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文溫暖三農
-
2 # 三農一姐
又是一年清明節,鶯飛草長,物是人非,春雨如絲,不覺愁上愁!
2021年的清明節快到了,今年的清明節是陽曆的4月4號,農曆的2月23日,是太陽執行到黃經15度處,北斗星移至乙位處。
清明節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仲春和暮春時令交接的時候。此時春和景明吐故納新,春意盎然,百花爭豔,一片生機勃勃,正是踏春的好時節。
清明節在中國最大的傳統習俗是掃墓。也就是祭祖,或者是去墳墓悼念先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就描述了清明節種主要的習俗。
清明節按照陽曆來計算,日子主要在4月4日至4月6日三天的時間的某一天,但是按照中國農曆來推算是不確定的,或者是在農曆2月份或者是在農曆的3月份。
在這裡大家要弄明白什麼是陽曆,什麼是陰曆。這樣就能夠好確定,清明節為什麼在陽曆日子是比較固定的,而按照農曆是日子是不固定的。
清明節是根據太陽執行的規律來制定的,這也是24節氣制定的一個主要的依據,陽曆就是按照太陽自轉規律制定的。農曆是中國特有的紀年、紀日、紀時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也就是月亮繞著地球的運轉規律來制定的。所以清明節按照中國的農曆來推算日子是不確定的,或者是在農曆的2月或者是在3月。
農村俗語:“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清明節在農曆的2月份,清明節到來草木已經發芽,大地覆蓋著鬱鬱蔥蔥的一片青色,生機盎然。也就是春天來的更早一些。
比如今年春天來的就早一些,立春是在農曆的去年臘月二十二,今年的清明節為農曆的2月23日,大地一片鬱鬱蔥蔥,山花爛漫。
一旦清明節,在農曆的3月份清明節到來,草木還沒有生長,也就是天氣還比較寒冷,還沒有發芽。氣溫相對是上升的比較緩慢。但並不是說草還沒有生長,而是草長的比較小一些,大地還看不出鬱鬱蔥蔥的樣子,乍暖還寒。
這句俗語正應了農村的另一句俗語:“2月清明不見花,3月清明老了花!”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2月份,那麼清明節,這一天根本見不到花,如果是清明節在農曆的3月份清明節到來,花幾乎已經開敗了。畢竟清明到來,太陽已經執行到北半球,溫度不斷的上升。
今年的清明節總體上來說,是花海一片草木已經發芽,而且目前大地一片蔥綠。主要今年是一個無春年,也就是是一個寡婦年,立春是在春節前臘月份。
當然今年的拉尼娜現象比較嚴重,這會使得北方雨水偏多,更有利於草木生長,萬物復甦。氣溫相對上升的比較快一些,一場春雨一場暖。
但是今年一定要預防倒春寒現象,因為今年根據氣象專家預測,倒春寒現象比較嚴重。特別冷空氣,時不時的向南方推進,甚至中國北部地區最近兩天還有雨雪,頻頻的落下。
清明節與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這幾大節日幾乎與紀念先人,或者是團圓,或者是祭祖有直接的關係。
今年的清明節不同於往年,因為今年中國由於新冠病毒的原因,使得一些農民工春節沒有放假回家過年,節假日推到了清明節才能夠回家。所以今年的清明節客流量相對比往年要多一些,這也是今年清明節放三天假的一個原因之一。
-
3 # 平安是福152552271
一般來說,一年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時間每年基本上都是確定的,但在陰曆中的時間每年都會有很大的變化。
清明節在公曆的4月5日或6日,常年是陰曆三月初。但是如果陰曆年有閏月出現,清明節很可能會在陰曆二月初,此時,陰曆二月是公曆4月的天氣,陰曆三月是公曆五月的天氣,比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和許多,所以說清明在二月,田野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未回春,田野裡草不生。
古代農民對農諺俗語的歸納和總結,就都是依賴於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並且都是與農業生產和農事生活息息相關的。
-
4 # 四季農評
