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也不能說現在貶低諸葛亮成風,只能說明白三國曆史,懂三國曆史的人越來越多了。因為之前很多人所瞭解到的三國曆史都是通過小說《三國演義》得來的。小說之中的東西,你想想吧,能當真嗎?事實上即使現在,很多人印象中的諸葛亮都還是小說演義中那種多智近妖無所不能的形象。甚至在很多人看來,諸葛亮就是東漢末年亂世,三國時期的第一智者,其文治武功無人可比。

    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諸葛亮確實是一個人才,但其真正的才能僅僅體現在後勤和內政方面。軍事上諸葛亮的建樹並沒有多麼神奇。甚至在我看來,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根本都比不上蜀漢陣營的魏延。別的咱們暫且不論,就說諸葛亮掌權後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就可見諸葛亮軍事才能究竟怎麼樣了。

    事實上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同一類人,也就是諸葛亮所在的蜀漢勢力最弱,諸葛亮要擔心的是如何保住蜀漢的基業,他沒有篡位自立的機會。如果把蜀漢和曹魏的情形調換一下,諸葛亮勢必會篡漢自立。歷史上李嚴曾建議諸葛亮稱王,諸葛亮說到,如果有朝一日蜀漢可以得天下,別說九千歲的王了,比九千歲的王還要高的職位我也敢要。這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也完全是一個司馬懿式的人物。

    歷史上劉備死後就是怕出現權臣,所以文武分治,分別把內政和軍事大權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但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劉備一死他就開始設計除掉李嚴,然後自己手握蜀漢軍政大權,掌控了整個蜀漢。典型就是一個王莽式的人物。小說演義中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悲壯的忠誠不愚的人物,這事實上是對諸葛亮的一種美化,拋開所有的溢美之詞,單純從歷史角度來講,諸葛亮是不是一個漢室的死忠粉這不得而知,但其絕對是一個權臣,這一點毋庸置疑。

  • 2 # 夜孤舟

    諸葛亮作為人臣楷模,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而今天人們的評判,無論是他本人還是與他相關的歷史事件,都只是用今天的眼光去分析。而沒有設身處地,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去做分析。

    而真正評判諸葛亮,比較有參考意義的是當時人對於他的評價。

    比如

    吳主孫權::①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②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

    還有後來《三國志》作者陳壽: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等等還有很多。

    這些時人的評價無一不肯定了他的能力,和他公忠體國的操守。而今人最多詬病的就是勞師北伐,試想一下 ,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蜀漢政權無論在面積 人口 財政各方面都和魏 吳差距較大,所以諸葛亮採用以攻代守的戰略方針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頻頻發生的意外情況,讓北伐基本一無所獲!

    司馬懿:“諸葛亮 真乃奇才也!”。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已經足夠概括諸葛亮的才能 人品 等等各個方面了。

  • 3 # 蟲孚蟲斿YOU

    貶亮成風一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碰撞(前面樓主所說);二是讀者歧議。

    《三國演義》是文學創作,《三國志》是歷史記述。原本就是牛頭不對馬嘴,《三國演義》並非羅貫中原創,許多故事都是從戲曲、民間流傳提取素材,結合“三國志”的歷史脈絡而成,而民間流傳的三國英雄事在宋朝已然成風:

    蘇軾《塗巷小兒聽說三國語》

    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

    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讀者歧議。近年來不止諸葛亮,還有其他歷史人物,比如項羽、岳飛、戚繼光等很多歷史人物遭到抨擊,都被“拉下神壇”,造成一股“無英雄時代”。

    貶低諸葛亮無非幾個原因:

    1,諸葛亮首先是政治家。人們更願意接受軍事的精彩紛呈,而不願意聽政治類的乏味事蹟。

    2,“顯能”。為了表達自己高見,過分對歷史人物貶低。

    3,五次北伐無果。再精彩的過程卻沒有結果,無不讓人大失所望。

    其實,歷史中諸葛亮比小說中的諸葛亮更有趣!他的戰略分析、外交策略、治國理論、體制改革、治軍調節無不讓人敬佩。都說諸葛亮軍事不足、用兵謹慎,仔細去看看他的北伐事蹟,真的很精彩!

    關於“易中天品三國”,我是反覆觀看五六遍了。易中天從大局切入,從整個歷史~封建制度~魏晉南北朝~士族的觀點切入。從整個時代脈絡著手分析三國事例。

    “品三國”主要類容是:曹操平反、諸葛亮治蜀、江東疑雲、士族及時代。

    至於他以現代人文、人物心理、美學等歷史觀察點,是他自己品三國的特色,無須效仿。

    他的歷史脈絡是值得提倡的,因為《三國志》記載過於簡略,很多事情沒有記載也沒有詳細說明。這樣的情況下,以三國時期的生產水平、社會階級、社會制度等分析人和事,是比較貼近歷史原型的。

    至於他品三國的一些小事,以及一些推測試可信可不信,因為沒有確確實實的歷史記載。

  • 4 # 鱗風沐雨

    “孔明之智近乎妖。”這是魯迅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評價,創作文學作品都有其目的,至於“貶亮”應該是當《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碰撞的結果,至於易中天,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諸葛亮,這是我對諸葛亮的一點小認識……

    一.政治軍事

    1.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曹操南下,促成孫劉聯盟,於赤壁大敗曹軍。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諸葛亮留守荊州,劉備帶領龐統、法正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前期的諸葛亮雖在隆中給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但他前期存在感太弱,雖促成孫劉聯盟,可赤壁之戰,首功在周瑜,後來劉備進川功在龐統、法正;

    2.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雖勤勉謹慎,事必躬親,賞罰嚴明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可還是有專權擅政之嫌;北伐曹魏,南聯孫吳,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可多次無功而返。在劉備死後,蜀漢內部矛盾不斷激化。諸葛亮作為荊州代表自然偏向啟用荊州籍人才,益州本地人才自然不願出世輔佐劉氏政權。不但沒解決國內矛盾,還加深了國內矛盾。

    給後主的《出師表》、兒子《誡子書》等都流芳百世。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

    對諸葛亮還是那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職場中克服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