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場口中人

    自古以來霸王項羽都是人們眼中的大英雄,尤其是易安居士的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成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更是讓後人崇拜的不要不要的。

    至於說到霸王在鴻門宴為什麼不殺劉邦,以及後來東坡先生的“君子之度”的評價。我覺得其實我們眼中的大英雄,人間霸王項羽不過就是個普通人而已,而東坡先生也不過是為了顯示才華才做出的評價。

    霸王重感情,講義氣,傲氣沖天,又還對人性報有希望。他可以對敵人心狠手辣,短短數月殺敵人敵俘百萬,卻不願,不想也不能對自己喝過血酒發過誓的兄弟下手。不能是因為重感情的人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自己下殺手,身邊這些人會怎麼看我呢?不想則是不屑,以當時的實力對比,想滅劉邦不是分分鐘的事情。不能卻是項羽過不了自己心裡那關,對劉亭長還報有希望,認為劉亭長不會反。項羽自認為和劉邦一起捱過刀,流過血感情槓槓的,又封劉邦做了王,劉邦怎麼會反。項羽以自己之心度了劉亭長之腹。所以才會有會有弱漢滅霸楚的結局。

    其實我們都是項羽。心軟,重感情,講義氣還對人性報有希望。明明知道有些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者已經傷害了自己。卻還是放不下,總覺得自己的兄弟或者愛人不是那樣的,然後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原諒。最終傷上加傷,一敗塗地。獨自承受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再說蘇軾。蘇軾作為當時名聲最大至今也幾個能蓋過的文豪,難道他敢和我們平頭老百姓一樣兩眼放星星的說:“哇塞!項羽真是個大英雄啊!”他不得來上幾個讓人玩味的字以彰顯自己與眾不同和才華橫溢嘛?

  • 2 #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

    許多人認為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是因[婦人之仁]而失去天下,為什麼蘇軾卻說這表現了項羽的[君子之度]?

    一部鉅著,展現了楚漢之爭,多少英雄在此折腰,殺的世間人仰馬翻,楚河漢界,成為漢朝開國皇帝的劉邦,為江山社稷,用盡心機,那個力撥千斤,渾身是鐵的楚霸王項羽,成為劉邦的墊腳石。

    蘇軾對項羽的點評,是最到位的,四個字說明了,項羽為何失去做皇帝的機會,項羽一生光明磊落,大丈夫也。

    對待江東所帶來的子弟兵,關心備至,形同兄弟,士兵們深受感動,兄弟,父子紛紛投軍,參加項羽的部隊,就是這支部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成就了項羽的半壁江山。

    項羽重義氣,講究戰場上真力實打,戰勝對手為榮耀,鴻門宴上,有多次機會,可以殺掉劉邦,但四個字的君子之度,在他骨子裡就產生,下三濫套路,不是項羽乾的事,心地善良的項羽是做不上皇帝的。

    劉邦同項羽一樣,也是將材,但劉邦識時務者為俊傑,他知道自己隨時調整對敵策略,攻心為上,在眾多謀士的幫助下,釜底抽薪,打敗了世人認為,不可戰勝的楚霸王項羽,閃壞了多少人的眼球。

    沒有項羽,也不會有劉邦,劉邦能順應社會發展,迅速調整好心態,團結各種力量,打敗了項羽,迎來了漢朝的建立。

  • 3 # 紅塵書舍

    不是君子之度,也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項羽情義的表現。婦人之仁更多的是項羽的對手說的,有貶低他的意味,所以說並不值得參考,如果說不殺劉邦就是婦人之仁,那項羽坑殺秦軍算什麼。真正的婦人之仁應該是明知道對方和自己作對,卻不殺對方,這才是婦人之仁,當時的劉邦敢和項羽作對嗎?不敢,也沒有表現出和項羽作對的行為。

    蘇軾說的君子之度也不是很合理,古人在這些方面都有誇耀的嫌疑,項羽自刎而死,李清照就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真的死後成為鬼雄了嗎?誰也不知道,所以古人夸人都是有所誇大的,可信度也不高。

