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若湖底風雪月

    別說韓信了,韓信陳平英布彭越這些牛人開始都是項羽的,劉邦開始也就蕭何曹參等人,張良還是客卿,

    結果呢?項羽越來越弱,劉邦越來越強。

    項羽壓根就不是劉邦對手,也就彭城之戰贏了,京索之戰,成皐之戰,陳下之戰,垓下之戰項羽全敗。

    項羽所謂的強,只是單線強,整個天下大局來說,項羽的地盤不停縮水,劉邦幾次攻下他的首都彭城,項羽連漢中大門都碰不到。

    至於韓信,在項羽手下就是寸功未立的廢物,英布是死囚,彭越是山賊,這些人開始他們地位並不比韓信高,但人家都靠建立戰功得到項羽的提升。韓信呢?跟的項梁出征,大敗而歸,扔下主帥當逃兵跑回來。

    韓信呆在項羽手下時間並不短,他要能幫項羽打下天下,早做到了,實際上他在項羽手上寸功未立。還當逃兵。

    項羽剛愎自用,瞧不起韓信是一方面,韓信自己無能無法從小幹起,慢慢積累戰功往上爬他做不到也是一方面。

    所以韓信投靠項羽就能打贏劉邦簡直笑話。

  • 2 # 狐筆春秋

    一:當韓信遇到項羽——屢次出謀獻策被拒絕

    韓信是個生有傲性的角色,這從他窮困落魄卻依舊身帶佩劍,寧願忍飢挨餓卻不願屈抑謀食就可見一斑了。所以,在天下燃起亡秦烽火的時候,不甘平庸、矢志建功的韓信才會欣然前往,投靠當時的六國貴族,希望藉助他們的勢力一展自己平生的抱負。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君臣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莫過於取長補短,互為優劣。但無論是項羽還是韓信,毫無疑問,兩人都是當世的兵法大家。那麼,我們又怎能要求項羽去“屈己以從人”呢?

    二:《鴻門宴》上識明主——海闊天空任鳥飛

    公元前207年的《鴻門宴》不僅是劉邦生命中的一大關卡,同時也是韓信一生中的重大轉折。因為,就在這次宴會上,韓信終於認清了項羽的“剛愎自用、好謀無斷”;同時也見識了劉邦的“堅韌隱忍,屈己從人”。再加上自己在項羽帳下盤桓數年中無所得的惆悵,韓信終於下定背棄項羽追隨劉邦的決心。

    三:桀驁不馴的秉性——楚霸王死而“韓霸王”生

    所謂“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蓋世者不賞”且不說韓信本人是否真有“謀逆”之心,單就韓信本人的秉性和能力而言。劉邦就容不下他!

    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垓下之役”剛剛結束,劉邦就迫不及待的剝奪韓信的軍權,並將其從山川險固、素來殷富的齊國遷徙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楚國的原因。畢竟,無論哪位帝王都不希望看到才驅猛虎,又來餓狼的事情。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無論如何,與其說韓信之死是其咎由自取,倒不如說貽謀不臧的他給了劉邦和呂雉以殺害自己的理由和藉口。就此一點而言,這與他投靠項羽還是投靠劉邦並無本質聯絡。因為,就韓信平生抱負而言,他是屬於那種寧願身死,也要實踐其人生理想的角色。如此看來,韓信也可算是“死得其所,死而無憾”了。畢竟,滾滾紅塵、悠悠歷史,能像韓信一樣遺澤永駐,青史留名的人又有幾個呢?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有很多人,總是不信中學的歷史教科書,教科書早就寫的明明白白的了。

    帝王將相併不是決定歷史的主力軍。

    當然了,這個問題也不是在問項羽和韓信。

    @葭明通翻譯一下:這個問題問的其實是:

    亂世之際,究竟怎麼做,才可以帝王將相?

    如果讀者君子同意我這個翻譯請順手點下贊,並繼續往下看!

