李世民手下大將尉遲恭射死外,李世民還以斬草除根的果決,處死了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的5個兒子。
此外,李世民還逼迫唐高祖李淵將皇位禪讓給他。
按照傳統的道德觀念,李世民殺兄弟、殺侄子、逼父親退位,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基本上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眾所周知,李世民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
《舊唐書》誇他“聰明神武”,《新唐書》贊他為“至治之君”,歐陽修形容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司馬光說他“文武之才,高出前古。”朱元璋稱他“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乾隆帝贊他“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李世民殺兄弟殺侄子逼父親退位,為何歷史上評價仍然很高?大致有如下原因。
一、“玄武門之變”沒有釀成更大規模的流血政變
回過頭來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總共殺了2個兄弟10個侄子。放在歷史長河中的類似政變中來看,並不算很血腥。
此前的隋煬帝楊廣發動政變奪取皇位,殺盡兄弟、侄子之外,還株連殺掉了一批功臣,而且將他們的兒子流放,妻子充做奴婢。
此後的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光是3年戰爭中就死了不少了。朱棣成功奪位後,對建文帝舊臣舉起了殺戮之刀,京城一片血雨腥風。
“玄武門之變”結束後,李世民部將打算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100多名親信。在尉遲恭再三勸阻,李世民部將停止了追殺。後來,李世民還主動赦免了參與“玄武門之變”的馮立、謝叔方和薛萬徹等人的罪行,繼續讓他們做官。
二、李世民治理國家的成績太好
李世民登基為帝后,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在經濟上,薄賦尚儉、休養生息、注重民生;在軍事上,恩威並施、抵禦外敵;在文化上,收集書籍、鼓勵創作、不設禁區。
難能可貴的是,中國曆朝歷代,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字獄現象。“一代明君”乾隆帝,僅僅因為人家的文章中有兩處“弘”字,沒有避諱他的名字“弘曆”,就將他凌遲處死,還殺掉他全家成年男子。就連素以善待士大夫知名名的宋朝,也出現過“烏臺詩案”,將蘇東坡嚇得要死。終李世民一朝,從來沒有因為在詩文中諷刺社會、批評現實受到過朝廷懲罰的。貴為天子,李世民下令,不必避諱他的名字,“??其官號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兩字不連讀,並不須避。”
有了寬容豁達的皇帝,有了一幫盡職盡責的大臣,“貞觀之治”就水到渠成。“貞觀之治”期間,官吏清正廉潔、社會安定團結、人民豐衣足食、經濟發展迅速、邊疆穩固平和,成為隋末亂世以來的第一個盛世。
常言道:“一俊遮百醜”。李世民可是“百俊遮一醜”,自然贏得滿堂喝彩。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