    所以理智來看,項羽不殺劉邦主要還是情義在作祟,這也是項羽最大的弱點,重情義。重情義在普通人身上算不上弱點,但在君王身上,卻是最大的弱點。項羽和劉邦是一起起兵的人,所謂英雄惜英雄,項羽是英雄,劉邦難道就不是英雄了嗎?也是,只是沒有項羽那麼厲害罷了,項羽作為當世人傑,他對劉邦完全是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如同知己一般。相信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學習好的同學在考試的時候雖然是競爭關係,但私下裡也是關係非常好的朋友。

    項羽有雄心,和他能夠說上話的也就劉邦了,范增總是在教導項羽,和項羽是亦師亦父的關係,而他的手下,也只是手下,說是兄弟,但卻沒有幾個人能夠和他說得上話。劉邦雖然是混混,但在眼界上卻比項羽要寬廣,和劉邦在一起,劉邦對項羽是向下的相容,談話總會讓項羽十分舒服。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和他們交流,總會讓你心情愉悅,這不一定是知己的表現,只要對方的見識和閱歷比你高,比你豐富,就可以達到這一點。

    對於項羽來說,劉邦就是一個知己,所以只要劉邦沒有明顯的反叛跡象,他不介意留著劉邦,同時這也是項羽自信的表現,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對劉邦並不是特別重視,認為自己想打就絕對能夠打敗劉邦。從情商和智商來說,劉邦都比項羽高,但項羽也不是笨蛋,他留下劉邦是重情義,但也是覺得他沒有威脅,遺憾的是他看走了眼,他覺得自己能夠控制劉邦,殊不知是劉邦在耍他玩。這就是情商的重要性,當一個人的閱歷和情商都非常高的時候,他能夠讓任何人當他的朋友,和他聊得來,這是一種向下的相容,和你聊得來的朋友不一定是真心的朋友,可能他們對你只是一種向下的相容。

  • 4 # 茗心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其原因千百年來一直被世人猜測、臆斷、評說,綜合起來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婦人之仁”;二是“君子之度”;三是“君主之度”。那麼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其實,以項羽自身的風格而言,應是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婦人之仁”

    項羽有沒有婦人之仁,當然有,他的壯士斷腕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對虞姬那是千般不捨、萬般柔情;對他的江東父老也是情深意切。項羽的確有些“婦人之仁”,但這種婦人之仁只是用在他的親人和父老鄉親身上,對他的敵人肯定沒有。火燒咸陽加上坑殺秦軍二十萬,項羽是名副其實的伏屍百萬的狠角色,對待敵人他根本不會用“仁”。鴻門宴之前,劉邦野心業已暴露,已然成了項羽的一枚敵人。當他得知項羽大怒,必然要殺他後,又怯之,於是在宴會上表現出誠心悔過,項羽當即原諒了他。“誠心悔過是友,心存異心是敵”,這是項羽的邏輯。在項羽看來,此時劉邦還不算是敵人。既然仍是“友”,自然還有一些仁心,所謂“婦人之仁”的確是有一些的。

    “君子之度”

    項羽也的確是一個君子,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大人格的英雄。對虞姬的不捨,對江東父老的愧疚,都體現了他的君子擔當。以及後來完全執行“鴻溝協議”,放棄人質,放棄自身絕對的優勢,真心與劉邦議和,都體現了他的君子風範。而鴻門宴,項羽除了還沒有把劉邦敵化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他的君子思想在“作祟”。他向來做人做事光明正大,不屑於小人的做法,因而即便他明知劉邦野心不死,也不可能用此下作之法去滅他。

    “君主之度”

    自稱“西楚霸王”的項羽,儼然是以高於劉邦之上的王者身份對待劉邦的。在居高自傲的項羽心裡,劉邦還沒資格上升為自己的對手。暗殺一個小人物,根本不合王者身份,也不是王者的作為。他覺得殺劉邦應易如反掌,完全可以明目張膽地殺他。放虎歸山,不殺劉邦是項羽居高自傲的性格決定的,其間有“君主之度”,也有“君子之度”,還有一部分“婦人之仁”。

  • 5 # 溫明昊

    項羽,是一個值得敬佩,且充滿了悲壯色彩的英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等等描述項羽的詩句太多了。

    而項羽一切的失敗,都要從那場宴會開始說起,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

    鴻門宴,是項羽霸業的轉折點,亦是劉邦帝業的轉折點。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這場宴會開始的。

    在此之前,項羽掌握著絕對的主動權,主要誅殺劉邦,後面的事情就不會發生,而劉邦也是從這場宴會之後,開始了自己開g的人生。

    那麼,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究竟是不是婦人之仁呢?