    每逢亂世,總是英雄遍地起,這個不假,然而,不幾年間,大潮退去,輸的連褲衩子也失去了的“英雄”躺滿了沙灘。

    為什麼呢?

    因為老百姓是那大浪大潮。

    問題就變成了項羽怎麼做才可以永立潮頭,不被淹死!

    有一句話——“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說的好!

    大水大浪湧來你抽出大刀砍去肯定是不行的,而項羽怎麼對待百姓的呢?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項羽就是那個仗著刀利槍尖抽刀砍水的人。

    幹麼要殺老百姓和已經投降的士兵呢?這些人都可以為你生產戰爭物資的。

    然而,項羽認為他去搶就夠了,不用人去生產。

    司馬遷說:

    亡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鬱沛谷,劍挺吳城。勳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項羽是又凶惡又頑固的一個人。

    我們來研究下劉邦!

    很多人在那裡說劉邦是流氓,殺功臣,忘恩負義,不能共富貴云云。

    是,他殺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等人,但是!誰發現劉邦殺無辜百姓了?

    一次也沒有,他進關中,只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就是如此簡單,既不收寶貨也不擄婦女還不坑降卒。

    劉邦不頂著大浪大潮硬上的,不然還真的會被掀掉褲衩。

    所以說,你看,劉邦和項羽誰是勝利者?關韓信什麼事情呢?韓信也不是老百姓,也不是大海中的大浪潮。

    他韓信投靠項羽,不定那一天,“又凶又惡”的項羽一生氣“小的們,把韓信推出去砍了,整天嗶嗶嗶的,老子不會打仗嗎?要你廢話?!”

    在項羽那裡,不是功臣也可以殺掉的,這有先例的。

  • 4 # 虎頭山文化小妖

    古代歷史上的劉邦能奪得天下,主要是靠自己手中的大將韓信,但是在功成名就之時,卻也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假如當時的韓信投奔了項羽,那麼以項羽的實力能奪得天下嗎?而韓信還會再次落得功臣被殺的下場嗎?

    說實話,假如韓信當真投奔了項羽,不論天下有沒有奪到手中,項羽都不會錯殺功臣,因為項羽從來就不是個卸磨殺驢的性格。

    我們為什麼一直說項羽是個英雄,因為所有英雄的氣質他都具備了,唯獨天子的氣概跟他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從頭到尾這就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因為英雄重情義,英雄是萬人敬仰的,英雄是需要美人來襯托的。

    所謂的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可以說項羽都經歷過了,只是他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而已,因為英雄就要義無反顧,因為英雄就不能計較得失。

    可以說這是一個帝王最不應該有的東西,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聽起來讓人很是糾結,但在古代那種環境當中確實如此。

    畢竟當時的社會沒有我們現代這麼透明,不論項羽再如何的光明磊落,但是他的身邊一定會有小人,而這些小人一定會讓項羽看不情基層的各種矛盾。

    而這樣的情況除非到了項羽山窮水盡的那一天,除此之外,英雄化身的項羽根本就不會去關注這樣的小事,因為對他來說這就是小事,一直到這些小事影響到了自己,也影響到了自己的江山的時候,可惜已經晚了。

    所以說韓信真要投奔了項羽,一定不會被項羽卸磨殺驢,因為項羽就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也不會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也許是項羽的思維比較簡單吧,在他看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可實際的情況當中有哪一件事可以真正的稱之為對或者錯呢。

    所以說就算韓信投奔了項羽,以項羽的性格依然不會奪得天下,因為他就沒有一顆帝王之心。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哪就是項羽是一個英雄,所謂的英雄從另一方面來講,就是比較能裝,也就是說說但凡有出風頭的事情,項羽總是第一個出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信在項羽的手中可以得到重用嗎?因為得到重用就會奪走項羽的風頭,這是項羽最不能容忍的,所以韓信不會因為功成名就被斬殺,卻會因為自己搶了項羽的風頭而被殺。

