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寶的爸

    父母在給孩子讀繪本故事書、科普讀物的時候,孩子經常會提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方面說明孩子在思考,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反覆提問、父母馬上回答的形式,會極大地影響故事的連貫性,還可能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

    所以,我建議給孩子讀繪本時,可以和孩子事先商量好,讀故事期間,5~10分鐘長度的故事,可以問2~3個,因為即使孩子不問問題,我也會偶爾問1~2個問題,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能關注到一些我們想教給孩子的內容

    下面,我們將詳細分析讀繪本時,孩子提問的好處,以及經常提問可能會帶來的弊端,最後給出一些實用的建議。

    一、聽故事時,孩子提問有哪些好處?

    當家長給孩子讀繪本時,孩子一般都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他們的興趣點也會停留在故事書、故事情節上,所以閱讀過程中,孩子所提的問題本身也會跟故事書中的人物相關,比如在繪本《湯姆挨罰》裡,孩子可能會問“湯姆為什麼要向其它小朋友扔東西”,“湯姆發脾氣,破壞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老師為什麼要讓他自己單獨玩一會兒?”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與故事情節本身相關。

    1. 讓孩子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親子閱讀中

    提出與故事場景相關的問題,說明有很強的好奇心,急切地想了解一些與故事相關的細節。我們需要及時地回答,這些與故事情節相關的問題。這種一問一答的互動方式,會讓孩子有參與感,並讓閱讀過程中,能一直關注在繪本上。

    因為幼齡的孩子,注意力的時間是很有限的,據科學家的實驗研究證明,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3歲幼兒能夠集中注意力3~5分鐘,4歲約10分鐘,而5~6歲的幼兒能夠集中注意力約15分鐘。

    讓孩子專注於故事情節,還可以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提問題、父母回答問題,如果能巧妙的設定一些懸念,可以讓孩子更專心於故事,這就好比我們聽老師講課一樣,如果事先預習了新內容,並找出了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那麼在聽老師講課時,就會對有疑問的地方特別專心,因為是帶著問題去聽課的。

    在講故事的時候,孩子提出問題說明他們是在用心思考,並及時提出了自己希望關注的內容。我們及時地回答孩子的問題,是給與孩子及時的反饋,如果每次讀繪本時,都要等待爸爸媽媽讀完了整個故事,再去回答孩子的問題時,他們很可能會因為等待時間太長而失去興趣。

    二、孩子經常提問,會有哪些潛在問題?

    1. 破壞故事的連貫性

    孩子經常打斷爸爸媽媽,然後提出一些問題,有的可能與故事情節相關,有的則與故事本身關聯不大,這樣就破壞了孩子理解整個故事的連貫性,而只是過分關注了一些細節,這尤其不利於本身想傳遞某一價值觀型別的故事。

    比如,《湯姆騎自行車》裡,會講述湯姆如何學會騎自行車的故事,講述了湯姆想學騎車的動力來源,騎車時遇到的困難以及心理活動,為了學會騎車湯姆做了什麼嘗試,最後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學會了騎車。這個故事要傳遞的是,湯姆學騎車遇到了困難,努力不放棄,從摔倒中學得一些經驗,然後再嘗試,到最後學會。如果家長在講故事過程中反覆被一些“無關”問題打斷,如“湯姆的自行車是什麼顏色,有我的自行車大麼”,那麼孩子自己也無法理解“克服困難”的整個過程。

    當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迫不及待的問出一連串的問題時,雖然說明孩子的思維活躍,可是孩子卻顯示出等不及聽完所有故事,迫切的想知道“自己關心的”細節,甚至有時孩子會希望直接跳到故事書的結尾,以知道故事的結局。

    這時,父母就要通過延遲迴答的問題,或者不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採用留懸念、引導孩子思考及猜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來鍛鍊孩子“學會等待”,進而增強孩子的自控能力。