    一、項羽要動楚懷王,就註定了他不能動劉邦

    在起義軍滅秦以前,眾多的起義軍都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秦軍。可是,當秦朝滅亡以後,大家就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那就是秦朝滅亡以後的勢力劃分問題。

    此時的項羽,名義上還是楚懷王的手下,而項羽等人起義用的也是楚懷王的名號。因此,此時的項羽雖然掌握著兵權,但是在他的上面,依舊有一個名義上的老大。

    就像朱元璋當時起義一樣。朱元璋起義,名義上是韓林兒的手下。可是等到朱元璋逐漸崛起以後,韓林兒就只剩下了一個空殼。此時的韓林兒,除了制約朱元璋稱帝,可以說毫無作用。

    因此,除去義帝,對於項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問題的關鍵也在於此。

    這也正是鴻門宴舉辦的原因。

    再來看看鴻門宴後,項羽做的事情。鴻門宴後,項羽就派人暗中將楚懷王殺死了。

    在古代,暗中殺死大家都心照不宣是一回事,公然挑明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而項羽在鴻門宴上如果直接就殺死劉邦,其實就已經相當於挑明瞭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楚懷王算個p。

    如果在這以後,楚懷王再莫名其妙死了,那麼對於項羽的統治,顯然是很有影響的。這也是為什麼項羽在這之後還將劉邦分配到巴蜀之地(也算關中)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楚懷王是你殺的,但是你至少得表現的楚懷王死亡是個意外吧。

    而這也同時證明了,劉邦西進路線中碰到的秦軍,並不會太強,至少和項羽比就差遠了。

    因此,可以預料到的是,鴻門宴上的項羽,對劉邦的印象也僅僅是還行,甚至是不堪。當時的項羽有這個資本,也有這個能力。更別說後來項羽還把劉邦發配到了巴蜀之地(秦朝關押罪犯的地方),這已經很看得起劉邦了。

    只能說,劉邦的能力和機遇都太出人意料了。

  • 6 # 逐鹿心絃天地間

    對於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蘇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他“具有君子之度”。而自古以來又有很多聲音,說他是“婦人之仁”才導致失天下。

    對於這些評價,就我個人看法,我是這麼認為的。

    如果站在功利的立場,項羽當時的做法,是有一部分“婦人之仁”的性格表現,但也不能過於誇大這種作用,如果把項羽的失敗完全歸咎於鴻門宴沒殺劉邦導致的,顯得過於絕對。況且,這種所謂的“婦人之仁,”如果站在情感的立場,那我還是贊成蘇軾的看法,項羽的確是一個具有“君子之度”的人。雖然他最終敗了。但他在我心中也是一個具有“君子之度”的“悲情英雄”!而不是一個乘人之危的小人。

    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的原因,個人認為這正體現了他仁義的男兒本色。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不忍殺――仁矣!

    項羽曾經與劉邦結拜為異姓兄弟,在章邯大敗楚軍,殺死項梁後,楚軍士氣大落,軍心不穩,這個時候,51歲的劉邦與22歲的項羽結為兄弟,兩人一起穩定了局面,使楚軍重振軍威。

    加之現在劉邦可憐兮兮的樣子和他的卑辭辯解,又合乎情理。怎麼忍心下手呢?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史記·項羽本紀》

    想想曾經的困頓,是你伸出了友誼的手,雖然我有力拔山兮的強悍,但我也有一顆柔軟的心。那些刀光劍影、人性如狼的黑暗中,是你讓我感到一絲溫暖。

    2.不敢殺――義矣!

