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軍1968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認識,那就是語言文字中詞性的概念。一個名詞,它是有明確定義的,比如小汽車,閱讀者都能明白無誤知道言者所指。而形容詞,用來描繪一件事物或人。很多形容詞是相對的概念,如快和慢、高和低、胖和瘦、美和醜、厚和薄、乾和溼、冷和熱、酸和甜......

    由於形容詞的相對性,所以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角度看,同樣的一個形容詞,其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同樣一杯熱水,有人覺得正適合飲用,也有人覺得偏燙,還有人會覺得偏涼。

    所以,回到瓷器圈足處漏胎部分的視覺感受上,所謂的乾和溼、潤和澀,也必然是相對的。

    所謂相對,換句話就是需要進行比較之後,我們才能說,這件器物的圈足和A相比,顯得偏幹。

    因此在古陶瓷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實踐,多看多觀察多比較,才能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品種的古陶瓷的綜合印象,在比較中得出某個時期某個窯口某個品種瓷器在胎釉彩繪型各方面的共性和差異性,建立自己的評判標準和體系。

    在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書中對各個時期瓷器的胎、釉特徵的總結和描述。這些都是在大量的比較後得出的認識。

    而我們自己只有提高大量實踐,在觀察比較中才能真正體會到書中所說的“緊皮亮釉”“胎質堅實”“釉色晶瑩”“底足幹老”等說法是怎麼一回事。

  • 2 # 以瓷惠友

    鑑定古瓷時經常提到胎足幹老,麻煩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幹老?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鑑定古瓷時經常提到胎足幹老,麻煩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幹老?

    “鑑定古瓷時經常提到胎足幹老”,其實“胎足幹老”為“巨集觀特徵”,絕對不是不可逆、不可仿、不可複製和無可取代的本質性、規律性、真理性特徵,而完全是可逆、可仿、可複製和可取代的“巨集觀淺表特徵”而已,也就是說“胎足幹老”者或許是老瓷器,更或許是新瓷器,那麼,突出強調“胎足幹老”又有什麼具體的意義、價值和作用呢?

    “胎足幹老”只不過是出自於小農意識、小農經濟、小農認知的抓住一點不計其餘的“蒙、猜、估賭、撞大運”的所謂“傳統瓷器巨集觀特徵眼鑑學”的一孔之見、一己之見而已,只能適用於“私鑑私藏”也就是“誰鑑定誰購買誰收藏”的領域,因為這一領域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所有的所謂理由都不過是自我心靈的一種自我安慰、撫慰和慰藉而已,無關是非對錯!

    但可惜現在的具體情形確是,“學腐幫”、“技腐幫”、“師腐幫”們卻公然“私器公用”,堂而皇之地把“傳統瓷器巨集觀特徵眼鑑學”這種原始、野蠻、無能、無知、無識、無道、無德、無恥之極的垃圾貨色登上了“公鑑眾藏”、“公鑑共藏”與“公鑑公藏”得大雅之堂,並且興風作浪、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甚囂塵上!中國文化死絕了嗎?中國文人死絕了嗎?否則何至於此?

    所以,我強烈建議並呼籲,向“胎足幹老”、“胎足油潤”、“胎足細潤”這種描述都既對又不全對,沒有什麼實際區分、甄別和鑑別意義、作用和價值的說法、觀點和看法,還是謹言慎行者為好,否則一旦教條化、絕對化、機械化,就將害人一大片。

    當務之急,還是要迅速解決鑑定依據、鑑定尺度、鑑定標準、鑑定規則、鑑定程式、鑑定結論和鑑定責任的全行業、全中國、全世界的統一、一致和通行通用問題,只有找到本質性、規律性、真理性的鑑定依據、尺度、標準和規則,才能一統鑑藏界的“度量衡”,而只有統一了鑑藏界的“度量衡”才談得上鑑藏界真正的春天。

    上幾件古董瓷器,可見無論“胎足幹老”與否,都不影響瓷器的真實性、典型性和時代性!

  • 3 # 九維一靈

    這個說起來較難理解,特別沒有新老瓷片實物對比,很難講清,我給你一個比喻,只要會意了一通百通。

    在野外或工地往往會遇到百年枯骨,同樣是一塊腿骨,枯骨發白、發澀、骨間酥鬆,拿起來輕飄飄的,敲擊聲音發悶長,幾乎沒有油、水分;而新骨頭髮亮、發光,骨質緊密,拿起手頭沉,敲擊聲音脆短,油、水分多。

    望能幫著你!

