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蛇這種東西……嗯,崇洋媚外得很啊!!!
⬆️正面
這是咱們的“眼鏡蛇”,現在學名叫做“中華眼鏡蛇”,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越南北部的一些中低海拔地區,是眼鏡蛇科的一個分支。仔細看這種蛇上面有沒有眼鏡蛇標誌性的眼鏡圖案呢?
⬆️背面
自古以來,這種“中華眼鏡蛇”並不叫做“眼鏡蛇”。咱們將它叫做飯匙倩、飯匙銃、飯鏟頭。
當然了,如果你再問飯勺飯鏟之前飯鏟頭叫啥,是不是就沒有意思了啊?
再之前飯鏟頭還叫膨頸蛇或者五毒蛇。
相對正統一點的眼鏡蛇實際上是印度產的。上面有很明顯的眼鏡形狀的圖案。
在印度當地泰米爾語將這種蛇叫做“நாகம்”,如果直接翻譯過來是“龍”的意思,主要原因還是由於這種நாகம்在印度是常見的最大的毒蛇。而如果是梵文的話就叫做“नाग”了,翻譯過來也就是“那伽”。算是印度佛教的專有詞彙。
所以大家回頭看印度的這個雕像就能想清楚它為什麼叫做“七龍佛”了吧?
後來生物學在修訂生物的分類分科的時候,卡爾·林奈開始使用二名法進行更加細緻的生物種類劃分。
這位生物分類學之父提出生物分類方法的時候是1735年,這個時候眼鏡早早地就被髮明出來了。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二名法眼鏡蛇的名字叫做“Naja naja” 就是印度話的“那伽”。
為啥這樣叫呢?主要還是由於卡爾·林奈當時所在的時空恰好是瑞典的東印度公司興旺發達的時候,瑞典東印度公司弄了很多印度標本,讓卡爾·林奈分類。這個時間是對得上的。
在我們科技啟蒙的時候,生物分類學來到了中國。
生物分類學圖冊上畫的就是這樣的圖片了,而naja naja 這個詞彙怎麼翻譯呢?如果翻譯成那伽就有點和咱們的佛教術語衝突了,於是當時的翻譯工作者就用了明顯的特徵 “眼鏡”來給這種來自國外的蛇命名。後來在生物普查中發現我們國家也產類似的眼鏡蛇,只不過沒有眼鏡圖案。就沒有將中華勺子蛇單獨的再立一科,而成為了眼鏡蛇科的一個子類。而“中華眼鏡蛇”,依舊是我們自己的叫法,其實這個名字在生物分類學上叫做“Naja atra” atra這個詞是拉丁語“黑色”的意思。於1842年收錄到了生物學分類中。
那回頭看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當時柳宗元寫的是啥蛇呢?
補充一點吧,大家知道英語“cobra”怎麼來的嗎?
其實是來自於葡萄牙語“capelo”,這個詞在葡萄牙語裡面是“砂漿鏟”的意思。
詞彙同源吧,葡萄牙不叫“飯鏟頭”是因為他們有更形象的物件吧。
眼鏡蛇這種東西……嗯,崇洋媚外得很啊!!!
⬆️正面
這是咱們的“眼鏡蛇”,現在學名叫做“中華眼鏡蛇”,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南部,越南北部的一些中低海拔地區,是眼鏡蛇科的一個分支。仔細看這種蛇上面有沒有眼鏡蛇標誌性的眼鏡圖案呢?
⬆️背面
自古以來,這種“中華眼鏡蛇”並不叫做“眼鏡蛇”。咱們將它叫做飯匙倩、飯匙銃、飯鏟頭。
當然了,如果你再問飯勺飯鏟之前飯鏟頭叫啥,是不是就沒有意思了啊?
再之前飯鏟頭還叫膨頸蛇或者五毒蛇。
相對正統一點的眼鏡蛇實際上是印度產的。上面有很明顯的眼鏡形狀的圖案。
在印度當地泰米爾語將這種蛇叫做“நாகம்”,如果直接翻譯過來是“龍”的意思,主要原因還是由於這種நாகம்在印度是常見的最大的毒蛇。而如果是梵文的話就叫做“नाग”了,翻譯過來也就是“那伽”。算是印度佛教的專有詞彙。
所以大家回頭看印度的這個雕像就能想清楚它為什麼叫做“七龍佛”了吧?
後來生物學在修訂生物的分類分科的時候,卡爾·林奈開始使用二名法進行更加細緻的生物種類劃分。
這位生物分類學之父提出生物分類方法的時候是1735年,這個時候眼鏡早早地就被髮明出來了。不過要注意的一點是,二名法眼鏡蛇的名字叫做“Naja naja” 就是印度話的“那伽”。
為啥這樣叫呢?主要還是由於卡爾·林奈當時所在的時空恰好是瑞典的東印度公司興旺發達的時候,瑞典東印度公司弄了很多印度標本,讓卡爾·林奈分類。這個時間是對得上的。
在我們科技啟蒙的時候,生物分類學來到了中國。
生物分類學圖冊上畫的就是這樣的圖片了,而naja naja 這個詞彙怎麼翻譯呢?如果翻譯成那伽就有點和咱們的佛教術語衝突了,於是當時的翻譯工作者就用了明顯的特徵 “眼鏡”來給這種來自國外的蛇命名。後來在生物普查中發現我們國家也產類似的眼鏡蛇,只不過沒有眼鏡圖案。就沒有將中華勺子蛇單獨的再立一科,而成為了眼鏡蛇科的一個子類。而“中華眼鏡蛇”,依舊是我們自己的叫法,其實這個名字在生物分類學上叫做“Naja atra” atra這個詞是拉丁語“黑色”的意思。於1842年收錄到了生物學分類中。
那回頭看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當時柳宗元寫的是啥蛇呢?
補充一點吧,大家知道英語“cobra”怎麼來的嗎?
其實是來自於葡萄牙語“capelo”,這個詞在葡萄牙語裡面是“砂漿鏟”的意思。
詞彙同源吧,葡萄牙不叫“飯鏟頭”是因為他們有更形象的物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