    可以說同樣都是死,但是其中的意思卻天差地別,因為英雄雖然重英雄,但是英雄同樣也討厭英雄,因為對方搶走了自己的一部分風采,項羽一直維持著自己的英雄化身,到死為止都不肯放手,怎麼可能讓韓信來搶奪自己的風頭呢。

    所以說無論韓信會不會投奔項羽,而項羽都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帝王夢想,假如項羽想通了,哪麼韓信會得到重用,但是一個有著帝王之心的項羽依然不會讓韓信活下來,可以說不論是什麼樣的情況下,韓信到了項羽身邊都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就是他的命,也就是性格上面的缺陷。

  • 5 # 不才講史

    韓信投靠了項羽,項羽也得不到天下,原因就是項羽壓根就不會讓韓信去打仗, 在項羽看來,韓信當個保安應該是不錯的。

    事實上韓信跟著項羽的時候,項羽就是讓他給自己當保安,那時候保安的名稱叫執戟郎。韓信整天給項羽當保安,他當然不爽了。

    但是,他還是忍受了這一切屈辱,在他看來能伸能屈者才是大丈夫。對於韓信來說,他當了執戟郎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原因就是在這裡看門是有機會接觸到項羽的。

    只要能夠接觸到項羽,他就可以給項羽提意見,項羽若是採納了,就會覺得他是一個人才,就會重用他。

    事實上這僅僅是韓信的一廂情願。

    韓信是沒少給項羽提意見,但是,這些意見都被項羽給丟到了廢紙簍裡。因此,韓信始終都是沒有被重用。

    他是在對項羽徹底失望之後,才離開項羽投奔劉邦的。

    所以,韓信即使跟了項羽,項羽也不會用他。原因就是項羽太強了,在他的眼裡除了自己外,就沒有會打仗的人。

    再說了項羽帳下有那麼多強將,韓信即使會打仗他也排不上號。項羽還是不會重用韓信的。

    劉邦恰恰和項羽相反,劉邦什麼都不會,他就是會用人。既然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那我就重用他,給你兵讓你給我去打仗。

    正是因為劉邦不是軍事天才,所以,他才培養了韓信這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人。有了韓信的鼎力相助,他才得以打敗項羽爭奪了天下的。

    所以說韓信若是想要成就一番霸業,他只能是跟著劉邦。若是他在項羽的帳下,是沒有出頭的機會的。

    當然了若是韓信跟了項羽,他也不會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因為項羽對自己的手下還是不錯的,至少他不會殺功臣。

    項羽也沒有必要殺他們,畢竟所有的人在項羽看來,他們都是垃圾,沒有一個人是配得上是他的對手的。

    這樣的韓信當然也不會有殺身之禍了。所以說韓信投奔了項羽,項羽也不會得天下,同時,韓信也不會被殺。

  • 6 # 減水書生

    韓信投靠項羽:

    首先韓信不會選擇全心投靠項羽這條路。因為楚霸王的剛愎自用,已經觸犯了韓信的內心自洽。於是,韓信死活都不會全心投靠項羽,不可能以項羽為主公。

    其次蒯通也不會為韓信這樣設計,因為蒯通是想輔佐一位爭霸天下、甚至定鼎天下的主公,他不願意韓信上面還有主公。

    所以,韓信的選擇只能是抉擇聯盟和光榮孤立。

    光榮孤立,就是誰也不幫,項羽跟劉邦愛咋打咋打,我就是等著坐收漁翁之利。抉擇聯盟,就是要麼聯楚、要麼聯漢,實際上也是一種光榮孤立的附加策略。

    於是,可以對韓信聯盟項羽做一個假設分析。

    1.韓信只要執行光榮孤立,就是在投靠項羽

    韓信要做的,很簡單:就是呆在齊地不動,瞅著劉邦和項羽打。

    蒯通也是這個建議。那麼就會有三個結果:

    第一個結果是劉邦消滅項羽,然後平異姓諸侯王之戰提前爆發,劉邦直接去收拾韓信。原因很簡單,一山不容二虎。劉邦不能容忍韓信的背叛,形勢也不允許天上掛著兩個太陽。

    第二個結果是項羽消滅劉邦,然後項羽親自去收拾韓信。楚霸王打心眼裡就看不上韓信,他得為龍且和二十萬楚軍報仇。楚霸王會再分封嗎?不會,因為實力不允許,之前分封是逼不得已,幹掉劉邦便一家獨大,怎麼還可能再分封。

    第三個結果是項羽和劉邦兩敗俱傷,然後天下三分。這個結果的可能性極低,因為項羽不允許。劉邦幾次提出議和,都被項羽否決了。佔著關中的劉邦,威脅實在太大,楚霸王但有可能就不能讓劉邦在關中好好發育。

    除了這三個可以想見的結果,當然還會在劉邦滅項羽和項羽滅劉邦之間,存在無數種可能。但是,這些動態的可能,勢必要定格在這三個結果。

    那麼,韓信會不會直接出兵、襄助項羽?就是徹底背叛劉邦、帶著齊國軍團直接去揍劉邦。這個可能性幾乎為零。

    首先是韓信沒那麼恨劉邦;其次是韓信沒那麼愛項羽;再者就是韓信手下的沛豐將領不答應,他們還在奉劉邦為主公。

    所以,韓信實施光榮孤立,就是在投靠項羽。至於其他更進一步的可能,幾乎不會有。

    2.韓信能否徹底執行光榮孤立,因為這已經是在背叛劉邦

    很難,但不是不可以。

    之所以說很難,是因為韓信得面對沛豐將領。

    韓信的士兵,是從魏、代、趙、齊打出來的。但是,韓信的將領,卻主要是沛豐集團的骨幹,比如曹參、灌嬰等。韓信只是這些人的上級,但不是這些人的主公。

    所以,韓信要執行光榮孤立,就必須得搞定這夥人。能不能搞定他們,考驗著韓信的手腕。

    而之所以說不是不可以,是因為韓信手下的沛豐將領的選擇不多、施展的空間不大:

    一種可能是甩掉齊王韓信。沛豐將領自己帶著兵去支援劉邦。灌嬰或許可能帶走騎兵軍團,因為騎兵部隊是劉邦以關中秦人為基礎組建的。但是,韓信的主力部隊,卻沒人能帶走。因為這夥人不屬於關中,而是屬於魏、代、趙、齊,而且只知道有韓信而不知道有劉邦。

    一種可能是殺掉齊王韓信。沛豐將領代替韓信完成後面的歷史程序。不說沛豐將領是不是有這個能力,但說殺掉韓信有沒有可能。可能性太低。韓信在井陘之戰後,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中軍幕府,手底下已經有了自己人,比如李左車和蒯通等。以上犯下、殺主帥,項羽能幹得了,其他人真得玩不了。

    所以,殺掉韓信和甩開韓信單幹,沛豐將領都很難做到。於是,韓信就可以找到藉口,把這夥人留在齊國,進而實現光榮孤立。

    而且,實際的情況也是如此。前204年10月,打完濰水之戰;前203年12月開打垓下之戰。這期間隔了一年時間。

    韓信完全可以把這一年時間給變成兩年,甚至三年。一個是繼續平定齊地,千里齊地,平定個一兩年都是名正言順的。另一個是韓信可以向北掃蕩燕國,這場仗也可以打個一兩年。這是不援助劉邦的藉口,而這些藉口都是冠冕堂皇的,不僅可以堵住沛豐將領的嘴,甚至都可以堵住劉邦的嘴。

