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一Gerry

    由於物產的匱乏和佛教的戒律,明治前的日本人確實不吃肉食,但魚肉除外。非但肉食少,各種蔬菜和雜糧也很匱乏。所以,江戶時代日本人的飯桌其實非常單調,由於熱量主要來自主食,一大碗米飯在餐桌上格外醒目,或加點味噌湯,甚至放一小碟醬油下飯。。。旗本以上的武士家庭才能加得起一兩條烤秋刀魚。

    而日本史上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禁肉令是在公元675年4月17日釋出(當時中國正處於唐高宗李治的統治下),釋出者是天武天皇。

    詔書主要內容如下:詔諸國曰,自今以後,制諸漁獵者,莫造檻穽,及施機槍等之類,亦四月朔以後,九月卅日以前,莫置比彌沙伎理樑,且莫食牛馬犬猿鶏之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

    關於禁止食肉文字,主要意思是,每年四月初到九月底,不得食用牛、馬、犬、猿、雞之肉,但除此以外則不在禁止之列。有些學者認為,這次詔令的釋出與天武天皇信奉佛教有關,他在即位之前,曾經出家當過和尚。我覺得這說法理由不夠充分,如果天武天皇是因為有感 於佛教五戒的不殺生,那為什麼只禁牛、馬、犬、猿、雞,其它動物的不禁呢?為什麼只禁四到九月呢?我認為,天武天皇主要是出於保護生產力方面考慮,因為這幾種動物都是有用途的,牛可以耕地,馬能當交通工具,狗可以看家護院,雞可以報曉,至於猿是因為像人,所以順手一起禁掉了。換句話說,像豬、鴨、鵝之類的,全年都可以吃,而九月到四月期間,牛、馬、犬、猿、雞的肉也都可以吃

    奈良時代的聖武天皇(當時中國正處於唐玄宗李隆基的統治下)曾經於737年、743年、745年、752年多次釋出詔書,要求禁止殺生和食肉,這些禁令有些是附有時效的,如743年要求正月14日開始,77天內禁止殺生、食肉。745年要求三年內不得殺生、食肉,752年要求一年之內不得殺生、食肉。值得一提的是,聖武天皇曾經兩度派遣遣唐使到中國。

    平安時代陰陽師開始興起,並帶動了神道的發展,宗教忌諱帶動禁食肉。神道教從日本原始宗教發展而來,信仰多神,號稱有80萬神、800萬神或1500萬神,特別崇拜作為太陽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根據日本人的說法,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並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神道特別忌諱屍體,認為那是穢物,要吃肉就要接觸動物屍體,所以遭忌諱。宗教觀念比皇帝詔書有用,此後的肉類食品就從王公貴族的食譜中消失了,京都和奈良的市面上也很難再看到肉。

    自鎌倉時代起,武士階級實際掌握了政權,居住在地方上的大部分武士根本不屌朝廷的禁肉令,這一時期,真正執行禁肉令的只有皇室和王公貴族。

    日本人真正開始全國範圍內不吃肉,是從13世紀大豆普遍種植之後,大豆擁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可以代替肉類的營養成分,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道元和尚研究出“精進料理”。“精進”二字是梵文“VYRIA”一詞的日文翻譯,意思是“存善遠惡”。它只實用豆製品、蔬菜和海苔等原料製作菜餚,從此之後,佛教徒們就漸漸不吃肉了。不過,日本人的不吃肉和中中國人的吃素不是一回事,日本人禁吃的主要是四條腳的獸類,而飛禽和魚類不在禁食之列,另外,像兔子日本人就是算作禽類的,現代日語中數兔子的量詞和數鳥類的量詞都是“羽”

    禁肉這事,後來還有一些反覆,特別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大家吃飯有上頓沒下頓的,哪還有心情考慮能不能吃肉這個問題?日本人全國性地不吃獸肉是進入江戶時代以後,不吃四條腿獸類(個別四條腿的除外)的想法已經深入人心。

    日本食肉開禁是在明治時代,明治天皇上臺後不久就開禁肉食,不僅開禁, 還鼓勵民眾食用肉食。他這樣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樹立天皇的統治權威,決定貶抑佛教等外來思想勢力,為了推廣吃肉,他號召和尚們都去吃肉,都去娶妻,所以,現在的日本和尚是可以吃肉、娶老婆的,而且和尚在相親市場是很吃香的;二是因為現實主義的“吃肉強壯身體說”,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認為,西洋人種高大是因為他們喜歡吃肉、喝牛奶。

