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盛

    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一段話代表什麼意思?

    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三國演義》中如此描寫: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我認為這段話可能代表了兩層意思。

    第一,劉備在向諸葛亮道歉。

    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伐吳,導致自己兵敗後連見諸葛亮的勇氣都沒有,於是留在白帝城休養了整整一年,仍就鬱鬱而終。

    先主傳旨,請孔明坐於龍塌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

    結合前後兩句話,劉備的悔恨之意躍然紙上,君主很少向臣子道歉,但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卻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大家都知道,當初劉備經常被諸葛亮安排出去負責哪一路的軍事行動,甚至劉備的後期崛起離不開諸葛亮的運籌帷幄。

    悔不聽丞相之言,可能是劉備死前唸叨最久的句子。在劉備心中,他失去了兩個兄弟,也傷害了自己最得力忠心的臣子。

    無論是從帝王心術還是劉備諸葛亮的君臣感情來看,劉備的話都有著道歉的意思。

    第二,劉備為了堵住諸葛亮辭相的退路。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劉備說的後段話,是為了逼著諸葛亮,在大臣面前表態,擋住了諸葛亮的上位之路。

    但我總覺得,即使劉備不這樣說,諸葛亮也沒有篡位稱帝的可能。

    主觀上諸葛亮一心輔佐劉備,即使在劉備並不強大的時候依然能夠盡心盡力。客觀上諸葛亮雖為宰相,但並沒有達到劉備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而且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一旦篡位,就如同曹丕篡漢,他改的不是蜀國正統,而是大漢正統,那時候就真的人人喊打了。

    這是一種阻斷諸葛亮退路的意思,他的話,讓諸葛亮沒有退路,無論諸葛亮如何對待劉禪,他都要為安邦定國、興復漢室而鞠躬盡瘁。

  • 2 # 歷史趣聞008

    白帝城託孤,絕對不是一次仁義與道義的握手,而是一次赤裸裸試探。劉備託孤時還有一個人在,那個人就是李嚴。

    正史裡的劉備可不是簡單人物,論看人應該說三國難出其二,早在三顧(這裡的三是虛數,應該遠不止三次)之時,劉備就曉得諸葛亮的野心極大,這樣的人可用,但必須謹慎。所以在劉備死前,諸葛亮雖然位至丞相,但始終都沒有掌握過兵權,事實上劉備希望自己死後,也不讓他拿到兵權。但是劉備明白,諸葛亮不好對付,除了自己外用別人來制約諸葛他是不放心的,於是他決定最後試一下諸葛的反應,同時旁敲側擊的告訴李嚴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可惜從後來看,李嚴才確實是個老實人,一點沒明白老領導的意圖。要知道,劉備勢力裡的派別組成非常複雜,但最可怕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勢力,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人物來制約他們,估計老劉家後人早晚是要被踢出益州的,所以劉備必須保留一個很好很強大的非益州人士來幫自己保住這份家產,而在徐州派和荊州派裡,真能拿出來撐局面的,當時也就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了。

    劉備臨時還給趙雲交代一句話,我死後你要用心保護家小,無論任何人有反叛之心,你可用我賜你寶劍殺之。

  • 3 # 郢都城北一秀才

    諸葛亮是個優秀的企業家,董事長有沒有無所謂,或者董事長能力怎麼樣也無所謂,反正這個企業有諸葛亮就能不斷髮展。

  • 4 # 樑宇柱

    是真話,沒有後世者們說的“試探”之類意思。劉備能推心置腹地說出來。是知道諸葛亮是值得說、可以說之人!事實也證明了。我以為。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已經跨越了君臣關係。

  • 5 # 歷史趣聞盤點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首先單單針對劉備說這些話分析顯示了對劉禪的擔憂,以及蜀漢的未來的擔憂,更是對諸葛亮的忌憚,僅此而已,劉備已死,心裡所想無法考究,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與其說劉備死前對諸葛蓮所說的話代表了什麼不如說劉備死前對諸葛亮所說的話起到了什麼作用,更為貼切,其作用收買人心,也是劉備的專長,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劉備死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尤其出師表更是千古絕唱。最後湊點字數,建議大家簡單的問題簡單化,沒必要從人類起源開始講起。