    比如,我們讀《湯姆騎自行車》時,孩子從一開始就問“湯姆摔跤了麼”,或者“湯姆學會了麼”。那麼,我們可以說“我猜湯姆可能會摔跤,因為他剛把輔助輪卸掉,他可能會害怕,還有可能會失去平衡,但是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學會。要不你來猜一下,或者我們一起讀完故事了,再看看湯姆能不能學會”。

    這樣既可以保證閱讀過程的完整性,也能保持孩子的專注力,還可以鍛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一舉多得

  • 2 # 繪本講師妖媽

    讀繪本時孩子經常提問好嗎?當然好啊。

    孩子思維活躍,小小腦袋中有著千奇百怪的想法,不知何時就冒出來一個,所以聽故事途中會經常打斷家長,是正常的。

    千萬不要把孩子的提問當成干擾,更不要當做無禮,提問說明孩子對故事有疑問、有自己的想法,也表示他對故事非常投入,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同時,孩子提問也預示著,最有效的親子閱讀模式即將開啟。親子共讀模式通常有三種:

    1、無為的平行式親子閱讀

    親子間並未圍繞書籍產生真正的互動,大人不太關注孩子的反應,也不關注書中的內容和要素是否能夠打動孩子,自顧自的一直念,忘了自己在親子閱讀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這樣的成人可能自身是一個好的閱讀者,但並非一個合格的閱讀指導者,這種親子閱讀中,孩子可能聽到了一個個好的故事,也有可能遊離於故事之外,注意力早已轉移。

    總之,孩子的閱讀水平很難在親子閱讀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孩子脫離成人的指導,成為自主閱讀者的程序會更慢。

    2、刻意為之的偏離式親子閱讀

    偏離式的親子閱讀中,大人會刻意在閱讀中有所作為,試圖更好的指導孩子閱讀。

    但這種閱讀型別中的成人,自身並非是有能力的閱讀者,又想極力扮演指導者的角色,但又不能準確理解故事內容本身,把故事描述給孩子時,會有較大的誤差。

    由於錯誤指導,易導致孩子對閱讀形成支離破碎的印象,由於在閱讀中得不到真正的幫助,更享受不到樂趣,孩子可能會因為閱讀的無趣和乏味而遠離閱讀。

    3、對話合作式的親子閱讀

    成人與孩子圍繞圖書展開有效交流的一種閱讀形式,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親子閱讀。

    閱讀過程中,成人鼓勵孩子提問,能根據孩子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判斷其對故事的理解,並及時調整講故事的語氣,或者方式。

    當相同的文字結構多次出現時,成人會提前讓孩子預測即將發生的情節,有的會減少對文字的閱讀,把更多機會留給孩子。

    當孩子主動提問,一方面表示孩子對閱讀很專注,積極的把聽到的文字和看到的圖片資訊進行整合;相對於成人提問、或者引導孩子提問的互動效果,都不如孩主動提問、大人回答來的好。

    四、保護孩子發問的積極性

    對話式親子閱讀是最有效的親子共讀,要想進行、保持這種互動型別,最好的促進辦法就是保護孩子的發問積極性,具體可以做:

    1、第一時間給予迴應

    孩子的思維具有跳躍性、不穩定等特點,有時成人也是如此,比如剛才明明有什麼念想,一轉頭卻忘了。

    孩子的問題稍縱即逝,如果要求孩子必須等到故事講完再提問,孩子有可能一直在心裡琢磨自己的疑問,思維難以跟著大人一起追著故事的發展;還有可能等到故事講完了 ,孩子也忘記了之前的疑問。

    有些疑問,隨著故事情節的進展,會自行解開,但成人失去了一個引導鼓勵孩子預測、想一想的機會,較為可惜。

    所以,當孩子提問,成人立刻給予迴應,至少要肯定他的發問,比如迴應說“你提了一個好問題……”或者“是啊,為什麼呢?我也覺得很奇怪。”

    2、如何給予合適的迴應

    就孩子的提問,家長僅僅是立刻反饋說“你提了一個好問題”之類的虛言,絕對是不夠的,如何才能給出合適的、令孩子滿意的迴應呢?這就要求家長在親子共讀前做些“功課”:

    1、提前閱讀繪本 進行親子共讀前,建議家長提前閱讀要共讀的那本書,提前瞭解熟悉故事情節,當孩子提問時,能給出具體的、正確的解答。

    2、收集繪本資訊 只有你對一本書背後的資訊瞭解的越多,你才能對這本書有更深的體會。比如宮西達也的《你看起來很好吃》,做為成人或者繪本閱讀經驗較少的話,對故事可能共鳴不多,但若多看看宮西的其他作品,或者看一遍電影版的《你看起來很好吃》,對這本書的感受很快就會厚重起來。

    3、連結孩子生活經驗 幼兒都喜愛閱讀與自己生活有關、或者產生連結的繪本,尤其當書中人物與自己也有同樣行為困惑時,孩子會從故事中獲得啟示,模仿解決辦法。

    比如閱讀《阿文的小毯子》時,我娃就奇怪:阿文為什麼走到哪裡都要帶上毯子?他沒有過物品依戀就難以理解,我回答他“你有那麼多布娃娃, 為什麼每次出門時都只帶那隻穿粉裙子的布娃娃呢?”孩子回答說“因為我特別喜歡她,非帶不可的喜歡。”那阿文也是這樣喜歡他的小毯子啊。

    總之,閱讀過程中,孩子發問是好現象,值得鼓勵和表揚。提問即是思考、也是表達,更是掌握批判性思維的前提。

    有句話說“提出一個好問題,勝過一千個好答案”,所以,為孩子的提問感到驕傲吧,為更好的迴應孩子,家長就請做好閱讀前的準備吧。

  • 3 # 自由人yy

    給孩子讀繪本要不要提問,首先不能看每一頁都問問題。打斷孩子自己的思維。4歲以上孩子會複述,讀完可以問孩子一些開放性問題或者家長想重點讓孩子知道的某點內容,沒什麼標準答案,重拓寬孩子思維和表達能力。即便家長覺得不對也不要說你回答的不會對,繪本閱讀應該是愉悅地輕鬆地親子時光。2歲左右的寶貝表達能力弱一些可以不提問,但也要看孩子自身語言水平,問一些簡單問題或不提問。只是純粹讀繪本也很棒。我帶孩子讀書問的很少,孩子讀的繪本多了,大腦會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現在我家6歲針對繪本里內容會提問題,有些天馬行空問題,我會和他一起探討,有時他的答案讓你很意外

    劃重點!!!繪本閱讀重在享受當下美好的親子時光,純粹閱讀的樂趣。

  • 4 # 谷谷修

    經常提問的小孩主動性強,也更願意思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提問都是好行為。這裡需要將問題進行分解:

    1.孩子不論場合的經常提問。

    2.孩子在聽繪本時提問。

    首先,如果孩子經常不論場合的提問,則是不恰當的行為,我們可以將其歸類為問題行為。

    出現問題行為可能的原因有:

    1.孩子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一般情況下,孩子問問題,家長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孩子身上,所以孩子會通過這種方式讓家長注意到自己。

    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考慮,是否要改變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模式,或者給孩子找到其他的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讓孩子感受到開心舒適。

    2.孩子想要逃避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是轉移話題的一種方式,通常孩子對當下的事情不感興趣,或者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將目前的談話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幫助孩子解決困擾。

    3.孩子無意識的刻板行為或自言自語,孩子認知能力不足,詞彙量少,除了常用的疑問句式,其他的句式並不熟悉和掌握,所以想要與人交流,但又不會別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日常中增加孩子的認知理解能力的訓練,除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更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和互動。

    孩子恰當的提問,能夠適應情景的問問題,說明孩子善於思考,好奇心強。讀繪本是增加孩子認知的一個過程,而如果孩子能夠帶著問題來聽內容,這個是一個特別好的過程。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問題,帶孩子做知識拓展,讓孩子感受到讀繪本可以學習到這麼多意想不到的知識,讓孩子對於知識更加感興趣。