和“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同樣的農諺還有,“三月清明花不開,二月清明花開了”,還有“二月清明不靠前,三月清明不靠後”等。很多人在絞盡腦汁的解釋這些問題,其實作為農諺,是很難做到全面正確的解讀的,原因就是農諺有區域侷限性和歷史侷限性。例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在河南可以,但河北就不行,到東北更不行,因為河南已經春暖花開,河北乍暖還寒,東北還冰封大地。
很多農諺都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
甚至可以說是中原農耕文明的產物,因此農諺的科學性就有很大的侷限性,要解釋這些農諺必須建立在區域定位的基礎之上。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這句農諺是建立在陰曆基礎之上的,而陰曆的節氣日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說陰曆的日期並不能說明四時八節的確切位置,這句農諺也就沒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說服力。
地青不青,草生不生,決定因素在於節氣,並不在於二月還是三月。而節氣又是基於太陽的黃道位置而產生的。清明節是太陽直射赤道線向北迴歸的第一個節氣,黃道定位角度是15度,北半球慢慢進入夏季,氣溫會逐步升高,夏至節到達北迴歸線,然後又向南迴歸線迴歸,週而復始。由於陽曆是基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形成的歷法,因此陽曆才能最準確的說明太陽的位置和氣候的變化。
在農村經常聽說今年冬大,就是說今年冬天漫長,其原因就是因為閏月造成的錯誤概念。閏月會造成節氣前移。比如說去年(2020年閏四月),將立冬節比2019年提前了半個月,春節也向後推遲了半個多月,因此造成了冬大的錯覺。其實冬天還是那麼大。
2023年閏二月,清明節在閏二月十五日這天,“二月清明一片青”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如果不閏月,清明節就在三月十四日這天,“三月清明草不生”也就是一句笑談。
所以說很多農諺具有不科學的狹隘性,包括上面“三月清明花不開,二月清明花開了”“二月清明不靠前,三月清明不靠後”,很多人也都是從想當然出發,自以為是的作一些毫無意義的解讀。
感謝閱讀感謝關注!
-
5 # 三湘生活
這裡所指的二月和三月都是農曆,由於農曆存在不確定性的時間即有閏月,也就是說有些年份有十三個月,所以有二月時節王見青有時到三月尚且未見青。實際上花開花花落遵循的基本上是農曆,所以說清明時節(同樣是陽曆4月4日)農曆二月時已是花開草木見青,而三月清明反而未見青了。
比如說2021年清明節是4月4日,農曆是2月23日,近日已春暖花開處處見春了。2022年清明節是4月5日,農曆已是3月6日了,屆時恐怕花蕾初現春枝剛萌芽。到了2023年4月5日清明節時農曆閏2月15日,假如沒有閏2月,那麼陽曆與農曆相差不過二十天,到2024年下半年陽曆和陰曆幾乎同月同日了。這就是為何要有閏月的緣故了,也就是說沒有閏月的出現,一年十二月花開時間全搞錯了,或許桂花要到十月開,或許挑花己在元月就開了。
俗語“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正因為農曆(陰曆)與陽曆時間時間差距大小來確定,越接近閏月年份花草越遲開,反之則己春意盎然了。
-
6 # ZBLiu
節氣在哪個日子“交”,本來是一件相當穩定的普通事,可是中國廣大農村至今還沿用農曆,這就出現了一個特有的問題:某個節氣在農曆的什麼時候交。這個問題纏夾不清,將近三年來單為這個我就發了一二十個帖子。
本來,在哪個日子“交”,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可是一旦有人拿這個做文章,和年景、人事硬掛上鉤,說得誇張一點,就是妖言惑眾。這就弄得非講個明白不可了。
大道至簡,要言不煩。這個事本來只消一句話:節氣是陽曆上的事,節氣的正日子以陽曆為準。就這麼簡單。
問題就在於,農村還有人愛拿皇曆說事,於是就纏夾起來。這就要講講兩個曆本的“齊步走”問題。陽曆365天,陰曆354天,是沒辦法“對齊“的。世界各地,主要是中東和亞洲,早就想出了辦法來讓兩個曆本不要錯開太多。現在只有幾個地方還在同時用兩個歷各過各的日子,你正月我六月也不管。絕大多數地方對齊的辦法就是”置閏“。在中國大約兩千年前就有了”十九年七閏“的置閏辦法。
一置閏,各個節氣在陰曆上的位置就滿處跑,前後可以有一個月之差——有範圍的滿處跑總比冬行夏令好。可是不懂的人就犯起了糊塗,好賣弄的就找到了說嘴的機會。於是,一年到頭可以說說的日子有不少:單春、無春、雙春,年內交春......還可以和年景掛上鉤,一和年景掛鉤就可以和人事掛鉤:餓死豬狗,“寡婦年”、“多墳頭”.....