  • 6 # 必讀歷史

    據小說三國演義以及史料三國志記載,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的後事安排中,其中有一句最為經典的話就是劉禪若能輔佐你就幫助他,如果不能輔佐,你便可以自取。不得不說,快走到人生終點的劉備說出這番話,實在是有著太多的無奈。其實在三國這段時間說出類似的話,不光只有劉備一人,還有一個人也說出了類似的話,那就是有著江東小霸王之稱的孫策。面對辛苦打下來的這份基業,孫策必須做出慎重的安排,儘管他選擇了弟弟孫權,但是還是有著諸多的不放心,所以她對此人說出了類似的話。那麼這個人又是誰?他在江東集團裡面又佔據著何等重要的地位。

    看過小說的人一定對此人並不會陌生,他就是江東首席智囊張昭。無論是史料還是三國演義,都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而他在江東集團的地位,則可以通過孫策進行後事安排時所說的那句話充分體現出來。孫策對未來的繼任者孫權說,如果國內有什麼事不明白,可以問張昭。足可見此人的地位,不亞於當年跟隨孫策一起打天下的周瑜。據史料三國志所記載,張昭是今天江蘇徐州人。由於東漢末年的戰亂不斷,他隨著中原很多名士便來到江浙一帶定居下來。而此時孫策正率領人馬平定江東,得知張昭前來,孫策很快便重用此人。雖然在孫策集團裡,張昭並沒有為集團攻城奪地貢獻一份力量,但是後勤事務的處理幾乎都離不開它。所以說之所以將東集團能夠最後建立起來,張昭的功勞絕對不容忽視。

    漢獻帝建安五年時,一路打得順風順水的孫策,因為一時的不慎被敵人行刺。要知道這個時候東南一帶才剛剛統一不久,孫策並不放心集團以後的走向,所以他將繼任者孫權託付給張昭。政策在此時更是對張昭說出瞭如果孫權無法擔起此重任,你可以來執掌江東的話。如果將劉備在白帝城的後事安排與孫策此時的安排相比較,不難發現,或許孫策此時的情意還是要更為真切一些。因為在筆者看來,江東集團沒有像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存在,所以孫策很明白自己一旦撒手,交通集團很有可能陷入到內憂外患的局面。

    要知道在孫策離世前後,華夏大地上還盤踞著許多很有實力的諸侯。地方的曹操,西邊的劉表,已經離此不遠的袁術都有可能對孫氏集團發動致命進攻。不僅如此,也因為孫氏集團剛剛統一江東不久,根基也不是特別的穩固。在如此背景之下,孫策不得不做出萬全的考慮。因為稍加不慎,自己和父親辛苦打下來的基業就可能毀於一旦。所以孫策經過慎重考慮,終於在兒子和弟弟之間做出了選擇,他讓弟弟成為了繼任者。要知道此時的孫權才不過年滿18歲,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從經驗來說,都還有著太多的欠缺。從這裡看,也許孫策對張昭說的那番話,可能是真的是真情實意。

    孫策離世之後,張昭並沒有辜負了這份信任,他很快率領群臣擁立孫權為王。不僅如此,他還同時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立刻出榜安民,另外還調動軍隊征討此時出現的叛軍。也恰恰是因為張昭這一系列的舉動,所以他很快得到了新的統治者孫權的信任。當孫劉兩家聯軍在赤壁邊上打敗曹操入侵的人馬之後,張昭也因為此戰很快被升任東吳集團軍師。日後隨著孫權的地位提高,張昭的官事也一步步高昇起來。

    可是讓人不理解的是,當孫權想要設立丞相之時,供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官職一定會是張昭的,可是孫權並沒有這麼做他以張昭太過於敢犯顏直諫拒絕使用他。不僅如此,還不斷的對他進行打壓。當孫權成為天子之時,張昭看清楚了形式,所以他向孫權辭官回家。從此慢慢遠離了孫氏集團所建立的朝廷。

    這一點在筆者看來,絕對是張昭最為聰明的一處。他對於權力沒有太多的貪戀,這也讓他能有一個善終的結局。要知道能夠在巔峰時刻自己主動退下來,絕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古往今來很多人因為太過於貪戀權力或者錢財導致自己最後丟了性命。時刻保持清醒,不被外部現象所迷惑根據,根據形勢及時做出判斷,這也許是張昭最大的成功學。