  • 2 # Menes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是否不吃肉,這麼說並非完全正確。

    從日語中對動物的計數用詞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日本,小型獸類、昆蟲、魚類等用量詞“匹”,大型動物用量詞“頭”,鳥類和兔子用“羽”,魚類用“尾”。事實上,日本古代不吃的肉,僅僅包括某些大型動物,鳥類、兔子、魚類等等還是可以吃的。

    關於日本人古代吃什麼,古代日本也屬於傳統的農業文明。數千年前,來自中國和北韓的的“渡來人”給日本帶去了水稻種植技術。然而日本古代並沒有多少陸上動物存在。據《後漢書·倭傳》記載“氣溫暖,冬夏生菜茹。無牛、馬、虎、豹、羊、鵲。”古代的日本島,並不存在原生的牛、馬、羊,但是有豬和雞,有豐富捕鯨史的日本人甚至將野豬叫作“山鯨”。

    關於日本675年頒佈的禁肉令,實際上也並未完全禁止吃肉。而是規定在每年4月至9月禁止使用牛、馬、狗、猴和雞。這五類動物具有較高的生產生活價值。牛馬用於農業勞作,雞可以負責打鳴,狗用於看家護院。更重要的是,在每年的4月至9月,恰好都是水稻生產的時期。而後面的天皇,由於信奉佛教,要求減少殺生,伴隨著佛教在日本日益興盛,肉食行為被逐漸禁止,甚至連王宮貴胄的狩獵行為也不允許了。

    隨後的平安時期,陰陽師的興起帶動了神道教(神道教由日本原始宗教發展而來,信仰多神,尤其崇拜天照大神)的發展。而神道教有個特點就是尤其忌諱屍體,他們認為動物的屍體屬於穢物,因此吃肉的行為自上而下遭到抵制。不僅天皇和貴族們不再吃肉,連都城的商場都不再售賣肉類了。

    而到了13世紀左右,大豆種植技術得到普及,於是日本從上至下,不再需要從肉類中攝取蛋白質,僅僅食用豆製品就可以得到滿足。

    到後來的戰國時代,戰亂頻繁,盜賊橫生,普通百姓只能苟且偷生。普通的足輕以麥、粟、稗、芋等粗糧為食。武士階級平日也僅僅以穀物、醃菜、海帶等做成的茶泡飯作為主食,有錢一點的可以加入魚類。有個例子就是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中,幾名武士僅僅為了幾碗大米飯的報酬,就答應保護一個村莊,對抗山賊,可見在兵荒馬亂的戰國時期,中下層人民能吃飽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需要指出的是,某些顯赫一時的大人物並未受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據勇山久夫的《武士のメシ》一書中明確記載,德川家康喜歡吃烤雞肉,明智光秀在接待貴賓時,味增湯立放入了野豬肉。豐臣秀吉的外甥豐城秀次,就是因為愛吃肉,而獲得了“殺生關白”的稱號。至於豐臣秀吉本人,甚至讓加藤清正在北韓打老虎並把肉帶回來吃。

    另外,在日本古代存在破戒僧的說法,其原型為八百比丘尼,傳說中他們因為吃肉而獲得了永生的能力。因而日本的僧人之間口口相傳“肉食妻帶”,即允許吃肉和娶妻生子,寺院住持也代代相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寺院成為了披著佛教外衣的封建領主。僧人甚至精通兵器,組織起了一個強大的宗教武裝。日本戰國時期著名和尚本願寺顯如就是個例子。到了後來,“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就是以僧人吃肉的理由,火燒比叡山,消滅很多僧人。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一部分長期被排擠於日本傳統文化外的繩文人,他們世代在日本北海道生活,事實上是吃肉的。

  • 3 # 周某人正義之光

    還是可以吃的,但確實有頒佈過禁肉令,為什麼說可以吃又有禁肉令什麼事呢?因為只是一部分不可以吃其他不在禁令內,是允許吃的。

    在625年即天武4年,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份“禁獵令”頒佈,《日本書紀》記載道:

    “庚寅,詔諸國曰:自今以後,制諸漁獵者,莫造檻牢及施機槍等之類,亦四月朔以後,九月三十日以前……且莫食牛馬犬猿雞之宍,以外不在禁例……”

    看最後句“且莫食牛馬犬猿雞之宍”就是說除了這些其他還是可以食用的嘛,而且也可以看出不是一年到頭不能吃只是設定了時間限制這段時間不允許吃。這類牲畜不準吃食其實是有幾個原因的:

    農業自然地理因素

    為了保護農業發展,日本是個島國,物資不多,保證平衡發展,牛需要耕田,馬也可以用來做各種農活,雞可以早上鳴叫報曉,狗可以護院守地,吃了大家就沒辦法幹活了會影響經濟,所以在使用期間必須保護足夠用保證農業的發展不守影響,就連魚只可以垂釣不可以大肆捕撈。

    佛教文化的滲透

    天皇信佛,曾有過多次頒佈禁令,步步增強的情況,比如聖武天皇本身就是一名虔誠的信徒,佛教不殺生眾所周知,招令有云:“禁酒斷屠”,是有感於佛教清規戒律。發生自然災害,就認為自己不仁德導致的,祈禱山川大地祭拜神祇。中國歷史上有記載唐代時期鑑真東渡日本傳教。

    統治階級的需求

    農業發展本來是初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佛教的信徒越來越多,得到廣泛流傳,佛教逐步也成為了統治者維護國家統一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禁肉令也越來越嚴格,日本人發育也受到了影響,平均身高只有156釐米。

    禁肉令一代接著一代,隨著歐美殖民的入侵,直到明治維新,日本全方面的改革,長達1200多年的禁肉令解除後,明治天皇還鼓勵牛肉產業發展,不喜歡吃肉的天皇以身作則帶頭吃起牛肉,一步一步發展迅速崛起,後來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 4 # 乾坤歷史history

    所謂禁肉令,狹義上來說就是公元675年4月17日的天武天皇頒佈的詔令:

    “詔諸國曰,自今以後,制諸漁獵者,莫造檻井,及施機槍等之類,亦四月朔以後,九月卅日以前,莫置比彌沙伎理樑,且莫食牛馬犬猿雞之宍,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這條詔令,而廣義上的禁肉令則是由該條詔令和後面其他天皇對於這條詔令的補充和完善而構成的一個政策體系。

    這其中,“比滿沙伎理樑”為和語的“隙遮”和“樑”,即水中的阻攔物。

    這是日本有史記載以來第一次出現禁止食肉的內容,但在這段詔令裡面,肉食禁止的地方是這個意思:每年四月初到九月底,不得食用牛馬犬猿雞之肉,但除此以外則不在禁止之列。因此,從史料本身來看,675年的這條著名的禁肉令和我們所理解的“禁肉”不同,並沒有戒除一切葷腥,大部分肉類仍然可以食用。其頒佈的原因主要為了保護農業的發展。

    此後,又有多位天皇數次頒佈禁令。

    持統三年八月丙申(689年),天皇下令

    “禁斷漁獵於攝津國武庫海一千歩內。紀伊國阿提郡那耆野二萬頃。伊賀國伊賀郡身野二萬頃。置守護人。準河內國大鳥郡高腳海。”

    和天武天皇的禁令不同,這條禁令的適用物件不是全日本,而單針對出於奈良周圍的聶津國、紀伊國、伊賀國三地,並且安排專人守護,似乎並不出於農業的考慮。不過這一時期的禁肉令總體上是基於現實的自然原因,對當時日本整體的飲食結構並沒有產生很大影響。飛鳥時期的日本社會對獸肉的食用仍然是極為普遍的事情,特別是豬肉,從不在禁止之列。555年,欽明天皇“遣蘇我大臣稻目宿禰、穗積磐弓臣等,使于吉備五郡置白豬屯倉” ,自此開始豬的養殖和家豬的食用。家豬不應有與農業生產,因此不在禁列是可以理解的。

    (二)發展階段

    到了奈良時代,有關禁肉令的記載開始變得頻繁。從史籍記載的內容來看,官方的禁肉令往往是在饑荒和疫病橫行時期頒佈的,禁肉的目的和民生有必然的聯絡。與此同時,隨著佛教在日本貴族社會的傳播,特別是天皇對佛教的信奉,對佛教文化的有意識的弘揚和推行也成為禁肉的原因之一。關於這一點會在下文的原因分析中具體提及。

    701年,《大寶律令》頒佈,其中僧尼令的第七條:

    “飲酒條:凡僧尼。飲酒。食肉。服五辛者。卅日苦使。若為疾病藥分所須。三綱給其日限。若飲酒醉亂。及與人鬥打者。各還俗。”

    日本僧人原本在清規戒律方面甚不嚴格,此次禁肉是希望以酒肉的禁斷約束僧人的德行,亦有以佛教中的“戒”的文化加強統治秩序穩定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一天打五針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