    所謂的不敢殺,並不是指項羽擔心劉邦的軍事實力。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用6萬人馬,打敗秦軍主力章邯部的20萬人馬。何況現在項羽以有40萬人馬,加上十幾路諸侯聯軍,號稱百萬,項羽是根本無懼劉邦那十萬人馬的。

    真正讓項羽“不敢”的,其實是懼悠悠眾口!這其中項羽的叔父項伯應該起到了關鍵作用。他說劉邦是為項羽打前陣的,人家雖然先行入了關,但婦女無所取,財寶無所獲,只等著你項羽來處理。劉邦是有功的,如今你非但不獎賞有功之人,還要殺他,傳出去會令諸侯恥笑,天下人又怎麼看你?

    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本身又是貴族出身,自尊心又極強,很看重自己的面子,在乎世人的看法,加之貴族禮教,不義的事,他不會去做。所以,這也是他下不去手的原因之一。

    3.自信的男人從不乘人之危

    當時項羽剛獲鉅鹿大勝,士氣高漲,人強馬壯。在鉅鹿之戰中,一開始,眾諸侯都懼怕章邯,都不敢與之交戰,“作壁上觀”。而項羽毫不畏懼,破釜沉舟,辛率2萬人馬打先鋒,一下子就攪亂了章邯的陳營。之後,眾諸侯才加入混戰,最終打敗20萬秦軍。章邯投降項羽。勝利後的項羽更是聲威大震,眾諸侯去見他的時候,都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可見鴻門宴時,項羽對自己的實力有著充足的信心,即使像范增所說,要戰也是戰場上見。何況一個連小人雍齒都打不過的人,一個貪財好色的老男人,一個膽小又沒主見的昔日結義兄弟,罷了!罷了!

    正是這種自信也讓他認為沒有除掉劉邦的必要。

    項羽雖然外表強悍,但他的內心也有仁慈的一面,要麼在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幹,在自己的地盤上殺一個來向你屈膝示好的人,算什麼本事?這才是男人本色。他寧願放棄一次除掉劉邦的機會,也不願讓別人說他不義,這不也正彰顯了他的“君子之度”麼?真正導致項羽最終失敗的,如果完全歸咎於鴻門宴上放走劉邦,那就有失偏頗了,兩軍交戰還不殺來使,乘人之危,算什麼好漢!如果乘人來到自己的地盤就殺了人家,那歷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曾隻身去往對手陣營,那還不都殺啦?稍微有些“君子之度”和政治眼光的人都不肖於這樣做,真正決勝負的是戰爭中的軍事行動和政治上的優劣以及民心向背。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僅宋代大文豪蘇軾讚譽項羽,宋代的大才女李清照也對這樣的“悲情英雄”深深的思念呢!

  • 7 # 亦有所思

    君人而非君子,霸主不是霸王。

    題主所引用之句有誤,不是“君子之度”,而是“君人之度”,原文出自東坡《范增論》“增之慾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翻譯過來便是,范增想除掉劉邦是盡人臣的本分,而項羽最後沒有殺掉劉邦,是源於君主的胸襟和氣度。

    君人,即君主。和君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君子是有德之人,而君主不可能是有德之人,尤其在亂世,孔子那種人首先肯定不會造反,就算是造反也會被敵人分分鐘秒成渣。

    因此,君主的度量和有沒有婦人之人無關。

    項羽是想殺掉劉邦的,不是因為劉邦勢力太大,也不是因為他拿下了咸陽,核心原因是劉邦學會了收買人心,約法三章的背後不是三章,是漢軍的形象,是劉邦的品牌鑄造策劃,所以劉邦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

    進了咸陽的劉邦已經不滿足做一個諸侯了,他想更進一步,最低是和項羽分庭抗禮,或者取而代之,成為天子。

    然而,這一切只是精準率高達百分之百的論斷,沒有一絲一毫的證據!所有的證據表明劉邦忠於項羽,在這種情況之下,誆有功之臣前來赴宴,然後將其陰殺,這傳出去實在是不堪入耳,不堪入目。

    項羽是英雄,哪怕不是,他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也是英雄屬性。英雄是不會犯下如此小人和徑的。形象的癱塌等同於事業的陷阱。

    他不是諸侯,他是霸王。

    霸王的屬性裡,沒有這個成份!