  • 4 # 老二人

    瓷器鑑定外觀特徵 都是可以仿製的 唯一每件老舊瓷器都是有老化痕跡DNA的 氣泡就是瓷器DNA 在200年以上瓷器在100倍顯微鏡下老舊瓷器氣泡變色 破裂 土伈入骨的 如果一件瓷器沒有老化痕跡存在盲目談外觀鑑定都是不懂裝懂的 不要再忽悠收藏界了

  • 5 # 喜歡收藏的老劉

    所謂老瓷器的底足幹老是相對於新瓷來說的,是一種視覺感覺,比如沙底就更明顯一些。有很大一部分老瓷底足並不是真的發乾,用手摸起來是潤滑的,不同年代的胎足不同,到清代底足塗護胎釉的就更不幹了

  • 6 # 壹豐堂

    古代瓷器的胎是高嶺土,經過上百年的時間肯定無比干燥,現代瓷粉做的胎質不一樣,用高嶺土仿製的瓷器胎很溼潤。圖一二三是老胎的底,圖四是新底。

  • 7 # 金貝基業何潔

    簡單說,因為古時陶瓷由於足底沒有上釉料,經過高溫(古時中低溫)燒製後,釉料會形成一層像玻璃(專業術語瓷化)的保護層,地下千年不變,而古代陶瓷的足底沒有上釉料,所以沒有保護,在地下多年之後,看起來就會很乾。

  • 8 # 滿身花影

    瓷器的胎質是由瓷石、瓷土製作而成的。其中的瓷石是一種由石英、絹雲母為主要構成、並含有若干長石、高嶺土等岩石狀礦物。

    中國很早就利用瓷石來製造瓷器,基本上都是用瓷石作為原料,如南方的越窯系、龍泉窯系以及北方的眾多窯口。而瓷土是由高嶺土、長石、石英等組成的已風化的次生土礦,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二氧化二鋁、並含有少量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鈉、氧化鉀等。其可塑效能、結合效能以及耐火度均較高,是中國明清時期制瓷的主要原料。

    未施釉的瓷骨為胎,按照胎的瓷泥粗細和呈色又分為瓷胎、漿胎、瓦胎、石胎、鐵胎。普通瓷泥做胎為瓷胎;將瓷泥用水攪拌,取其渾濁狀液沉定下來的細粉做胎,此胎為漿胎;瓷土較粗的胎為瓦胎;笨重而堅實的胎稱為石胎;胎質呈鐵色的為鐵胎。

    鑑別瓷器的新老,要觀察瓷器的露胎處,特別是底足,非常重要。與“胎質幹老”對應的是“胎質顯溼”,所謂,一“幹”一“溼”,也就是一“老”一“新”,這裡的“幹”與“溼”並不是指水分,而是根據瓷器露胎處判斷瓷器新老的一種直觀的感覺,也就是所謂“老氣”。

    一般來說真正的古瓷,其露胎處有胎骨老化以及自然磨損的現象,也就是說,元代及以前的瓷器胎骨以及底足看上去比較幹酥,這與新仿瓷器胎子顯得硬(溼)是不相同的;明清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比較細膩堅緻,有潤心之感,較之新仿瓷器的溼硬,略顯乾燥不夠潤滑。

  • 9 # 愛玉者說

    古瓷器胎足末上釉部分顯得幹老,實際上說的是古瓷發展中早期胎體的粗礪乾澀。由於當時釆用的瓷土並非景德鎮優質的高嶺土,瓷土中雜質較多,尤其是含鐵造成胎體燒結後發暗紅色。所謂金絲鐵線與銅口鐵足都與此息息相關。而現在的仿品反而無法尋找古時的瓷土,大部分中低仿靠上色來遮掩,並不難於分辨。其實古瓷鑑定並不一定侷限於氣泡.開片.或出土使用痕跡,審視古瓷是一件綜合的美學欣賞。古人制作瓷器不是大機器生產,即使是同類型器皿也有細微的差距,存在著手工製作的痕跡。他們不存在趕工,每一件都用心來完成,我們今天看古瓷就會發現,每一件都有神魂,有天人合一的境界。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自然.協調.多一分肥,少一分瘦,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出乎其類拔乎其粹。而單單憑一兩項標準斷老,往往會誤人誤已走到邪路上去。真正大家看古瓷是與古人神會,在精神層面互通交流而產生的明悟。

    下面幾件古瓷為個人收藏,大家看看對胎足幹老的印象。對與不對老與不老大家說了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少女的祈禱》這首歌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