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當然是可以入藥的,其來源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和家薄荷的全草或莖葉。主產於中國南方,故稱南薄荷,尤以江蘇蘇州地區所產的蘇薄荷最佳,歷來被奉為道地藥材。其主要成分有薄荷醇或薄荷腦、薄荷酮等揮發性成分以及酚類成分,目前已被提取應用於藥品食品行業。
薄荷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鬱。主要治療: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口瘡、牙痛、瘡疥、風疹瘙癢、胸悶脅痛以及夏季感受暑溼引起的腹脹吐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後下。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肝陽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酸膽鹼而呈現解痙作用。亦有很強的保肝利膽作用。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薄荷油內服透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面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
3、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體外試驗薄荷煎劑對單純性皰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腸炎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抑菌作用。
4、對面板及黏膜血管的作用:薄荷醇與薄荷酮對面板均有刺激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
5、對呼吸系統的作用:薄荷油能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而對呼吸道炎症有治療作用。薄荷醇能減少血液與皂甙等的泡沫,用於支氣管炎時,能減少呼吸道的泡沫痰,而使有效通氣腔道增大。用於鼻炎、喉炎時可能由於薄荷醇能促進分泌,使黏稠的黏液稀釋,而表現明顯的緩解作用。
6、抗早孕及對子宮的作用:薄荷油不同劑量皆有一定抗著床與抗早孕作用,作用強度隨劑量增加。薄荷水溶部分也對大白鼠有抗早孕作用和興奮子宮作用。
1、治面板隱疹不透,瘙癢:薄荷葉10g,荊芥10g,防風10g,蟬蛻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2、治男婦傷風咳嗽,鼻塞聲重:薄荷二錢,陳皮二錢,杏仁二錢(去皮尖)。引用竹葉十五片,水煎服。(《滇南本草》)
3、治一切牙痛,風熱腫痛為妙:薄荷、樟腦、花椒各等分。上為細末,擦患處。(《醫學統旨》擦牙定痛散)
4、治咽炎:薄荷、甘草、玄參、麥冬各15g。將各藥粉碎成粗末,混合均勻,分裝小袋。治療慢性咽炎80 例,結果痊癒40例,顯效21例,有效17例,無效 2例。〔中藥材 1992;15(4):45〕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陳永康提供)
薄荷當然是可以入藥的,其來源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和家薄荷的全草或莖葉。主產於中國南方,故稱南薄荷,尤以江蘇蘇州地區所產的蘇薄荷最佳,歷來被奉為道地藥材。其主要成分有薄荷醇或薄荷腦、薄荷酮等揮發性成分以及酚類成分,目前已被提取應用於藥品食品行業。
薄荷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鬱。主要治療: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口瘡、牙痛、瘡疥、風疹瘙癢、胸悶脅痛以及夏季感受暑溼引起的腹脹吐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後下。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肝陽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藥理作用: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酸膽鹼而呈現解痙作用。亦有很強的保肝利膽作用。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薄荷油內服透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面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
3、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體外試驗薄荷煎劑對單純性皰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腸炎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抑菌作用。
4、對面板及黏膜血管的作用:薄荷醇與薄荷酮對面板均有刺激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
5、對呼吸系統的作用:薄荷油能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而對呼吸道炎症有治療作用。薄荷醇能減少血液與皂甙等的泡沫,用於支氣管炎時,能減少呼吸道的泡沫痰,而使有效通氣腔道增大。用於鼻炎、喉炎時可能由於薄荷醇能促進分泌,使黏稠的黏液稀釋,而表現明顯的緩解作用。
6、抗早孕及對子宮的作用:薄荷油不同劑量皆有一定抗著床與抗早孕作用,作用強度隨劑量增加。薄荷水溶部分也對大白鼠有抗早孕作用和興奮子宮作用。
選方應用:1、治面板隱疹不透,瘙癢:薄荷葉10g,荊芥10g,防風10g,蟬蛻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2、治男婦傷風咳嗽,鼻塞聲重:薄荷二錢,陳皮二錢,杏仁二錢(去皮尖)。引用竹葉十五片,水煎服。(《滇南本草》)
3、治一切牙痛,風熱腫痛為妙:薄荷、樟腦、花椒各等分。上為細末,擦患處。(《醫學統旨》擦牙定痛散)
4、治咽炎:薄荷、甘草、玄參、麥冬各15g。將各藥粉碎成粗末,混合均勻,分裝小袋。治療慢性咽炎80 例,結果痊癒40例,顯效21例,有效17例,無效 2例。〔中藥材 1992;15(4):45〕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陳永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