說穿了嘛事沒有,就是一些二諸葛在妖言惑眾。
明白了我說的道理並相信其正確性,再去看後面跟帖的一本正經,就會意外地看到邏輯混亂的鬧劇。
-
7 # 心累力乏
這是一個有關清明節的俗語,"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反映了古代農民什麼聰明智慧,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從以下方面介紹:
一是瞭解一下清明節。清明節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清明節是陽曆的4月4號,農曆的2月23日,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是祭祖,在我們這一帶,有燒紙的習慣。清明節按照陽曆來計算,日子主要在4月4日至4月6日三天的時間的某一天,但是按照中國農曆來推算是不確定的,或者是在農曆2月份或者是在農曆的3月份。
二是“二月清明一片青”的意思。字面上可以解釋為清明節如果是在農曆的2月份,清明節到來的時候,草木已經發芽,大地覆蓋著鬱鬱蔥蔥的一片青色,生機盎然,也就是春天來的早一些。為什麼呢?今年的立春,是在農曆的去年臘月二十二,按農村的說法,今年無春,是黑年,立春早,植物當然返青的就早,到了清明節人們去祖墳燒紙時,大地一片鬱鬱蔥蔥,山花爛漫。
三是“三月清明草不生"的意思。與"二月清明一片青"同樣的道理,一旦清明節在農曆的3月份,立春就會推遲到農曆春節之後,天氣的氣溫熱的晚,這種情況下,清明節人們去祖墳燒紙時,植物還沒有返青,天氣還比較寒冷,草木當然還沒有發芽。所以說,三月清明不就是草不生嗎?
四是再瞭解一句含義相近的俗話。"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這句俗語正應了農村的另一句俗語,“二月清明不見花,三月清明老了花!”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2月份,那麼清明節,這一天根本見不到花,因為常見的桃花、杏花和李子花早已敗落,己經長出來了果子。如果是清明節在農曆的3月份清明節到來,花幾乎雖然已經開敗,但是,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殘花敗柳。
-
8 # 樹德漢碩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青。有關二月、三月清明的俗語不少,如:二月清明你莫趕,三月清明你莫懶;二月清明滿樹花,三月清明不見花;二月清明簍裡青,三月清明田裡青;二月清明不見青,三月清明遍地青。這都說明一種現象:二月清明與三月清明是大不同的。但現象未必都是真實的。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其實,有時候眼見也不是實。眼也會生錯覺。在二月,三月清明不同上,就受現象矇蔽,而生了錯覺。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六節氣中的第五個,代表季春三月的節。清明之意思是氣清景明,清潔明淨。時節景色特點是Sunny明媚,柳綠桃紅,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清明斷雪,穀雨斷霜;寒去熱來,春意盎然。
從公曆陽曆看,每年清明節氣都是在4月5號前後,有差不過兩天,多是一天之差,不存在月差的說法。但陰曆月曆看節氣,就有常月之差而引人生錯覺了。中國習慣上是陰陽曆合用的,而節氣是依陽曆而定的,從陽曆看有規律,差之不大。而陰陽曆其計算法不同,所以從陰曆看節氣,誤差就大,常有超前或後延許多之差。
