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
2 # 安和橋lx
過年吃餃子一直以來是中國的習俗,迎新辭舊,具有特殊意義,交與”餃”諧音,子指“子時”,寓意為更歲交子之意,就是吉祥如意,還有的就是把一些喜慶的東西包在餃子裡,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裡的美好期盼,已經生活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過年吃餃子一直以來是中國的習俗,迎新辭舊,具有特殊意義,交與”餃”諧音,子指“子時”,寓意為更歲交子之意,就是吉祥如意,還有的就是把一些喜慶的東西包在餃子裡,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裡的美好期盼,已經生活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現在日子過得好了,餃子隨時隨地都能吃上,不是什麼稀罕的,不過這種食物在過年的時候在中華大地上依然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過年的時候要是不吃餃子,這還叫過年嗎?
儘管餃子的歷史相當長,但餃子在春節C位出道的歷史卻並不算長。1978年,考古工作者從一座可能是春秋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一些青銅禮器,裡面的食品尚在。其中的食品中就有三角形的麵食,裡面包著餡,很可能就是今天餃子和餛飩的祖師爺。
到了唐宋時期,餃子和餛飩分家,自己過自己的,獨立出去的餃子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名字還挺多的呢。如唐人將餃子叫做“湯中牢丸”,宋人將其稱為“角兒”、“扁食”等,今天的“餃子”之名就是從“角兒”發展來的。
餃子在宋元的吃貨們這裡出盡風頭。宋元時期,餃子已經是一道非常普遍的國民小吃,花樣百出,吃法多變,但這時餃子還沒有佔領新年的舞臺。明代時,餃子勢力愈發強大,佔領大江南北,橫掃鄉村城市,中國終於有了在大年初一吃餃子的習俗。清代的餃子更是權傾天下,過年吃餃子一俗大面積普及,且根深蒂固,“千里不易”。
唐代的餃子長這樣
不過具體為什麼要在過年的時候吃餃子,學者們對此並沒有一個板上釘釘的答案,只有一些推測。
過年吃餃子得追溯到冬至吃餃子。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很多地方把冬至吃上一頓餃子當做大事。根據民間的說法,這是為了不在凜冽的寒冬凍掉耳朵,因為“餃子”與“膠耳”諧音,所以吃了餃子,耳朵就會被膠粘住一樣牢。還有的說法是,餃子的形狀像耳朵,吃了它對耳朵好,不會被凍掉,畢竟吃啥補啥嘛。俗話說的“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說的就是這個。
在人民群眾的遐想中,上古女神女媧也亂入了。傳說女媧當年捏完小人,到了冬天,用黃土造的泥人耳朵都掉了,所以女媧娘娘就在黃土人耳朵上扎個眼,用細線穿過放進嘴裡,叫人咬住。所以到了最冷的冬至這天,老百姓們自然不能辜負女媧娘娘的苦心,要多吃幾個餃子保護耳朵。
女媧之後跟吃餃子有關的名人是神醫張仲景。傳說他在寒冬之時,會煮“祛寒嬌耳湯”施捨給窮人,這湯是用羊肉和藥材熬成。湯熬好後把料撈出來切碎做成餡,用麵包成耳朵狀的食品,這就是所謂“嬌耳”。張醫生從冬至一直施捨到過大年,所以後來人們就模仿他的做法,在冬至到來時吃餃子。
張仲景
在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許就是春節吃餃子的前身。之前的故事裡,張醫生的施捨會從冬至一直持續到過大年,也許就在此過程中把餃子帶到新年了。另外,民間也一直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在很多地方,過了冬至就等於大了一歲,或許在遙遠的古代,冬至它就是年,而不是我們現在的年三十。按這樣的說法來看,餃子和年的緣分從一開始就結下了啊。
參考文獻:周星:《餃子:民俗食品、禮儀食品與“國民食品”》,《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