    孩子不恰當的提問,經常打斷家長講繪本,說明孩子有其他方面的需求,同上邊的前兩項分析。

    一方面,家長要考慮孩子對於這個繪本故事是否真的感興趣,是否想要繼續完整的聽故事。

    另一方面,孩子經常打算別人的講話,也需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懂得耐心聆聽,這不僅表現自己的禮貌,更體驗自己對他人的尊重。

  • 5 # 視線線上

    先不說是不是讀繪本,就是在做其它事情的時候,很多孩子也會有很多問題的吧。

    孩子小,好奇心強,愛問問題,這是一種非常自然、正常的事情,所以,不要有任何的擔心。

    其實,很多時候,作為家長,很多情況下,會碰到孩子問一些比較奇怪或者家長難以啟齒、難以回答的問題比較多。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朋友應對適當的話,可能會打擊孩子閱讀或者提問的積極性,所以一定要注意。

    那麼,面對孩子的提問,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首先,從維護孩子的成長上來說,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提問,我們應該以積極、鼓勵的態度,及時回答孩子的問題。

    開篇我已經說過,小孩子,面對我們這個嶄新的世界,會感到新奇,會有很強的好奇心。這也就從根本上,刺激他們不由自主會像家長或者大人,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孩子自出生之後,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無論這個孩子是否愛提問,他們都具備了這種能力。而這也是孩子們得以成長的一種手段、途徑。畢竟往大了,就是以後的求知慾。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孩子以後的人生充滿求知的慾望,作為家長來說,要多多鼓勵和積極的回答孩子的問題。

    即使就像開頭提到的,如果碰到一些家長朋友們羞於啟齒的或者無法回答的問題時,也儘量不要呵斥孩子,說一些大家孩子積極性的話語。可以採取委婉的方式,告訴孩子,通過讀書去獲取答案。即為自己解了圍,也同時刺激了孩子繼續讀書獲取答案的積極性。

    其次,從孩子好的讀書習慣養成的角度來說,對於孩子隨時提出的問題,家長可以暫時性選擇不回答,鼓勵孩子先通過讀書自己尋找答案,如果找不到,也要等讀完之後再來提問。

    很多注重孩子閱讀的家長肯定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孩子在讀一本繪本,或者一本漫畫,或者一本故事書的時候,剛剛讀了一點,就遇到了問題,就會提問。家長解答了之後,又讀了一點,又提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問一句,家長就答一句的話,孩子既無法完整讀完一本書,家長也會不厭其煩,就會導致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形成一種不良的讀書習慣,也可能讓孩子的讀書積極性大大下降,不利於孩子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先整篇讀完之後,在整理好自己的問題,然後在一起向家長提問。

    總之,孩子小的時候,養成一個好的讀書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這將可能影響到孩子接下來的成長。

  • 6 # 深藍色老爸—山楓心理

    題主:你的問題將在今天晚上的直播間進行回答。還有很多內容可能也是你關心的問題,讓我們一起學習和進步吧。

    2020年6月8日晚上9點,直播(逗 yin 號 d y u z s l q o 2 8 s a)中解答問題如下(用家庭教育解析圖解答問題,讓你對問題理解的更加透徹,方法更加簡便):

    1.給孩子讀繪本時孩子經常提問這樣好嗎?

    2.幼兒數學啟蒙有哪些方面?

    3.孩子的教育就交給老師嗎?

    4.四歲孩子說謊是正常的嗎?

    5.什麼樣的父母容易讓孩子抑鬱?

    6.為什麼孩子問題總拿原生家庭說事?

    7.媽媽少說話,真的可以培養出自律,主動的孩子嗎?

    8.寶寶今年九月份該上幼兒園,還不習慣蹲廁所小便,能上幼兒園嗎?

    9.孩子膽小怎麼辦?(孩子男孩,17個月了,不敢玩扭扭車,不敢坐溜娃車,去遊樂場抱著他玩木馬都害怕!該怎麼辦呢?)

