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慧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另說和尚的光頭上,用香火燒灼出幾個疤痕,這叫燒戒。凡願遁入空門者,剃度之後,便是燒戒,燒戒結束,即為正式的佛門弟子。奇怪的是,佛教發源地印度的和尚從不燒戒,他們進佛門時免受這皮肉之苦。
原來,中國和尚燒戒始於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他曾三次捨身佛寺當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廟贖回。當時,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當和尚。但又怕他們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臉面刺字的一種刑法)為範本,在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加以捕獲,此即中國佛教徒燒戒的開始。後來,燒戒被認為是入佛門苦修的開始,逐漸適用於所有的和尚,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但是,我們決不可認為各國的佛教徒都如此,同是信佛,有些東西差別甚大。如日本和尚可娶妻生子;中國和尚多看幾眼女香客,也被認為是犯戒條,甚至於逐出山門,不入輪迴。
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慧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另說和尚的光頭上,用香火燒灼出幾個疤痕,這叫燒戒。凡願遁入空門者,剃度之後,便是燒戒,燒戒結束,即為正式的佛門弟子。奇怪的是,佛教發源地印度的和尚從不燒戒,他們進佛門時免受這皮肉之苦。
原來,中國和尚燒戒始於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他曾三次捨身佛寺當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廟贖回。當時,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當和尚。但又怕他們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臉面刺字的一種刑法)為範本,在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加以捕獲,此即中國佛教徒燒戒的開始。後來,燒戒被認為是入佛門苦修的開始,逐漸適用於所有的和尚,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但是,我們決不可認為各國的佛教徒都如此,同是信佛,有些東西差別甚大。如日本和尚可娶妻生子;中國和尚多看幾眼女香客,也被認為是犯戒條,甚至於逐出山門,不入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