    3.韓信光榮孤立之後,項羽戰勝劉邦的機率有多大

    這是對第一個部分三個導向結果的猜測。答案是不大,而且項羽大概率還是得被幹掉。

    北方局面是:韓信不出兵,賴在齊國不走,自顧自地當齊王;有韓信擋著,燕王臧荼也不可能有什麼作為,要麼被韓信打、要麼呆在燕國;韓信不出兵,趙王張耳肯定也不出兵,因為他對劉邦更沒啥忠誠。

    天下局面是:劉邦以關中形勝、再以成皋形勝,擁有兩道大防線,他想打就打,他不想打就守。而項羽呢?項羽守著一個四戰死地的西楚國,他只能進攻,因為西楚無險可守。所以,這時候就又回到了關中本位,以關中可以制衡中原,亦可以制衡天下。因為北方已經被韓信封死了。

    所以,在去掉韓信的天下局面後,劉邦還是能夠在戰略態勢上,實現對項羽的碾壓。

    另外,還有兩個盟友,一個是彭越的樑國,這個人從一開始就跟著劉邦混;另一個是九江王英布,他背叛過項羽一次,所以大概率不會再背叛劉邦。

    戰略形勢和戰略盟友方面,劉邦都能夠形成對項羽的碾壓。所以,只要時間足夠長,項羽還是得敗。

    因為楚漢爭霸已經到了死纏爛打的局面,必須得分出勝負。而分出勝負的決定因素,只能是實力說了算。劉邦的實力比項羽強,所以劉邦勝而項羽敗。

    打完項羽之後的劉邦,能不能收拾韓信?

    王翦滅楚之後,始皇帝擁有了秦、楚、韓、魏、趙、燕等六大戰國的土地,到了這個時候,齊國只能不戰而降。所以,滅掉項羽之後的劉邦與韓信,就只是在複製一遍秦帝國滅齊。

  • 7 # 孤罔炎史

    不能用人,項羽必敗。

    韓信不是沒投靠過項羽,啥待遇?執戟郎中!看門的,還自以為對人韓信多好。到了劉邦那呢?社壇祭天,拜為大將軍。雖然這不是劉邦的本意,但是蕭何的話他聽得進去啊。就這一點,項羽就無論如何比不上。不會用人,失敗就早早地決定了。

    項羽年輕的時候學讀書寫字,學沒幾天不學了;學劍,又沒堅持幾天。把個項羽的親叔父項梁氣得七竅生煙,項羽還振振有詞“讀書會記名姓就行,學劍只是一人之敵。”於是項梁教他學兵法,開始挺happy,沒多久,大概學懂了就放棄了。你看,項羽連親叔父的話都聽不進去,明明有著超高的天賦卻不肯用心努力。驕傲自大,哪裡能聽得人言?

    劉邦就不一樣了,他對下屬、對事情的判斷很多時候其實並不正確,比如蕭何追韓信、登壇拜將、任命齊王這些事情,劉邦都是處理的不好的,但是他很聽蕭何、張良的建議啊,韓信舒服,他得利,這才叫雙贏。也惟其如此,才能成事。

  • 8 # 千古君

    如果韓信投靠項羽,項羽也不可能會奪得天下,這是必然的。

    項羽跟劉邦相比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會用人,聽不得別人的建議,剛愎自用這個詞很適合項羽,這個缺陷在鴻門宴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會之時聽了范增的建議,果斷的殺了劉邦,天下必然就是項家的。

    (項羽影視劇照)

    韓信初入軍營

    其實韓信一開始參軍投靠的就是項梁,後來在項梁兵敗身死後他自然而然的就歸屬到項羽這邊了,但奈何項羽並沒有在意韓信此人,韓信覺得在楚營沒有發展前途後才去投靠劉邦的。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史記·淮陰侯列傳》

    所以說啊,韓信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項羽的重視,那一個之前沒被重視的人會不會再次投靠項羽還真不好說呢。

    (韓信影視劇照)

    就算韓信真的投靠項羽了,肯定還是重蹈覆轍,英雄無用武之地,為什麼這麼說呢?

