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唐宋是中國詩詞發展的兩座巔峰,唐代以詩見長,而宋代以詞著稱,故有了後世所稱的“唐詩宋詞”。而恰恰也因為宋代的詞作發展至絕巔,總讓後世容易忽略宋詩的高度,其實細細品讀不難發現,倘若在詩的領域唐代可謂魁首,那麼宋代必然是緊隨其後的。只是唐詩多以抒情為主,而宋詩則多是說理,可謂各有千秋。

    本期筆者要分享的兩首詩,正是來自宋代的兩首佳作,作者分別是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人在文學領域的造詣自不必多說,名列“唐宋八大家”便是對他們最好的認可。不過比起唐代“李杜”的惺惺相惜,王安石和蘇軾兩個人可謂是“老對頭”了,王安石主持變法,而蘇軾則反對,所以兩人在朝堂是對手。

    不過他們的針鋒相對僅限於朝堂上,對對方本身並沒有什麼成見,當年“烏臺詩案”讓蘇軾差點性命不保,還是王安石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才讓蘇軾被從輕發落,否則蘇軾也沒有機會達到後來的文學成就。

    本期筆者分享的兩首詩,一者是王安石登山所作的高水平七絕,另一首是34年後蘇軾模仿的一首,雖然角度不盡相同,但其實所蘊含的哲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900多年難分高下。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兩首經典詩作。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論名氣,兩首作品都入選了課本,但蘇軾詩的名氣是要大一些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蘇軾詩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蘇軾在詩中用了遠近高低、橫看、側看等多個對比的詞語,讓詩作本身更有韻律之美,這是為後世所推崇的。

    論詩的涵義,兩首詩其實各有千秋。王安石的詩作體現的是一種撥雲見日的豪情,當時王安石30歲(虛歲),正是事業的上升期,所以才會有此豪言壯志。而蘇軾詩體現的則是一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辨,47歲的蘇軾將這種哲思寫出了禪意。

    論遣詞本身,個人覺得王安石勝出。王安石的詩作中,對景物的描寫是極有特色的。前兩句寫景時,“千尋”和“見日升”等字眼都極有氣勢,而“不畏浮雲遮望眼”這一句更是峻氣。“不畏”二字是詩眼,“浮雲遮望眼”是一個巧妙的典故化用。西漢陸賈寫的散文《新語》中,曾有言:“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安石的這次化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露一絲痕跡,寫出了自己的氣勢。

    這兩首詩從以上幾個角度來比較後,綜合起來確實是難分高下的。雖然蘇軾詩明顯更有名氣,但王安石的作品在前,而且論遣詞水平也並不輸給蘇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喝酒要注意一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