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吟風社

    像過家家的戰爭不少,本文就舉一個近代的典型例子,即段祺瑞和張勳的北京之戰。

    1917年6月1日,黎元洪召張勳入京。張勳進京後,解散國會,重新擁立遜帝溥儀復辟。7月2日,段祺瑞在天津組織討逆軍,進京討伐張勳,一場奇特的戰爭拉開帷幕。

    這場戰爭呈現“一邊倒”態勢。討逆軍總兵力達到六萬五千人,從天津馬廠出發,很快包圍北京。張勳的辮子軍僅四千三百人。段祺瑞原以為張勳會識時務,沒想到張勳以死忠著稱,拒不讓步。這場城市保衛戰就這樣尷尬地開始了。於是乎,雙方交了手。

    一開打,“辮子軍”就上演了搞笑內容。很多士兵戰前就買好草帽,為啥?——方便遮擋頭上的大辮子。有的提前將子彈收入倉庫——沒有子彈,無法抵抗,當然只好投降。更有甚者,早早開始售賣軍糧充當逃跑軍費。別人來買軍糧,又敲詐勒索。

    整場戰爭最激烈的戰鬥只有兩處。一處為天安門,此處為清廷禁軍守衛,均系旗人,支援復辟。雙方架起大炮互相轟擊,“發炮雖多,當無甚損害”。倒是把幾個看熱鬧的百姓給轟死了。

    另一處為前門箭樓。由原奉系將領湯玉麟、馮德麟率領四五十人,架起機關槍,居高臨下掃射。討逆軍避開正面火力,包圍箭樓,使其無發施展火力,直到停戰。

    都說巷戰傷亡率大,但是這場戰爭卻重新整理了記錄。京城內,辮子軍與討逆軍運用野炮、機關槍、來複槍大打出手,萬槍齊發。沒多久,辮子軍退入皇宮,與討逆軍繼續戰鬥。段祺瑞還出動空軍,將炸彈扔到了皇宮。辮子軍力量弱,受到全面打擊,潰不成軍。有的丟棄槍械逃跑,有的向警察廳繳械,到12日最終投降。

    我從前住過的房子附近,戰火最為熾熱。那天沒有一隻飛鳥能夠安全越過北京上空。所有的槍幾乎都是朝天發射的。攻擊的目標是張勳的公館,位於皇城內運河的旁邊,同我的舊居恰好在一條火線上。射擊約自清晨五時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午,然後逐漸減弱,斷斷續續鬧到下午三時。我的房子後面那條衚衕裡,大隊士兵層層排列,用機關槍向張勳公館方面發射成百萬發子彈。兩地距離約一百五十碼,可是中間隔著一道高三十英尺、厚六英尺的皇宮城牆。一發子彈也沒有打著城牆。受害者只是兩英里以外無辜的過路人。

    最後,這位顧問刻毒地向中國政府建議,同意一個美國作家的看法,建議中國軍隊恢復使用弓箭,這樣可以少浪費不少錢,而且還能對叛亂者造成真正的威脅。

  • 2 # 以史為鏡的婧子

    歷史中從不缺乏戰爭,而且戰爭向來都是慘酷的。但能把戰爭玩的跟“過家家”似的,我覺得還真有,印象最深的就是北宋的“澶淵之戰”。

    北宋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一直夢想收回燕雲十六洲,這也成了北宋的一個夢魘。趙匡胤還沒來得及收統一全國就崩逝了,而宋太宗趙光義曾三次御駕親征收復燕雲十六州,都失敗了,尤其是雍熙北伐更是慘敗。以後宋朝對遼就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遼對宋卻是步步緊逼併不斷向南入侵宋朝。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寇準不同意,說這是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機會,但真宗只想早點結束戰爭。

    既然雙方都有心和解,剩下的事情也就好辦了,無非就是討價還價上的問題了。趙恆貪圖苟安,財大氣粗,也不在乎錢,起先契丹派人說要宋朝歸還被周世宗奪走的瓦橋關南之地,趙恆生怕失去合議機會,也怕割地求和,會遭後人唾罵,於是立即派曹利用去議和,並對他說:“只要不割地,能講和,契丹就是索取百萬錢財,也可以答應。”曹利用就問底線到底是多少呢?趙恆不假思索地道:“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寇準聽到之後,又暗中把曹利用叫了過去,說道:“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曹利用領命去了遼營談判,最終達成協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不過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 3 # 歷史吐槽機

    1991年的時候蘇聯不是原地自爆了嘛,瞬間就炸成一堆亂七八糟的國家,比較知名的像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什麼的,當然還有一些存在感不強的小國,比如今天故事的主角——摩爾多瓦。

    摩爾多瓦的悲催往事

    說來摩爾多瓦算是一個很悲劇的國家,從中世紀立國以來就被周圍的鄰居各種欺負,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收拾成附庸,19世紀大片領土被沙俄侵佔,好容易熬到20世紀更悲催,兩次世界大戰把他們切得七零八落,最後併入了蘇聯。

    到了1991年他們獨立之後,一個極其無語的問題擺在了面前,以後到底跟誰混?按道理說東邊的俄羅斯瞅著沒啥前途,跟西方混更符合國家利益。奈何摩爾多瓦的工業區德涅斯特河沿岸還在俄羅斯手裡,那裡是這小破國價值最高的地方。

    當時蘇聯(俄羅斯)一直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有駐軍,不是隨便就能打發的,況且整個摩爾多瓦就那邊還有點錢,當地人也實在不想跟著玩農業的大哥們混,準備獨立發展。兩邊越來越談不攏,最後當然選擇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開片。

