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鷲嶺初程

    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戰爭,是季節性的,和天氣有很大關係,每當天氣不好,遼夏遭遇自然災害之時,自然會將矛盾焦點轉向宋國,希望透過戰爭獲得利益,平息內部部落矛盾。而宋朝在大豐收之時,倉廩足而思建功立業,也會提出北伐的想法,所以,戰爭的特性就是季節性。

  • 2 # 詩婢楚楚

    不大明白題主的戰爭特性是何指?

    簡單梳理一下,北宋與遼之間最具代表性的三戰:

    第一戰: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攻打雁門關,楊業領數千騎兵與潘美前後夾擊,殺死遼國駙馬蕭啜裡,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大敗遼兵;

    第二戰:雍熙三年,宋太宗北伐遼國,因受奸臣脅迫,楊業兵敗,於陳家谷口被擒,絕食殉國;

    第三戰:公元1004年春,遼國蕭太后、耶律隆緒親率20萬大軍直逼澶州。寇準力排眾議,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征,於澶州打破遼軍。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宋朝向遼交納歲幣換取苟安一百二十年。

    北宋與西夏的三次戰爭:

    第一戰: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開春,元昊自率大軍攻打延州,大獲全勝;

    第二戰: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三月,元昊派軍進攻渭州,大獲全勝;

    第三戰: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秋,元昊大勝宋軍於定川寨後,長驅抵渭州,幅員六七百里,焚蕩廬舍,屠掠民畜而去。

    至此後,宋廷上下完全死心,只守不攻。而西夏也因連年戰爭國力大損,故而暫緩了對宋朝的軍事進攻。同時,由於遼拿了宋朝“歲幣”的好處,勸西夏收手,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平協議。

    直至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遼國乘西夏景宗新喪,與西夏爆發第二次賀蘭山之戰。西夏大敗,向遼臣服。

    北宋和遼夏之間的戰爭大抵如此,如果非要說什麼特性,無外乎是領地資源匱缺,覬覦宋土豐饒,而北宋、西夏、大遼,都各有優勢。宋軍較強,但是統治者一味求和,在現在的眼光看來,真不好評判宋廷是對是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產期沒反應怎樣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