  • 7 # 15991982979

    其實宋江最大的心病就是私放晁蓋吳用等劫取生辰綱一案,以及此後的與梁山晁蓋等人暗通書信之事。而宋江也正因為書信之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親手殺死了以書信要挾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的閻婆惜。其實,以宋江的個性,一般情況下他是不可能動手殺人的,殺死閻婆惜是因為此時他已經被她逼入了死角,實在沒有其它兩全之策了,於是只能冒險殺人,殺人後立即焚燬了書信,僥倖現場並無第三個知情者,這一樁驚天大案也就隨著一紙書信的焚燬而一從此煙消雲散,死無對證了。在宋江的心中,唯有這件事才是令他寢食難安的一大心病,現在這件事已經隨著閻婆惜之死而一了百了,避免了一場甚至於可能誅連九族的塌天大禍。除此之外,則其它事在宋江看來那都不是事。因為了宋江心裡明白,如果不是因為勾結梁山賊寇,而僅僅只是殺死閻婆惜一案,他是沒有性命之憂的,憑藉他在官場上的人緣人氣,最多也就是一個流放罪罷了。因此對這一樁人命案,宋江並不顯得十分恐慌,換言之,他並不在意這樁命案對他所構成的威脅。因此,在逃難清風寨時,在花榮的庇護關照下,他甚至可以無所顧忌的遊玩賞燈,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一名被通輯的逃犯。(實在抱歉,老眼昏花,看錯了題目,以上內容變成了答非所問。)

  • 8 # 瓷都公安

    據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託孤給諸葛亮說的一段話,主要是兒子劉禪無能,“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9 # 漫漫長路分享好電影

    其實也是收買人心的一種方式,劉備死後,如果諸葛亮想反的話是易如反掌,所以劉備就主動說出來來試探諸葛亮,也是一種欲情故縱的方式。當然也不可否認裡面也有感情的因素在裡面!

  • 10 # 半句真言

    可不能看表面的意思的其實是劉備故意這樣說的,就算劉備不說這樣的話,以諸葛亮的為人,肯定也是盡心盡力輔助劉禪的,當然劉備也知道。而為什麼劉備要說這番話呢,其目的是為了讓諸葛亮誠惶誠恐,不得不更死心塌地的為蜀漢賣命,就算時局不定也不會取而代之。這才是劉備的終極目的。不得不說,劉備才是三國裡最會玩弄權術的,只是可惜不該他得天下,空有臥龍,鳳雛,五虎將

  • 11 # 情義無價品歷史

    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序言:

    白帝城劉備託孤,他就是用語言套牢諸葛亮,讓死心塌地的輔佐阿斗。劉備,是一個最能忽悠人的主。那句諺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最能說出劉備在臨死時候的心思。

    208年,曹操親自殺到荊州。當年八月,劉表病死,次子劉琮即位後不戰而降,不敢將告知給劉備,劉備對投降之事也不知情。等有所發覺後,派人去問劉琮,劉琮令宋忠召劉備宣旨。當時,曹操軍馬已到達宛城,劉備聽聞大驚,於是率眾逃亡。途經長阪坡時,被曹操安排的曹純率領的5000人馬大敗。

    趙雲把孩子救出來應該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但劉備接過孩子就把阿斗摔在了地上,痛斥他:“為了你,差點讓我少了一員大將。”這樣的舉動感動了所有人,趙雲更是感激涕零,以死相報。

    在這裡看得出,劉備的手段有多厲害,用一個小孩子,收買了身邊的一群人,更讓趙雲感激地心甘情願地奉獻一輩子。這裡,劉備摔孩子,有幾分真,有幾分假,無法明確地區分出來,但是他既然想挽救大漢江山,自然兒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一個大將沒有了,和兒子沒有了,對已經47歲的劉備來說,還是比不得的。

    二、白帝城劉備託孤。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演義中劉備與東吳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把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招到白帝城,將後主劉禪託付給二人,其中與諸葛亮有一個經典對話。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很直白:你的才華比曹丕強十倍,必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大業。如果阿斗是個可造之才,就輔佐他,如果不行,你就替代他。

    1.對阿斗的能力不認可,覺得才能不出眾,怕接班之後不能很好的繼承自己的事業。

    2.諸葛亮太能幹,才華出眾,自己的兒子又不行,擔心以後諸葛亮會替代阿斗,就先用話套住諸葛亮,讓他不要有二心。

    3.劉備的內心真實想法,絕對不是想讓諸葛亮替代阿斗,而是希望諸葛亮用他的才能盡心盡力地輔佐阿斗。劉備的理想是匡扶大漢江山,即使他覺得阿斗能力不足,也不會心甘情願地讓給諸葛亮,這是違背了他的初衷。江山,只要在阿斗手裡,就是漢室江山,即使阿斗不行,但諸葛亮是有能力的。

