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參看一下《漏網喁魚集》這本書。書中記載了光緒三年的一次大饑荒,也就是1877-1878年發生的丁戊奇荒。
一八七七年的正月,少雨,一整個春天又少雨,於是麥子歉收了。一般來說到這裡只是簡單的饑荒,但是在這之前的幾年,米麥的價格總是過於便宜,紗布的價格則很貴。於是大家為了多收入一點養活自己,冬天種的麥子很少,大多等著春天早種棉花換錢。然而入夏後亢旱還是很嚴重,地勢低平的區域的秧苗都蔫兒了,高地更是不敢種,於是麥稻種的本就不多,收穫更是格外的少。
糧食指望不上了,那指望棉花吧,畢竟棉花耐旱。然而棉花易生蚜蟲,蚜蟲肆虐了半個月,棉花長出來的嫩芽在這半個月也被啃了,結棉花回本的時間也得晚了。這邊是又有旱災又有蟲災,別的地方也沒好到哪去。書作者在農曆五月中旬前往蘇州,晚上在月亮下面飄的不是雲,是成片看不到頭的過境飛蝗。等作者到了洞庭東山,夜間忽有大雨大風,不僅樹木摧折,而且田地裡種下的秧苗也受傷不淺。
截至當年的農曆六月,當地百姓面臨的災情只是棉花收穫延遲,糧食歉收,尚且能勉強維持,而且棉花和麥子經過風雨,仍然比較頑強,麥子也要開花了。然而,六月初七,之前提到的蝗蟲來了。這些災星以來,無論是番麥、旱稻還是棉花,葉子都保不住了,歉收是必然的了。這還不算完,蝗蟲吃完就要繁殖,生了一堆小的飛走了,長大一點的下一代也要吃飯啊,接著吃了棉花的小棉鈴和新長出的嫩葉,豆子的花。好在此時蝗蟲還不會飛,地方政府掘出深溝撲滅蝗蟲,剩下的那些沒死的也飛走了。莊稼好歹留下了四五分的收成,誰知青蟲又來。最後剩的那點棉花雜糧不過能夠抵出種子的費用而已,沒有受蟲災的只有山藥芋頭等物,遠不夠維持生計。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收割稻子後,需要先堆在一起。然而自從收割之後,三五日一雨,糧食難以貯藏,進而糧價漲而紗布價賤。到了十月十一月份,雨仍不止,又有大雪成災。直到正月月底雨雪才慢慢停止。
古代饑荒發生頻率不低,但是大饑荒往往是多種災害相繼出現或者同時出現,加之人為因素才會形成。有抗旱作物,有喜溼作物,也有免受蟲害的作物。旱災與蝗災結伴而來,或可種植芋頭山藥地瓜等作物預防,但是歷史上也有旱災水災接連出現的情況,那麼種什麼作物怕都扛不住。冬天氣候穩定些,也會有雪災、冰雹。人為因素也是有的。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收入高一些,然而價格卻不穩定,有時百姓看不明白,一窩蜂的去種,反而容易賠本。書中的地方官府處理災情是比較及時的,然而並不是每一處都是如此,有瞞報也有虛報,救災的糧食有時是發不到百姓手裡的。再者,古代大饑荒中受災的永遠是最底層的農民,一年的災害可能要幾年才恢復回來。如果他們能夠更富裕些,朝廷徵收賦稅徭役少些,或許還有迴轉餘地,也就不必餓死了。
1.天災,包括洪水,蟲害。
2.沒有好的種子,和先進的的管理方法。
3.人禍,戰事不斷,民不聊生。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參看一下《漏網喁魚集》這本書。書中記載了光緒三年的一次大饑荒,也就是1877-1878年發生的丁戊奇荒。
一八七七年的正月,少雨,一整個春天又少雨,於是麥子歉收了。一般來說到這裡只是簡單的饑荒,但是在這之前的幾年,米麥的價格總是過於便宜,紗布的價格則很貴。於是大家為了多收入一點養活自己,冬天種的麥子很少,大多等著春天早種棉花換錢。然而入夏後亢旱還是很嚴重,地勢低平的區域的秧苗都蔫兒了,高地更是不敢種,於是麥稻種的本就不多,收穫更是格外的少。
糧食指望不上了,那指望棉花吧,畢竟棉花耐旱。然而棉花易生蚜蟲,蚜蟲肆虐了半個月,棉花長出來的嫩芽在這半個月也被啃了,結棉花回本的時間也得晚了。這邊是又有旱災又有蟲災,別的地方也沒好到哪去。書作者在農曆五月中旬前往蘇州,晚上在月亮下面飄的不是雲,是成片看不到頭的過境飛蝗。等作者到了洞庭東山,夜間忽有大雨大風,不僅樹木摧折,而且田地裡種下的秧苗也受傷不淺。
截至當年的農曆六月,當地百姓面臨的災情只是棉花收穫延遲,糧食歉收,尚且能勉強維持,而且棉花和麥子經過風雨,仍然比較頑強,麥子也要開花了。然而,六月初七,之前提到的蝗蟲來了。這些災星以來,無論是番麥、旱稻還是棉花,葉子都保不住了,歉收是必然的了。這還不算完,蝗蟲吃完就要繁殖,生了一堆小的飛走了,長大一點的下一代也要吃飯啊,接著吃了棉花的小棉鈴和新長出的嫩葉,豆子的花。好在此時蝗蟲還不會飛,地方政府掘出深溝撲滅蝗蟲,剩下的那些沒死的也飛走了。莊稼好歹留下了四五分的收成,誰知青蟲又來。最後剩的那點棉花雜糧不過能夠抵出種子的費用而已,沒有受蟲災的只有山藥芋頭等物,遠不夠維持生計。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收割稻子後,需要先堆在一起。然而自從收割之後,三五日一雨,糧食難以貯藏,進而糧價漲而紗布價賤。到了十月十一月份,雨仍不止,又有大雪成災。直到正月月底雨雪才慢慢停止。
古代饑荒發生頻率不低,但是大饑荒往往是多種災害相繼出現或者同時出現,加之人為因素才會形成。有抗旱作物,有喜溼作物,也有免受蟲害的作物。旱災與蝗災結伴而來,或可種植芋頭山藥地瓜等作物預防,但是歷史上也有旱災水災接連出現的情況,那麼種什麼作物怕都扛不住。冬天氣候穩定些,也會有雪災、冰雹。人為因素也是有的。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收入高一些,然而價格卻不穩定,有時百姓看不明白,一窩蜂的去種,反而容易賠本。書中的地方官府處理災情是比較及時的,然而並不是每一處都是如此,有瞞報也有虛報,救災的糧食有時是發不到百姓手裡的。再者,古代大饑荒中受災的永遠是最底層的農民,一年的災害可能要幾年才恢復回來。如果他們能夠更富裕些,朝廷徵收賦稅徭役少些,或許還有迴轉餘地,也就不必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