    如果以氣度而論,項羽天生英雄,豈會如此下作?

    沒有胸襟,成不了帝王!

    項羽有胸襟,可惜沒有那個命!

  • 8 # 邊疆老卒

    其實蘇軾沒有說錯 大文豪蘇軾看的書可不會少 蘇軾得到的史料不會比我們現在的少多少 那他說出這樣的話應該是他讀過各種各樣的歷史材料後做出的判斷 他那樣地位的學者不會亂下斷語的 肯定是有所依據的 現在都在分析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我這裡倒是要提另外的一個人 張良 他收到項羽要打過來的訊息後去見項伯 併力勸劉邦第二天去見項羽說明情況 那我就不明白了 張良為什麼會認為項羽不會殺劉邦?如果項羽要殺劉邦 張良要劉邦主動去見項羽 那不是坑劉邦嗎?張良的謀略水平怎麼樣 我想不會有人有質疑吧 那麼我們就能推斷 張良之所以要劉邦去見項羽 至少他有很大把握項羽不會殺劉邦 他是依據什麼來推斷這些的呢?史書上沒有記載 那至少可以肯定的是 張良不會依據項羽的"婦人之仁"上 因為這樣太不靠譜了 要知道 這可是拿劉邦的腦袋去賭項羽仁不仁的 如果我是劉邦 知道張良這樣做 先把張良這傢伙給砍了 所以我可以肯定 在項伯走後 張良一定和劉邦把他這樣做的依據說明 合計應該怎麼做 把前因後果給劉邦分析的明明白白 因為不把劉邦說服 誰會把腦袋送上門去啊 可惜這些分析史書並沒有記載下來 畢竟這是非常機密的事 可這樣也造成了後人對項羽的各種猜測 其實鴻門宴所有的事件都是表象 事情的結果早在之前就已經決定了的 從項羽願意見劉邦時 劉邦就不會死這樣的結局就已經決定了 哪裡是簡單的"婦人之仁"可以形容的 蘇軾說的"君子之度"應該是張良解釋不殺劉邦其中的原因 至少是原因之一 劉邦為了保命連自己的孩子都可以丟下的 可見他是多麼得怕死 而能讓劉邦送人頭上門的舉動 沒有充分的理由 你們想想劉邦會做嗎 那麼張良一定是把利害關係分析的非常透徹 連怕死的劉邦都認為沒有危險 所以劉邦才敢於去赴項羽的鴻門宴 張良的依據具體是些什麼 我不知道 我只是從人之常情出發得出的結論 張良的依據還是要各路大神再補充完善了

  • 9 # 以為年少

    霸王的性格註定了他不能一統天下,縱然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也無濟於事。就算劉邦身死,一定還會有其他人站出來和他爭躲江山。

    論武力,項羽舉世無雙,排兵佈陣,天下除韓信外,恐無人能與其一爭長短。可行軍打仗不過是奪取江山的其中一個因素,更重要的還是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就後者而言,劉邦比項羽高了太多。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項羽為何會放走劉邦?

    劉邦在入關後和百姓約法三章,百姓受秦苛政甚苦,劉邦的政策讓他們歡欣雷動,唯恐劉邦離去。戰勝後的劉邦不曾被勝利衝昏頭腦,聽張良樊噲勸解,不曾侵犯皇宮,夜宿軍營,善待皇族,和百姓秋毫無犯。把關中百姓之心盡收囊中。反觀項羽,殺皇族,火燒阿房宮,高下立判。

    在者,劉邦早項羽兩個月入駐咸陽,按照約定,劉邦當為關中王。項羽驕傲自負,他不會殺劉邦招天下人恥笑。

    項羽失天下既不是所謂的婦人之仁,更不是什麼君子風度,只是無能為力罷了。

  • 10 # 鐵錘隊長

    項羽的失敗跟他的年少氣盛和性格有關係,雖然他失敗了,但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千古無二的英雄,歷史證明,君子永遠鬥不過小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後覺得生活乏味,怎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