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天開心歷史

    一、楊貴妃吃的荔枝哪裡來的。

    唐代貢籍麼一共兩大體系,期間還不停在變化修正,產地也經常變化,不羅嗦。一般認為,貴妃的荔枝主要有兩種可能,1是嶺南,2是巴蜀。

    1、嶺南說。

    這有各種史料證明。楊貴妃同時期的詩人有作品為證,比如詩史杜甫有“憶昔南海使,奔騰進荔支”(《病桔》),“炎方每續朱櫻獻,皆是嶺南貢荔枝”(《解悶)》。鮑防有《雜感詩》:“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皆從林邑山。”

    《唐國史補》也可為證明:“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意思是說楊貴妃小時候就喜歡荔枝,後來發現嶺南的荔枝比家鄉蜀地要好,每年都要嶺南進貢。

    宋人的《資治通鑑》和《新唐書》都遵從嶺南說。

    2、巴蜀說。

    《新唐書》寫貴妃吃的都是新鮮荔枝:“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但是我們都知道,荔枝很容易壞。嶺南畢竟遙遠,白居易在《荔枝圖序》說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大家討論問題都愛引用這條作為證明,畢竟呢,當時正常的行旅一般都要幾個月,怎可能保鮮?

    因此從宋代起較多認為是巴蜀來的,那時候忠州涪州都產荔枝,差不多就是現在重慶涪陵那邊。具體要參考一下歷史上四川荔枝的種植和分佈了(我懶得查)。史料如下:

    蔡襄《荔枝譜》:“唐天寶中妃子尤愛嗜,涪州歲命驛致。”蘇軾《荔枝嘆》: “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進入。”《輿地紀勝》寫涪州荔枝:“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 荔枝百餘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碧雞漫志》卷四:“太真妃好食荔枝,每歲忠州置急遞上進,五日至都。”

    這個說法的支持者也很多。歷史學家嚴耕望《天寶荔枝道》認為嶺南荔枝是託了張九齡的大名才走紅的,貴妃只不過在跟風。杜文玉《楊貴妃、高力士與荔枝的情結》認為是嶺南人高力士給貴妃打的這個小廣告。

    但是唐代只有一條史料是支援巴蜀向長安進攻的荔枝。《元氏長慶集》卷三九《浙東論罷進海味狀》:“臣伏見元和十四年,先皇帝特詔荊南令貢荔枝。”也沒說清楚是不是新鮮荔枝,可能是加工的荔枝。

    唐代沒有相關史料,快宋代才有講荔枝保鮮的史料。不過保鮮的手段也不過就是這樣了。參考一下。

    1、短途運輸荔枝的話,放在容器裡密封儲存。連枝葉一起儲存時間會更長。

    《謝任瀘州師中寄荔支》:“有客來山中,雲附瀘南信。開門得君書,歡喜失鄙吝。筠籢包荔子,四角俱封印。……相煎求拆觀,顆顆紅且潤。”筠籢是竹子做的一種容器。

    范成大的《吳船錄》也有寫:“試取數百顆貯以大合,密封之。”

    2、長途運輸荔枝的話,就選小棵的荔枝盆栽整棵運輸。

    宋代的蔡京做過這樣的事情,走海路把荔枝長途運到汴京。《三山志》卷三九:“宣和間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

    這個比較貴,所以乾隆都不敢敞開肚子吃荔枝。

    3、也可以摘下來後把荔枝連枝帶葉嫁接在別的植物上一起運輸。

    這個比較晚了,明代朱權《臞仙神隱》講把熟荔枝插在截斷的芭蕉上。這樣荔枝摘下來後還可以再長熟一點。

    徐勃《荔枝譜》則是嫁接在鮮竹上,再密封:“鄉人常選鮮紅者,於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穴,置荔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至冬春,色香不變。”

    漢武帝破南越後,愛上了荔枝,想移植沒成功。“自交趾移植百株於庭,無一生者,連年移植不息”,偶爾有個別奇行種,硬是活了,也不結果子。不小心又養死,會被殺頭。

    飛郵穿荔枝,這事情漢武帝也幹過,累死了不少人。“郵傳者疲斃於道,極為生民之患。”謝承《後漢書》裡也講過這事,所以也不是楊貴妃的獨創。這個事情太勞民傷財,後來《太平御覽》裡面晉代進貢用的是“煎荔枝”,也就是加工的幹荔枝。

    漢代的荔枝是嶺南來的。有專門的驛送制度,“十里一置,五里一堠”。一般三五十里才有一個驛站,但是送荔枝的這個驛站,是每十里一個大站,每五里一個小站。這樣可以不停換馬,衝刺前進,和時間競賽的場面也很慘烈,要死不少人。

    杜文玉估計,從嶺南到長安,大概最快要11天。輔助以上面一些保鮮的方法,是可以湊不要臉地吃上鮮荔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性熔噴布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