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月文

    錦衣衛實際上是一種特務機構,和東廠西廠一起構成了明代的廠衛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朝臣進行監視和控制。

    清代的時候之所以不需要這樣的機構,其本質原因在清代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明代已經完全不同了,採用了一批另外的人和機制來實現同樣的目的。

    因此首先必須比較一下兩個王朝的權力制衡機制。從整個王朝來看明代的權力制衡機制,是以廠衛為代表的特務機構和宦官集團,對抗官僚集團。官僚集團內部又分為以六部為代表的行政官員系統,內閣系統,言官系統。相互之間再次制衡。皇帝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模式,防止官員做大,從而控制權力。

    清代的時候由於是少數民族執政,所以清王朝最依靠的權力集團是滿清貴族體系。這樣一個集團實際上承擔了明代時候宦官集團的責任。他們和宦官不同,可以直接出任官員。因此就形成了權力制衡機制當中的滿漢制衡模式。在中央政府層面上,絕大部分職位滿漢平行設立,但是滿族官員的地位更高一些。在地方政府層面上,高階官員以滿人為主,低階官員以漢人為主。這樣就形成了滿族官員,雖然數量較少,但權力較大,漢族官員雖然權利較少,但人數較多。也就形成了一種相互制衡。

    兩相比較就可以看出,在清代的運作模式下是不需要錦衣衛這樣一類機構的,因為滿清貴族已經實現了同樣的作用。

    清代雖然沒有專門的特務機構,但是在監控官員這一方面,其實也是有相應的制度安排的。

    對於江南地區,這樣一個當時的賦稅和人文重地,皇帝利用內務府的派駐機構三大織造,作為其在當地的耳目。實際上也就具有了半特務機構的身份。同時從康熙時代開始,高階地方官就擁有了密奏權力,可以直接的祕密地向皇帝報告。而從雍正時代開始,這項權力向中低層地方官開放。這樣一種制度,實際上就把所有的官員都變成了特務。通過這樣一種制度安排,有效的強化了對於官員的控制。

    滿清貴族這樣一個利益小團體,對於維護清政府的權力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晚清時期,這樣一個小團體的負面性就完全展現了出來。他們成為了阻礙中國進步的最主要的反動集團。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要想取得近代化轉型的勝利,就必須要徹底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原因。從這個角度上講,滿清貴族的歷史危害性其實並不比錦衣衛來的小。

  • 2 # 閒來聊史

    清朝一直沒有設立嚴格意義上的類似明朝錦衣衛的特務機構,但祕密奏摺制度客觀的起到了一些特務機構的部分作用。明朝的皇帝為了牢牢地控制著自己的權利而設立的廠衛制度顯然沒有起到太好的療效,反而招來了無窮無盡的罵名,昏暗殘忍的政治再加上接連幾個昏聵無能的帝王,千瘡百孔的大明帝國早已暮西山行將就木了。

    清朝康熙帝天資聰慧,他從鰲拜事件中深深的意識到了中央集權的重要性,但建立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特務機構是行不通的,明朝的廠衛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前車之鑑,絕對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康熙就搞了一個自己的部門,就是清朝的“密摺奏事”制度。

    原先這個制度是朝廷有一個“通政使司”機關,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題本全要先交到通政使司,經過審閱後再另行轉呈,康熙帝覺得這種方式會造成洩露機密,所以就命令特別親信的臣子專摺奏聞。

    到了雍正時期更規定了科道等官員每天一人以祕密奏摺輪流奏事,事無大小都可以照實稟報。這種方式極大的擴充了皇帝的權力,同時也使得各級官吏不敢欺騙和隱瞞。從康熙朝的奏摺來看,所奏之事內容主演是涉及各地糧價、雨水、收成、民間輿論、官員的清廉等。可見康熙皇帝所最關心的是老百姓的經濟生活,以及各地官吏的清貪與否。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清代不是沒有錦衣衛這種機構,任何一個政權機構都會需要類似錦衣衛的機構存在,他是不可或缺的統治機器零件。

    清代類似錦衣衛的機構大量存在,如血滴子、粘杆處、密摺奏聞等等不一而足。

    太監們做過的惡事要寫,沒有做過惡事的也要創造性地寫,反正太監們也不會寫是不是,怎麼爽快怎麼寫,寫死他們。

    而太監們呢?他們借用錦衣衛的權力整治文官也下得了黑手,再慘絕人寰的事情太監們做起來也沒有心理負擔。

    讓你們天天的寫摺子罵人!當我們看不懂嗎?

    就是說,大明自朱棣之後,太監和文官的鬥爭一直就很白熱化,一直到南明滅亡,他們雙方也斗的你死我亡,大明錦衣衛吃的是太監們的瓜撈。

    到了大清朝,太監們沒有那麼風光了,有名的李蓮英再厲害也從來沒有干涉過文官政治,他的權力出不了故宮,小德張做過干涉文官的企圖,被幹淨利落的殺掉了,至於康熙乾隆雍正這些人的身邊從來也沒有什麼太監有過話語權。

    大清的“錦衣衛”之權力一直在文臣們手中,文臣們寫自己做的噁心事當然會筆下留情了,有些事可做就不可寫了,沒人寫下來往下傳,後人能知道到個啥呢?

