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北京氣候乾燥,每到夏天,清朝的皇帝們喜歡從紫禁城搬到皇家園林避暑,平時辦公和生活都全部在此進行,故稱之為夏宮(Summer Palace)。
在清朝,夏宮最早指的是圓明園。
圓明園座落於北京西北部,從康熙朝開始修建,最初只是個佔地500畝的園子。康熙晚年時,把圓明園賜給了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從此圓明園成為了皇帝的皇家園林。
從雍正朝開始,雍正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到乾隆年間,基本形成了萬壽山、玉泉山、香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的“三山五園”格局。
清嘉道以後,由於國帑空虛,清朝停止了對圓明園的擴建工程。在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圓明園付之一炬,把整個三山五園變成一堆殘垣斷壁。
法國作家雨果曾在信中寫道:
雨果信中描述的便是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北京的劫掠行為,這裡的夏宮指的便是圓明園。
在同治年間,同治皇帝曾試圖修復圓明園行宮,供兩位太后居住,但因財力不支未能成行,這件事就被擱置了下來。
到光緒之後,慈禧以光緒的名義,重啟了修復皇家園林的計劃,但還是由於經費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恢復圓明園三山五園的舊貌,因此只選擇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受損較輕的清漪園基址上進行重建,並改名為頤和園,作為皇太后頤養之地。
因為頤和園也是晚清時皇帝夏季避暑之地,所以也叫做夏宮。為了加以區別,可以將圓明園稱作“Old Summer Palace(舊夏宮)”,而頤和園稱作“Summer Palace”。
因為北京氣候乾燥,每到夏天,清朝的皇帝們喜歡從紫禁城搬到皇家園林避暑,平時辦公和生活都全部在此進行,故稱之為夏宮(Summer Palace)。
一、在清朝,夏宮最早指的是圓明園。
圓明園座落於北京西北部,從康熙朝開始修建,最初只是個佔地500畝的園子。康熙晚年時,把圓明園賜給了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從此圓明園成為了皇帝的皇家園林。
從雍正朝開始,雍正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到乾隆年間,基本形成了萬壽山、玉泉山、香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的“三山五園”格局。
清嘉道以後,由於國帑空虛,清朝停止了對圓明園的擴建工程。在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圓明園付之一炬,把整個三山五園變成一堆殘垣斷壁。
法國作家雨果曾在信中寫道: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夏宮,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之一炬。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勝利者竊走了夏宮的全部財富。……在將來交付審判的時候,一個強盜就會被人們叫做英吉利,另一個叫法蘭西。”雨果信中描述的便是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北京的劫掠行為,這裡的夏宮指的便是圓明園。
二、在同治年間,同治皇帝曾試圖修復圓明園行宮,供兩位太后居住,但因財力不支未能成行,這件事就被擱置了下來。
到光緒之後,慈禧以光緒的名義,重啟了修復皇家園林的計劃,但還是由於經費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恢復圓明園三山五園的舊貌,因此只選擇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受損較輕的清漪園基址上進行重建,並改名為頤和園,作為皇太后頤養之地。
因為頤和園也是晚清時皇帝夏季避暑之地,所以也叫做夏宮。為了加以區別,可以將圓明園稱作“Old Summer Palace(舊夏宮)”,而頤和園稱作“Summer Pa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