    前文也說到了項羽的剛愎自用,但事實就是如此,不管是項羽身邊的范增還是陳平,項羽都不怎麼會重視他們的話,項羽對范增倒還好,畢竟是亞父,關鍵時刻還是會聽一下他的意見的,但是陳平就不一樣了,自他投靠項羽以來,就重來沒有得到過重用,最後也導致陳平跑到劉邦那裡去出謀劃策了。

    至於項羽能不能奪得天下?此事在楚漢爭霸時就已經看得很清楚了,他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項羽是一個將才卻不是帥才,他跟劉邦兩人之間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就彷彿是象棋棋盤上的紅黑二色、將帥二字一般。

    (項羽影視劇照)

    一個楚國貴族敵不過一個市井混混,一手好牌最後被打得稀爛,這跟項羽的性格有著極大的關係。

    反觀劉邦,自己不懂的事都由張良、蕭何做主,身邊謀士提的建議虛心接受就是了,而劉邦自己只要點個頭就可以了,最後成功取得天下的原因自然和其性格也有分不開的因素。

    總的來說,項羽就是這樣一個人,誰的話都不好使,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斷,韓信再次投靠項羽還是會像第一次那般,不受重用的他自然也不會面臨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 9 # 趣談漢史

    韓信在什麼情況下投靠項羽。

    第一,不被劉邦重用。

    第二,韓信帶領一部分漢軍投靠項羽。

    先說第一,本來韓信投靠過項羽一次,項羽只給他一個執戟郎的職位,相於項羽的左右衛士,韓信認為沒有發展前途,才投靠劉邦。同樣也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反而逃走,是蕭何識人才,把韓信追上勸回的。所以說留住韓信的功勞是蕭何,而不是劉邦。

    第二,如果說韓信帶領一部人投靠項羽,憑項羽的性格也許收留他,在用人之機也許不會殺掉他,用韓信的兵將,平定天下何樂而不為。如果反而項羽知道了韓信的才能,會被項羽重用,這樣韓信就能幫助項羽稱雄天下。

    哪麼項羽不重用韓信呢?是不是歷史再重寫了,韓信投靠過項羽,憑項羽的性格就沒看的起韓信,項羽最信任的是鐵哥們龍且,不可能喜歡一位反覆無常的劉邦。所以說韓信再一次投靠項羽,肯定必死。打天下項羽靠的是武力值,對於善用計謀的韓信,由於計謀不合,還是不被得到重用。

    總上所述,劉邦在情急之下推孩子下車逃命去,誰不為子孫好,劉邦投靠了項羽,照樣奪取不了天下,反而更讓項羽殺的更快。

  • 10 # 老段快樂談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讀書時人高馬大的同學總是看不起個子矮小的同學,對其各種手段都是嗤之以鼻,這就是項羽對韓信的感覺。項羽看不上力量上與他不對等韓信。但是看得上黥布,因為黥布在力量上可以追上項羽的馬尾巴!

    四、項羽陣營容不下韓信

    至於後來韓信被呂后誅殺,大家都為之惋惜,我認為大可不必,首先韓信本人在漢陣營到達了人生巔峰,死而無憾!有人說是韓信成全了劉邦的帝位,難道不是劉邦給了韓信發揮的平臺和機會!呂后也許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和母親,但確實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以韓信的軍事能力來說不管韓信有無反心對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漢來說都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巨型炸彈。

    如果韓信真的反了,將會把漢民族帶像另一個無比巨大深淵!呂后誅殺韓信!不管她是為了自己的大漢朝也好,或者真的為了百姓也好。對我們升斗小民來說,免去了一場可能爆發的戰爭,對整個民族來說排除了一場可能爆發浩劫。這才是最重要的。韓信的死是聖明君主下的必然結果。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感謝韓信為統一做出功績,為他的死默哀,因為有時候對與不對真的沒那麼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傷害我,要不要還擊,可是我一但動手,她們的傷害會很大,也許是整個人生,大家說一說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