    最重要的,文人領導錦衣衛整治起文人同僚來,也沒有那麼狠,那麼多花活呀!

    要人死,死成楊漣那種死法,非太監的心理不足以為也。

    大清的錦衣衛鬥爭在文官們之間進行的缺乏戲劇性,後世的電影導演們找不到戲劇衝突點不是,也就沒有人去拍電影電視了宣傳大清的錦衣衛了。

    在古代中國,不要得罪拿筆桿子的人,尤其那些大筆桿子。

    比如曹操得罪了羅貫中,秦始皇得罪了儒教徒,朱元璋得罪了東林黨......,大明朝太監得罪了文官集團。

  • 4 # 老劉侃三國

    第一是“家天下” vs “族天下”導致對宦官的不同態度;第二是不同的奏摺制度導致對特務機構的不同需求。

    簡單地說,明代與清代的一個本質不同,就是明朝是“家天下”,而清朝是“族天下”。明朝是朱家的天下,但老朱家並沒有一個與他休慼與共利益一致的統治集團。皇帝面對強大的文官集團時,常常勢單力薄,需要拉上宦官集團(及其領導下的特務機構)來做同盟軍。而族天下的皇帝,則有整整一個統治民族站在他身後,形成天然的同盟軍。這個統治民族盤踞在社會最上層,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權力要津,皇帝只是這個統治民族的代表。天下既是愛新覺羅家的,也是所有八旗子民的,二者是利益共同體。

    中國歷史上的幾個統一大王朝,漢人建立的漢、唐、明有非常嚴重的宦官專權。而異族入主的元和清則宦官勢弱。原因很簡單,後者根本不需要宦官發揮政治作用。

    第二個原因是明清的上行文書制度不同。明朝大臣給皇帝的奏摺,要有通政司抄錄,內閣轉遞,基本上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都能看到。皇帝要想探聽點文官集團中的各種祕密,非常困難,只好成立專門的特務機構來做這事,一個還不夠,後來又加上倆。而清朝從康熙朝開始,鼓勵官員給皇帝上祕密奏摺,勿需經過內閣等程式,而是直接與皇帝一對一交流。這樣一來,官員之間誰也不知道別人跟皇上說了些啥。對於皇帝來說,這個制度使他能非常方便地瞭解各地各部官場情況,根本用不著再成立專門的特務機構了。

  • 5 # 史之為用

    不是不需要,而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特務機構存在,如唐朝的千牛衛和武則天的梅花內衛、宋朝時期的皇城司、元朝的御史臺。

    這些都是皇權“監視”天下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皇帝防止權臣閉鎖的必要手段。

    正因為明朝的錦衣衛行走於明面,才使得明朝也是歷朝中被唾罵最多的原因之一。

    錦衣衛的前世今生

    錦衣衛的前身是“拱衛司”,是朱元璋建立的一支類似於警衛部隊,但在戰爭年代時,它還是朱元璋的情報部門

    由於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對於官員有種莫名的天生敵對心態,認為官員本身就是建立早剝削人民的基礎之上的。尤其是元朝時期,貪官汙吏眾多,官官相護、阻塞了元朝統治者的瞭解民生的道路。

    因此將拱衛司擴大,並改名為錦衣衛,保留了之前警衛部隊、偵查軍情的同時,增加了糾察、逮捕、審問等職能。也開啟了特務機構參與政務的時代。

    當夜壺用完後,朱元璋也就將它踢到了一邊。在洪武二十年時,辦完藍玉、胡惟庸、李善長等案件後,洪武皇帝宣佈將錦衣衛所有刑具銷燬,並將案件移交給刑部,等同於取消了錦衣衛。

    錦衣衛的第二春

    雖然沒有任何記載,錦衣衛參與了朱棣的靖難中。

    但近些年來,網路上有種言論是認為錦衣衛絕地求生,暗中參與了朱棣靖難之中,最為代表的就是月關的網路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把這言論中所提到的每個可能性都寫進了小說之中,且契合得很好。

    當然正史中並沒有記載有這樣的情況,但肯定的是朱棣上位後,就迅速重開了錦衣衛,並讓他的親信紀綱成為錦衣衛指揮使。

    正因為朱棣得位不正,因此獲得新生的錦衣衛展現出了最邪惡的一面。

    洪武時期的錦衣衛還是皇帝手中那把刀,而永樂時期的錦衣衛就是朱棣放出來的藏獒。

    也正因為永樂時期的基礎,明朝後期的錦衣衛就成為皇帝與文官集團抗爭最佳的、也是最讓文官噁心的棋子。

    為什麼說明朝後期?因為朱棣死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明朝的錦衣衛恢復到如同其他朝代時期,不再行走於明面之上。

    因此這也就是能說明了清朝時期,雖然擁有類似錦衣衛的組織,但沒必要擁有行走於明面上的特務機構

    清朝

    多爾袞攜幼帝順治入關後,清承明制,因此也設立了錦衣衛。

    只是可能是錦衣衛的名聲太臭了,所以在順治二年時,多爾袞廢除了錦衣衛,將其改名為鸞儀衛,主要職能對外宣稱只保留了拱衛皇城、戍衛皇帝以及抬轎子的功能。

    但並不代表清朝就沒有特務機構存在

    粘杆處:俗稱血滴子。當年和珅曾經在這個位置呆過。還有“十三司”等等

    但為什麼清朝的粘杆處沒有明朝的錦衣衛名頭響亮呢?