陽曆是以太陽執行規律特點制定的。中國使用的二十四節氣,便是依據太陽執行的特點而創制的。一個太陽迴歸年週期用時為365天又約四分一天,二十四節氣用時就依據這一特點而定。而陰曆月曆是以月亮執行規律而創制的。月圓缺一次,用時在二十九天半多,曆法以日為基本單位,所以日必要計整,陰曆就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個月,是354或355天,與陽曆年365或366天有十一上下之差,要陰陽曆合用,就要解決年日差的問題,不然會越差越遠。所以就設定陰曆有閏月來補足,經計算,以十九年置七閏月即可。困為置閏的關係,從陰曆看節氣就有超前與後延之象了。閏前是後延,閏後是超前。如去年庚子閏四閏,閏前三月十二清明是後延了,今年辛丑是閏後,二月廿三就交清明,是明顯超前。
草木農作物生髮是有規律,講冷熱乾溼的,節氣就反映了這一特點,所以依節氣幹農事,適時而為就對。時到清明,便一片景明,無論二月三月。說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是受錯覺影響的。清明節了,草木已青青。陰曆二月遇清明,就二月見青,三月清明就三月見青。當然,慣性思維是三月清明三月清,二月就不青,是二月草不生,不是三月草不生,這是受了思維慣性影響而生錯覺所造成。
回覆列表
今年的清明節公曆是4月4日,農曆是2月23日,按農村的話來說,就是今年的農曆2月份就過清明節,農村的這句俗語,“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為什麼農曆2月過清明節,比農曆的三月過清明節對農業生產影響還大?
一、公曆和農曆的區別?要理解上面這句農村俗話的意思,就要首先明白公曆和農曆的區別,按農村的說法,一年有24個節氣,清明節就是24個節氣中的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又是根據太陽的黃道錄製的,就是人們說的黃道吉日,是太陽以地球為參照物,執行一年的軌跡,就是24個節氣,以春分開始,每行走15度就是一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個迴歸年。
陽曆就是在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就是365天,是根據太陽制定的,農曆是陽曆和陰曆的合曆,農曆是根據月亮繞地球的軌道執行而制定的,陰曆的時間每個月只有29天半,一年只有354天,這樣公曆比陽曆就多出11天,經過3年以後,就會多出1個月,為了統一陽曆和陰曆的差別,陰曆就有一種說法叫做閏月,如果在農曆中有閏月這一年,陽曆就會有13個月,透過這個閏月來找補公曆和陰曆的時間差,這就是公曆和農曆的區別。
二、每年清明節公曆和農曆的差別?清明節的時間,按陽曆的說法基本上是固定的,就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這段時間,但是對農曆的差別就有些大,有時候是在農曆的2月份,有時候是在農曆的3月份,今年就是在農曆的2月份是清明節,就是二月清明。
三、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怎麼理解?弄明白了上面兩個方面的問題,對於這句農村的俗語,就容易理解多了,如果是清明節在農曆的2月份,那麼立春肯定是在春節之前,如果立春是在過年之後,那麼清明節就是在農曆的3月份。
立春在過年之前,春回大地,氣溫升高較快,冬天寒冷的時間短,埋在土裡的草籽和蟲卵都沒有被凍死,立春過後,天氣一溫暖以後,野草就會過早的生長,那麼田地裡野草就是一片綠色。
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3月份,那麼立春就在春節以後,那麼就說明冬天的時間比較長,埋在土裡的草子和蟲卵被凍死,到了春天以後,野草才會慢慢地生長,所以看去田地裡,看不到野草的綠色,所以3月清明草不生,就是這麼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