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歌唱大講堂
-
2 # 音樂人閒琴
首先,要掌握好腹式呼吸,讓聲音能沉得下來。發聲的時候,喉結下降穩住,放鬆下巴,同時保證上顎處於提起的狀態,讓聲音的支點在胸口。
這需要較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因為,這些要點必須同時做好。
關於具體的理論和練習方法,網上已經流傳很廣了,無需贅言。但是講真,能練出來的不多,練出來了又能唱得好聽的更少。
我的忠告是:比起方法,更重要的是悟性;比起悟性,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專業又負責的好老師。
中、低聲區是人類的自然聲區。在歌唱中,中、低聲區的發聲時值佔有較大的比例。不少歌唱者在中、低聲區的歌唱發聲中,忽視對氣息的控制和氣息功能的發揮。
把中、低聲區的藝術歌唱混同於生活語言中的自然發聲,或者用生活語言中的自然發聲代替藝術歌唱中的科學發聲。使中、低聲區的歌唱發聲失去了應有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減弱了歌唱聲音的藝術魅力和藝術表現力。
歌唱的發聲無論高、中、低聲區都必須充分發揮氣息的作用。
確保良好的基音的產生,並保證口、咽、喉、胸等各共鳴器官的自由運動和良好共鳴腔體的形成,以使歌唱聲音獲得豐富的共鳴效果。還有一些歌唱者,在中、低聲區的演唱中,為了獲得良好的頭腔共鳴效果,把注意力過多放在了上部共鳴腔體的調整和聲音向上的傳遞上,而忽視了氣息的控制和功能的發揮,結果使得聲音和氣息脫節,不但理想的聲音共鳴沒有得到,反而使聲音暗淡、空虛。
唱低音區的時候,聲帶相對鬆弛,胸腔共鳴最多,大於口腔共鳴與頭腔共鳴(但絕不意味著沒有)。找“向下的力量”,喉頭下沉的感覺,由此找到空間感與開啟的感覺,但是總體來說是自然放鬆的,不能過度用力,不能感覺發僵。記住,越是低音越要放鬆,越緊越唱不下去,給予更多的空間感與方向感。
中音區的時候,口腔共鳴佔了大部分,大於胸腔與頭腔共鳴。由於音比低音區高,所以聲帶相對的拉緊,變薄,有了一定的張力。這個時候就要求聲帶附近肌肉的力量了,也就是“向下的力量”。同時有了更多的頭腔共鳴,使上口蓋興奮起來,達到平衡。低音區基本上不需要很多“向上的力量”,但是中音區則兩個力量都需要。
演唱中、低音時,必須注意相應的氣息控制狀態的建立和作用的發揮。氣息狀態對了,氣息的作用能夠得以充分發揮,口腔、喉嚨、咽腔和胸腔就會保持鬆弛和通暢,共鳴效果就好,聲音的高位置就易於建立和獲得。重視中、低聲區的氣息控制,充分發揮中、低聲區的氣息功能,也是克服和糾正歌唱聲音過於淺、白、散等毛病的重荽手段。它能使歌唱聲音富於深度,提髙歌唱聲音的質量,增加中、低聲區的表現力。反之,輕視或忽略中、低聲區的氣息控制和功能的發揮,就會影響理想歌唱效果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