    4.劉備對諸葛亮還是有那麼一點點不放心,所以用話拿住諸葛亮,讓他永遠地不能存有二心。這是劉備的高明之處,跟摔孩子的套路如出一轍。

    結語:

    劉備,在用人上,絕對是一個高人,手腕厲害,洞察人心,善於利用人的弱點。只可惜,運氣不好,在那種講究出身和宗族勢力的年代,他依靠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贏得三分天下,本是不易。

  • 12 # 史真想

    白帝城託孤,成就了千百看來君臣之間的一段佳話,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很多觀點都認為劉備之所以要託孤,是因為想要警告諸葛亮以及用語言提醒諸葛亮,那麼事情的真相真的如人們所說嗎?

    我其實看法有點不太一樣,諸葛亮與劉備自茅廬相遇,一直互相信任,風風雨雨走了很多年,也曾經經歷過無數生生死死,如果劉備懷疑諸葛亮,那我相信兩個人絕對是走不到三足鼎立的時候。

    我們現代人往往總是拿我們現在的思想去衡量古人,這一點我是很不認同的,現代的社會流傳幾千年,過程中我們有很多值得世人學習的東西,但同時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也被傳承了下來,這裡說的就是我們的思想,每每總能聽到或看到哪裡兩個要好的朋友合夥因為利益分配產生矛盾,哪裡兩個親兄弟又因為分房而互相撕打,這些種種事情告訴我們其實是我們現在的人為了某種利益而不惜犧牲友情,親情甚至是愛情。

    無論是在上學時候的課本還是一些課外的歷史書籍,我們總能看到伯牙子期的動人的朋友相交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都是在告訴著我們古人相交在乎心而非利。

    那麼回到劉備與諸葛亮,即然兩人經歷過那麼多的風雨,而且又是互相信任的兩個人,為什麼劉備臨終的語言不能是劉備內心真情的告白呢?

  • 13 # 魚太虛

    題目應該指的是這一段話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前面都好理解,簡單翻譯一下: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肯定可以安邦定國,最終完成我們的事業。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基本上對於劉備為什麼要說這句話的不同意見,就是在“君可自取”這句話的理解上。

    如果翻譯成“你就取而代之”,那麼基本上就是下面的意思

    1.劉備在試探諸葛亮,看他是否有反心。一些吹捧厚黑學的人很喜歡這種解釋,但只要仔細一想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往好了說,君臣二人已經共患難幾十年,彼此知根知底相互信任,沒必要快死了還這麼試探。退一步講,就算劉備真的不信任,但他總知道諸葛亮聰明絕頂吧,就算有反心諸葛亮會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

    更關鍵的是,劉備說這話的時候可是有好多人在場,他這句話可就是讓諸葛亮能夠篡位的最有力的幫助啊!到時候諸葛亮只要召集百官,表示不得不遵從先帝遺詔,勉為其難的要取而代之,就完全合情合理了!

    所以試探說,不成立

    2.劉備是誠心讓位給諸葛亮。這點其實也不太可能,這不是說劉備沒那麼慷慨,而是因為蜀漢立國的根本是什麼?是劉備的漢室血統,是要回復漢室江山!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之後冒著窮兵黷武的指責,也要堅持北伐,因為如果蜀國沒有恢復漢室這個“大義”在,就沒有了立國的根本。那諸葛亮當皇帝算怎麼回事?天下百姓還會承認蜀國的這個所謂“正統”嗎?那不就跟曹操曹丕在本質上沒有區別了嗎?

