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由甘肅隴西南遷到贛南深山裡的客家人,我想還是很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的。
首先,客家人在北方因為戰亂遷徙到南方,但實際上真正能經得起遷徙,並且能夠有力量叢集在南方紮根的,無一不是曾經的中原大家族,甚至是名門望族,本身就底蘊深厚,只是經歷長期的遷徙和艱苦跋涉,很多家財耗盡,才會變成貧民。貧民是貧民,但文化的底子,骨子裡的教養還在,所以會繼承崇文重教的傳統。相對於古代的南方蠻荒之地的山民,客家人的在這方面也就立刻顯出優勢來了。
其次,客家人來到南方要提高社會地位,不被當地人欺負,要走出隱身的莽莽大山,最好的途徑就是崇文重教,讓子孫可以當官,可以獲得名望,可以在當地擁有話語權,這樣才能站住腳。當然他們來自靠近皇權與政治中心的北方,對儒家文化,對政治的理解也非常透徹,所以會選擇一條崇文重教之路。
最後,客家人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為了抵禦災難和戰爭,也為了自保,所以家族觀念很強,而要讓歷經艱辛才到南方的家族要有凝聚力,要能夠有精神傳承,要能夠光耀門楣,也得靠教育,靠文風。
所以,像我們的父母,從小就教導我們,再苦再難也得讓孩子讀書,只要你肯讀哪怕砸鍋賣鐵也在所不惜,無論如何都相信,會讀書就能有出頭的機會。還有縱然家財萬貫,如果出不了一個讀書人,那依然是富而不貴,依然是沒有文風。在我們的風水裡,人丁、文風、財氣始終是三大核心,尤其是前兩條更是重中之重。父輩,父輩的父輩,父輩的父輩的父輩,他們這樣說,也這樣做,我們也會繼續傳承著這樣做。
正是因為客家人崇文重教,所以古往今來才湧現了無數傑出人才,才在文化上一片卓然,為中華文明留下了寶貴而獨特的財富。作為一個客家人,我很驕傲。
作為一個由甘肅隴西南遷到贛南深山裡的客家人,我想還是很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的。
首先,客家人在北方因為戰亂遷徙到南方,但實際上真正能經得起遷徙,並且能夠有力量叢集在南方紮根的,無一不是曾經的中原大家族,甚至是名門望族,本身就底蘊深厚,只是經歷長期的遷徙和艱苦跋涉,很多家財耗盡,才會變成貧民。貧民是貧民,但文化的底子,骨子裡的教養還在,所以會繼承崇文重教的傳統。相對於古代的南方蠻荒之地的山民,客家人的在這方面也就立刻顯出優勢來了。
其次,客家人來到南方要提高社會地位,不被當地人欺負,要走出隱身的莽莽大山,最好的途徑就是崇文重教,讓子孫可以當官,可以獲得名望,可以在當地擁有話語權,這樣才能站住腳。當然他們來自靠近皇權與政治中心的北方,對儒家文化,對政治的理解也非常透徹,所以會選擇一條崇文重教之路。
最後,客家人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為了抵禦災難和戰爭,也為了自保,所以家族觀念很強,而要讓歷經艱辛才到南方的家族要有凝聚力,要能夠有精神傳承,要能夠光耀門楣,也得靠教育,靠文風。
所以,像我們的父母,從小就教導我們,再苦再難也得讓孩子讀書,只要你肯讀哪怕砸鍋賣鐵也在所不惜,無論如何都相信,會讀書就能有出頭的機會。還有縱然家財萬貫,如果出不了一個讀書人,那依然是富而不貴,依然是沒有文風。在我們的風水裡,人丁、文風、財氣始終是三大核心,尤其是前兩條更是重中之重。父輩,父輩的父輩,父輩的父輩的父輩,他們這樣說,也這樣做,我們也會繼續傳承著這樣做。
正是因為客家人崇文重教,所以古往今來才湧現了無數傑出人才,才在文化上一片卓然,為中華文明留下了寶貴而獨特的財富。作為一個客家人,我很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