    10.二寶出生後,大寶變得逆反愛哭撒嬌愛發脾氣,怎平衡對倆寶的愛?

    11.四歲的小孩每天看多長時間電視合適?

  • 7 # 香蕉育兒經

    你好,針對你的提問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然後,我們再回到你的問題中來,孩子會提問題說明孩子本身對繪本是感興趣的,他有在認真聽你講,而且在聽你講的過程中他自己也在思考,這樣才會有疑問才會向你提問題,孩子的自身表現也是非常棒的,值得褒獎。

    不過呢,孩子提問題的這個行為也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比如說,你在講的過程中他突然就打斷了,其實這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行為,如果不加以引導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不良的習慣,以後在他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是不顧及他人直接打斷對方而去提問題,這是非常不禮貌的。

    所以,當在讀繪本的時候,孩子提問題的時候作為家長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動機,先表揚他一下“寶貝,你真棒!你有問題的提出說明你有在認真聽,還學會了自己思考。”然後家長就要去引導孩子,有疑問了如何提問題,給孩子建立起一些規則感,像孩子上小學了,在課堂中遇到不懂得地方,都是需要先舉手獲得老師同意後才能提問題。如果孩子沒有這種規則意識,在課堂上想說啥就說啥,那就會影響課堂紀律,影響其他同學上課,也會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 8 # 淅爸育兒記

    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引導不好,就變成了壞事。

    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的時候,他們的提問會不斷打斷講繪本的進度,通常會讓家長挺心煩的,我們家兩個孩子就是這樣子。

    而好處在於,這顯像了他們在認真聽,並且是伴隨著思考的聽,也就是說,他們在嘗試理解一些繪本相關的知識。

    而不好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思維可能會很發散,問一些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長而久之,他們就會把節奏帶偏,也容易形成分神、分心的狀態。

    以我的兩個孩子為例,一次我給他們講《西遊記》的繪本,剛講到孫猴子是從石頭爆出來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提問:

    瞧,他們總是在聯想,用自己的認知去感受繪本里、故事裡的荒誕,而解釋清楚故事和現實顯得非常重要;

    所以,在給孩子講繪本的時候,我們要主動帶節奏,對於他們的提問,與繪本相關的儘量給他們解釋,這樣他們能得到來自知識的滿足;而與繪本不相關的,簡單回答之餘,我們要把他們的思緒帶回繪本里面來。

  • 9 # 梧悅桐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當孩子讀繪本時經常提問,這是孩子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是好事情。每個孩子幾乎都是十萬個為什麼,有可能是他們對書中的情節不太清楚,希望從家長這裡得到答案;有可能是他自己知道答案,但是他想要得到父母的讚許。

    不管哪種情況,我們家長不僅不要打斷孩子,還要認真地傾聽孩子心理的想法,這樣給孩子傳遞出來的資訊就是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是有價值的,受到重視的,這樣的重視會極大地滿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他們也從父母的回答中感受到了關愛和尊重,這比你說多少次:“我愛你”還頂用。

    如果家長在孩子提問的過程中不斷地糾正孩子,打斷他們的思維,這樣他們會有強烈的挫敗感,覺得自己不行,這樣他們以後就是有什麼想法也不敢說出來,因為他們怕遭到質疑或是批評。長此以往,有可能孩子會變得不自信,少言寡語,親子關係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所以,當孩子在提問時,我們耐心一點,聽孩子說完,不僅豐富了孩子的思維,而且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何樂而不為呢?這樣認真傾聽的美德、仔細思考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好處。

  • 10 # 牛爸的育兒堂

    這個是每個家長求之不得的情況,因為每個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就是好奇心好好的,這樣有助孩子的大腦發育。有的孩子可能是成長環境不一樣,都不喜歡問問題,我們都要做一些引導。這樣孩子的成長過程才是健康快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遊跟團好還是自己去旅遊好,各有什麼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