    一、低調

    正如前面說的,歷史上只有明朝的皇帝需要把刀子放在臺面上,其餘的皇朝都是讓刀子在暗中(武則天時期有過一段時間明面的)。

    二、清朝皇帝擁有多條渠道獲得民間及其他情報

    明朝朱元璋時期,也並非依靠錦衣衛或取民間情報,只是後來都和清朝一樣玩壞了。

    朱元璋設定了讓里長擁有收稅及押送賦稅到京的權利,好獲取第一手民間資料。可他忽略了人心和消耗,所以他死後這項制度反而成為里長的負擔。

    清朝雖然沒有這樣,但它在各地派遣滿洲將軍及駐軍(後來發展成各地的滿城),這些八旗子弟是擁有直奏的權利的。

    另外個則是巡撫制,代天子游牧天下,同時擁有直奏權利。

    還有各地的製造局,也是清皇帝派遣的親信擔任,他們也擁有直奏的權利。

    到了乾隆時期,又允許地方風聞奏事的權利。

    因此在各種訊息彙總之後,清朝的皇帝就可以分辨出真偽,而做出判斷,也就無需特務機構明面行走於天下了。

    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清朝有銷燬文獻、記載的惡習。所以現今儲存下來的清朝特務機構的記載大都是道光之後的,乾隆時期那些特務機構所做所為的記錄基本沒有(大都存在是明面上的東西,如銀兩支出等)

    反而是慈禧太后時期,有過曾派遣粘杆處人員到香港暗殺孫中山的記載。(在某影視劇裡有表現)

    手機碼字,圖文差強人意

    請見諒。

  • 6 # 站烽

    清朝的粘杆處可比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都凶~名詞“粘杆”就是說只要敢在朝堂上聒噪的都是知了,粘杆處就是專門粘這些知了的。。。。清朝哪有什麼清流、浙黨、楚黨、權宦,全是知了~

    血滴子可是讓江湖聞之變色~貌似後世也只有康生的威名能與之媲美~中統、軍統都弱了點~

  • 7 # 大獅

    清朝問鼎中原之後,逐步統一了的天下。當時年僅6歲的福林也就是順治繼位之時,清廷在中原並未完全站穩腳跟,為何不像明朝那樣設立東西廠和錦衣衛來鞏固皇權呢?

    因此,清廷入主中原之後,雖然沒有設立東西廠或者錦衣衛,但實際上是用大內高手代替了東西廠和錦衣衛的職能,只是稱呼不同罷了。

  • 8 # 宋安之

    明朝中後期開始形成監(司禮監)、閣(內閣)共理朝政的局勢,皇帝居中不至於大權旁落。而錦衣衛可以說屬於是平衡的一環。

    到了清朝,人家並沒有採取明朝的監、閣共理的模式,所以錦衣衛很明顯起不到平衡作用。

    而且錦衣衛負面影響太大,沒必要留著。

    當然清朝皇帝很聰明,雖說沒有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但同樣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達到這種目的。諸如雍正繼位以後,大搞密摺制度,原來也就是督撫級別有資格通過密摺打小報告彙報祕密事情,結果雍正是大規模擴大範圍,甚至有些知府都可以上密摺,這樣一來比錦衣衛的效果好多了。

    所以清朝自然不需要錦衣衛這種特務機構了。

  • 9 # A三杯茶

    這一機構在嘉慶即位後,由於在徹查大貪官和珅時發現粘杆處大部分人已被和珅收買了,嘉慶就決定撤掉這個機構,所以現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錦衣衛的名聲大的多,但要是粘杆處這一特務機構一直傳下去,直到清朝滅亡,那估計現在很多人都會比較熟悉粘杆處了。

  • 10 # 百姓談畫

    第一要明白錦衣衛為什麼設立,明朝初期,幫朱元璋打天下的哪些文武大臣,居功自傲,以為自己功勞大,又有免死牌,經常做一些欺壓百姓,搜刮民財,欺瞞聖聽的事情。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設立了特務組織錦衣衛來監視全國各地的官員,以此來震懾他們。第二,到了清朝,隨然沒有了錦衣衛這個名稱,同樣有這樣的組織,比如血滴子的組織,都是保衛皇權,維護皇家利益的機構,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行業的水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