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天大聖能怎樣
-
2 # 兮兮爸爸的廚房故事
每每過年的時候都會聽到身邊的人說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砥礪,很多時候我都在想與其說是年味的喪失倒不如說是人情味的淡漠。
我出生在膠東的鄉村,小的時候過年是件極“莊重”的事情,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充滿“儀式感”的春節就正式拉開序幕了。
對於膠東的“媳婦”們來講,臘月做“餑餑”是件極為重要的事情。餑餑的作用不單單是春節的食物,也是祭臺的貢品,更是年後拜訪親朋的禮品。一鍋成功的餑餑是極為考究的,色白、質實、皮滑、形勻、不開不裂。從和麵到開面,從嗆面到醒面,整個過程需要接近三個小時,而揉搓的過程就佔了三分之一,需要雙手有力而且有溫度,即便如此,也不敢說鍋裡的每一個餑餑都成功。
大年初一,照例我要去姑媽家拜年,媽媽會挑兩個最漂亮的餑餑讓我帶著,如果這年的餑餑做的不夠漂亮,媽媽甚至會覺得不好意思。姑姑收到餑餑,肯定會對我誇獎媽媽做的好,同時也會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作為交換。在老家的過去,餑餑做的好就是好兒媳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現在呢,30歲以下的年輕人根本不會做傳統的餑餑,甚至過年不吃餑餑,或者到餑餑鋪裡定做餑餑。
為什麼呢?大家都說忙啊!有多忙?
過年了,我們躲在被窩裡睡懶覺所以錯過了和媽媽一起做餑餑的時光。
過年了,我們習慣了城裡的暖氣怕冷所以不願意和爸爸一起出去貼春聯。
過年了,我們更喜歡大超市的繁華而不喜歡年集的髒亂差。
過年了,我們總覺得時間有限更需要多刷刷抖音而不是和家裡的長輩們聊聊天。
搞祭祀供奉是老封建,做傳統食物是老土不健康,拜訪同族老人是浪費時間,就連放個鞭炮都矯情的犯“懶癌”。
這個世上不是天生就有春節,春節其實本就是人的節日。所以不是年味兒淡了,而是我們沒了人味兒。
走出被窩,離開溫室,走到大街上。
陪父母親朋做做飯,聊聊天。和孩子一起學習傳統,瞭解風俗,品味儀式背後的內涵和意義。
別讓春節僅僅是,放假七天。
回覆列表
感覺再也體會不到小時候的年味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盼頭了,小時候盼過年,盼好吃的,盼新衣服,現在這些日常都挺好的了,所以也不像小時侯那樣盼過年了。不知道老了我會不會盼過年,盼孩子親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