    所以讓位說,也不成立

    3.擺高姿態,收買人心。這個說法沒有太多的破綻,如果你想相信這個說法也可以。只不過這樣有些畫蛇添足的嫌疑,劉備自然是知道諸葛亮的為人的,就算不這麼說諸葛亮一樣也會忠心不二。而且這麼理解不免顯得劉備有些“偽君子”、“假惺惺”。

    所以,無論從主觀意願還是客觀條件,諸葛亮都不會篡位稱帝,所以“取”就不會是“取而代之”的意思。我認為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你就自己拿主意吧”,這裡的“取”,應該翻譯成“定奪”的意思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完整的看這一整句話

    1.劉備第一句話就將諸葛亮與曹丕做比較,說明他對諸葛亮的帝王根本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大臣,而是帝國的最高決策者。

    2.給諸葛亮設定的目標,是“終成大事”,所以必須讓諸葛亮有充分的空間發揮自己的才能。

    3.他對兒子劉禪的能力是有充分了解的,對這個接班人沒什麼太多的指望,知道自己都辦不到的事,兒子更不行,所以才會有“如其不才”的假設。所以,為了能讓諸葛亮不被劉禪拖後腿,就有了最後“你就自己拿主意吧”這句話。

    總結一下,劉備說這句話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讓諸葛亮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他的最終目的,自然就是那自己為之奮鬥了一生的夢想——匡扶漢室,能夠在諸葛亮手中得以實現

  • 14 # 唐言唐語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所說的話大部分應該是肺腑之言,是大實話。

    劉備原先就是個織蓆販履、擺小攤的,後來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偌大的基業從何而來?無非是巧取豪奪、連哄帶騙弄來的。

    天下就那麼大,資源就那麼多,有人從街頭小販成了帝王,必然有人從王侯貴胄淪為階下之囚、冤死之鬼。

    周瑜,也是個人精啊,不照樣被氣得吐血而死?高手之上還有高手啊。

    曹阿瞞與其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無論是政治上的地位還是文學上的成就,都對文壇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建安文學的代表,被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只可惜,這是文人騷客們的評判,一代奸雄根本看不上這樣的排名——“生子當如孫仲謀”,在曹阿瞞的眼裡自己那被後人跪舔的兒子遠遠不及孫權孫仲謀。有了這樣的兒子,何愁巨集圖不會大展?何須臨死託孤?這小子不但能繼承先人的祖業,還能夠把它發揚光大!比先人厲害得多!曹操對這樣的人物很是欣賞啊,所謂惺惺相惜:他曹阿瞞不就是這樣的人嘛,劉備也是這樣的貨色呀!曹丕、曹植兄弟雖然與孫權、劉備差著行市,倒也能勉強應付得了。

    而阿斗是什麼材質、什麼智商啊?不要說和乃父、孫權、曹阿瞞這些奸雄、梟雄相比了,也不要與曹丕、曹植兄弟這樣的人傑相比,就連普通人阿斗恐怕也是相比不了的——“扶不起的阿斗”,以這樣的大名聞於天下、彪炳於史冊的,古往今來能有幾個人呢?以他這樣的天資能和那些頂級的高手、厚黑大家在一起玩嗎?!

    江山社稷不是留給誰就是誰的,他不是那塊料,留給他就是在害他——漢獻帝一看見曹操就害怕得發抖!他的材質比阿斗可是要強上幾十倍、幾百倍的呀。那又怎麼樣呢?不照樣當了一輩子傀儡嗎?

    所以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所說的話,是經過長時間深思熟慮了的——一個在刀尖和案板之間翻滾了一輩子的老油條是最清楚叢林法則的:曹丕曹植兄弟不也“煮豆燃豆萁”了嗎?在實力和利益面前沒有什麼手足之情、仁義道德、君臣之誼可講,就是你死我活!

    王莽隱忍了幾十年、大半輩子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皇權王位嘛!諸葛亮是不是這樣的人?天知道!劉備在,能夠降伏、駕馭得了他;劉備不在了,誰能鎮得住他呢?!

    而且諸葛亮是人精中的人精,還沒有出山、在草廬之中已經把天下大勢、各路英豪分析了個底兒掉!人情事理、江湖險惡、爾虞我詐的東西他比誰不清楚啊?劉備的家底薄,好多強取豪奪的事情都是諸葛亮幫助完成的:想當年他們君臣合謀借荊州、借東風、草船借箭……這一路走來,借雞生蛋的買賣可是沒少幹——阿斗行嗎,能和中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默契配合嗎?這樣的廢柴,人精願意忠心耿耿地輔佐嗎?

