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謝公亭》 唐 李白
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
其大意是:謝公謝朓曾經在這個亭子送別過故人,每次看到此亭的風景就禁不住心生憂愁。客人己離開只剩下高掛在天空上的明月,空闊山谷中的碧水長流。春天池塘裡的花朵在太陽的照耀下自由生長,秋日裡窗戶外的翠竹被風吹得嗽嗽作響。過去和現在在我這兒交會了,我唱一首長歌來懷念那些我崇拜的古人吧。
李白生於701年,卒於762年,享年61歲。出生於唐代西域碎葉城,祖籍隴西,但關於其祖籍有好幾種說法。字太白,又號青蓮居士,是唐朝及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和“詩史”杜甫合稱李杜。李白一生著作很多,其特點是想像奇特,氣勢磅礴,現存世詩文1310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謝公謝脁曾在謝公亭送別詩人範雲,看到曾經的亭子依舊,風景依然,我每次都會心生憂愁。謝脁曾做到宣城太守,謝公亭就在安徽宣城北,他曾在此宴別過詩人範雲,故名為謝公亭。李白在此處的愁,是愁見不到景仰的古人,是愁自己的際遇,含義很多。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我想起謝公他們宴會那時的客人都已散盡了,只剩下那高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深山已經空寂了,只剩下那碧水長流。此句寫景,是承前兩句“離別”和“生愁”,物是人非,於景色中也渲染了淡淡的憂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春天生長在池塘裡的花朵在太陽的照耀下自由生長,秋日裡窗外的翠竹在夜風中沙沙作響。此兩句還是寫景,摘取了一年中兩個代表性季節的景色來描寫謝公亭。表達了一種景色雖美,斯人不在的感想。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我今天見亭思人,見景懷舊,把過去和現在就銜接起來了,我長嘯高歌,彷彿與古人一道在宴會、在交遊。李白非常崇拜謝眺,他的才華、他的為人;也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同時也感懷自己的身世。多種想法和思緒盡在此句中。
此詩名為送別詩實為懷古詩。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原詩及其大意《謝公亭》 唐 李白
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
其大意是:謝公謝朓曾經在這個亭子送別過故人,每次看到此亭的風景就禁不住心生憂愁。客人己離開只剩下高掛在天空上的明月,空闊山谷中的碧水長流。春天池塘裡的花朵在太陽的照耀下自由生長,秋日裡窗戶外的翠竹被風吹得嗽嗽作響。過去和現在在我這兒交會了,我唱一首長歌來懷念那些我崇拜的古人吧。
二、李白其人及文學成就李白生於701年,卒於762年,享年61歲。出生於唐代西域碎葉城,祖籍隴西,但關於其祖籍有好幾種說法。字太白,又號青蓮居士,是唐朝及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和“詩史”杜甫合稱李杜。李白一生著作很多,其特點是想像奇特,氣勢磅礴,現存世詩文1310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三、具體賞析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謝公謝脁曾在謝公亭送別詩人範雲,看到曾經的亭子依舊,風景依然,我每次都會心生憂愁。謝脁曾做到宣城太守,謝公亭就在安徽宣城北,他曾在此宴別過詩人範雲,故名為謝公亭。李白在此處的愁,是愁見不到景仰的古人,是愁自己的際遇,含義很多。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我想起謝公他們宴會那時的客人都已散盡了,只剩下那高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深山已經空寂了,只剩下那碧水長流。此句寫景,是承前兩句“離別”和“生愁”,物是人非,於景色中也渲染了淡淡的憂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春天生長在池塘裡的花朵在太陽的照耀下自由生長,秋日裡窗外的翠竹在夜風中沙沙作響。此兩句還是寫景,摘取了一年中兩個代表性季節的景色來描寫謝公亭。表達了一種景色雖美,斯人不在的感想。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我今天見亭思人,見景懷舊,把過去和現在就銜接起來了,我長嘯高歌,彷彿與古人一道在宴會、在交遊。李白非常崇拜謝眺,他的才華、他的為人;也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同時也感懷自己的身世。多種想法和思緒盡在此句中。
此詩名為送別詩實為懷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