    劉備心裡想的什麼,諸葛亮心知肚明——幾十年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當著明人不說暗話,劉備裝了一輩子的仁厚長者,演了幾十年的戲,臨了開誠佈公地說一回實話、真話:您要是有那個耐性、那個心情,拜託您輔佐阿斗;您要是想做蜀漢皇帝就取而代之吧,只不過看在幾十年交情的份上,您不要傷害那個傻子,他不會對您有絲毫的威脅的。

    當然,要說劉備話語裡沒有耍心計的成分也不盡然——畢竟是玩了一輩子的心計了,早就爐火純青、習以為常啦。

  • 15 # 夜讀社

    現看看這段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託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幾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現象,它往往發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況下。孔安國說:“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說:“臨終之命曰顧命。”因此後世受託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稱為顧命大臣。託孤的物件應該是滿足忠誠度足夠深、能力足夠強、威望足夠高、與先君關係足夠好等幾個條件的大臣,其中忠誠是第一條件。無疑,諸葛亮是最適合的人選。

    關於劉備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歷史上爭議很大。有人說這一席話,困惑了中國二千年。劉備真實的想法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眾說紛紜。

    很多人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說這是劉備的陰謀詭計,一旦諸葛亮答應了,或者有這方面的形體語言,劉備立馬就把他拉出去砍了,還說已經佈置趙雲在旁邊小屋待命呢。當然,也有的說,這是劉備的真心話,一旦劉禪不行,讓位給諸葛亮,還能保住劉家這條根。不然,要真是諸葛亮有謀逆之心,劉禪根本就制約不來諸葛亮。

    可以肯定一點,劉備不會真心讓位於諸葛亮,因為自古就沒人會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給別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劉備也絕脫不了這個歷史的慣性。

    哪為什麼劉備要搞這一出呢?

    套話而已。

    為什麼這樣說呢?

    如果不單單看劉備託孤,而是把三國裡面的託孤連在一起看,,就知道這是一句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套話。三國裡六次託孤,幾乎同樣的話就發生過三次之多,一次是孫策託孤於張昭:“若仲謀(孫權)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吳歷》)。一次是劉表託孤於劉備:“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魏書》)。”

    劉備有意思,兩次遇上託孤之事,只不過兩次剛剛相反,第一次是受託者,第二次是託付者。劉表之語與劉備之語同出一轍,還更明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劉表的託孤之語對劉備影響甚大,也間接影響了中國歷史。

    正因為這類話在不同場合反覆出現,所以其真實的意思都一樣,就是——“嗣子可輔,輔之”,這個問題看似是個二選一的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答案,絕不會是要其取而代之。

    其實,類似這樣的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比如說,大領導要提拔一個人,往往不會直說,一般都會把人事部門領導找來,看似漫不經意地說,這個崗位我看小王挺適合。當然了,這是我個人意見,最終以你們人事部門考核為準,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難道有不行的嗎?

  • 16 # 巽如風

    杯酒釋兵權,再次提個醒,漢家就靠你了,諸葛亮不能揹負千古罵名,不忠不義,自然只能輔佐阿斗了,這導致了孔明內外交困,既要出師北伐,又要顧及朝內動向,最終英年早逝,殞命五丈原。

  • 17 # 龍嘯九天令

    劉備的真實意圖是千古之迷,他怎麼想的,只有他自已知道!

    但是,劉備的意圖引起了太多人的猜想,曾經不少人對此事表達了自已的看法,其中主張陰謀論者佔了大多數。

    陰謀論者認為:自古強臣多欺幼主,諸葛亮才華蓋世,深謀遠慮而又德威並重,在劉備死後定為第一權臣,若他想代劉為帝,阿斗不可能抗衡得了他。那麼劉備假意讓江山,若諸葛亮稍有接受之意,劉備必殺諸葛亮。

    對劉備而言,損一人才比失去江山重要得多。支援陰謀論的證據是:劉備設了託孤重臣意欲諸葛亮抗衡,叮囑趙雲……,但(密令)未傳出。

    試想劉備給趙雲的密令是什麼呢?應該是未來可能的權臣反判的事情吧。

    我也認為這種說法較靠譜,畢竟歷史上沒有幾個會縱容臣子爭兒子皇位的。

  • 18 # 趨隱

    劉備想託付給諸葛亮,盡力輔助劉禪,保全蜀國江山。一來攻心計,也算是苦肉計,讓諸葛亮誠惶誠恐,必定會盡心盡責,所以白帝城託孤,流傳千古,一段美談。二來也是為了試探諸葛亮,是否能真正的盡力輔助之。這就是劉備高明之處。事實證明,諸葛亮因為深得劉備的賞識,才能竭盡全力輔佐劉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晒冰袖哪個運動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