    把戰爭打成過家家

    開片這種事情在其他地方很簡單,但是在摩爾多瓦卻非常複雜。之前也說了這國家小得出奇,總面積才3.38萬平方公里,還沒有遼寧省大,總人口不到300萬,還沒有瀋陽市人多。摩爾多瓦和德涅斯特又都不富裕,打仗連個重武器都不多。

    戰爭初期摩爾多瓦的火箭筒都是主要火力輸出,打得德涅斯特人抬不起頭,然而這樣的優勢也沒持續幾天,很快被一群德涅斯特大媽給破解了。那群大媽用身體做路障圍困了一票俄國裝甲部隊,然後精銳俄軍因無法抵擋大媽們的視覺衝擊,放棄了10輛坦克和若干裝甲車

    看到俄軍放水到這種地步,連德涅斯特人都覺得不好意思,所以他們第二次用這招的時候只弄了3輛坦克。無論如何德涅斯特的軍事實力迎來巔峰,在裝備上完全不落下風,那萬把人的部隊愣是打出一點鋼鐵洪流的意思。

    可惜即使如此德涅斯特人也沒佔多少上風,倒不是俄羅斯的坦克不給力,主要是這幫傢伙對那邊敵意不強。前邊也說這是個地少人稀的國家,大夥都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即使想法不同,也不太好意思下死手。

    偏偏摩爾多瓦還有5千年的釀酒歷史,培養了一大批酒鬼,交戰雙方白天戰場上拼的你死我活,晚上卻不約而同的衝進酒館,繼續在酒桌上拼的你死我活。等第二天來臨,他們再出去上戰場打卡上班,這樣的仗能打出結果才怪。

    一群酒蒙子掄圓架勢互毆了快半年,在坦克和火箭筒的對射中攏共死掉1000來人,勝負沒決出來,酒館生意倒是越來越好。折騰到最後連俄羅斯都受不了這對逗逼,直接派駐軍干預,總算結束了這場丟人的戰爭。

    對這場形同兒戲卻理念難融的戰爭吐槽機也很無語,都熟成這個德行了還打個毛線仗啊?酒桌定勝負也不是不能商量吧?只是轉念一想,如果這世間的戰爭都能如此和諧,對人類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兒,扯淡完畢。

  • 4 # 水晶球精靈

    戰爭作為軍事行動的表現方式,是取決於政治需求的。政治上需要談判,那肯定就是談談打打,打打談談。打是為了談。談是為了不打就能獲得利益。

    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談談打打,過家家一樣,三方利益混雜的典型就是清廷鎮壓武昌起義。

    對於手握兵權的袁世凱來說,打就是 他要藉助革命軍向朝廷施壓,迫使小皇帝退位,自己取而代之。然後要藉助清廷鎮壓叛亂的名義,不能讓革命軍繼續北上。談就是 讓革命軍產生錯覺,以為可以通過談判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任務。

    對於革命軍來說,全國光復形勢一片大好,武昌起義軍是清廷鎮壓重點,武昌起義軍承受著巨大壓力,如果袁世凱新軍重兵壓上,全國革命形勢可能會被逆轉,鬥爭更加艱苦,打和談相權衡,只要清廷下臺,談判也能接受。畢竟第一階段任務完成了,很多人對袁世凱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

    對於清廷,眼看大勢已去,現在如果能夠保證皇族優待,不要追殺皇室,繼續能在紫禁城過小日子,也只能這樣接受了。

    最終結果,竊國大盜袁世凱取得了政權。所以,回望歷史,資產階級革命的軟弱性導致了革命半途而廢。

  • 5 # 浩宇話青史

    中外歷史上,有哪些戰爭像過家家?

    還別說這個還真有

    二戰中期,英國等同盟國聯軍進入守衛階段,而德國已經把重心轉向東方蘇聯。德軍開始派潛艇封鎖英國海岸線,以切段美國對盟軍的物質援救。所以德國海軍就每週1、3、5去佈雷,而英國海軍呢,就隔一天,也就是每2、4、6去排雷。

    英德雙方的士兵就很有默契的這樣維持了下去。

    直到有一天,德國士兵繼續按照慣例去佈雷,可是剛開始沒多久,就觸發了前天佈置的水雷,船隻被炸沉。原來是英國士兵昨天偷懶,並沒有去排雷。

    更加有趣的是,英國士兵繼續發揚他們的紳士風度,不僅對德軍佈雷的失敗道歉,還給了他很好的戰俘待遇。

    直到二戰結束以後,把他交給盟軍法庭,讓軍事法庭給他應有的判決。

  • 6 # 陌生的那面

    提起戰爭,人們一般會想到刀光劍影,硝煙瀰漫。但中外歷史上,還真有些戰爭給人一種“過家家”的感覺。

    比如,春秋時期,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便去攻擊宋國國都。在楚軍渡泓水期間和渡河後排兵佈陣時,都沒有發動攻擊。而是等楚軍布好陣勢,楚兵一衝而上時,宋襄公才動手,但為時已晚,宋軍自然大敗。

    還有臨時“友情贊助”的。晉楚兩國在邲地開戰,晉軍被楚軍打敗,逃跑時戰車深陷泥中,動撣不得。追擊的楚軍便趕緊給晉軍支招。晉軍照做,終於順利逃脫!

    外國也有給弱者以幫助的。英國國王亨利一世去世後,外甥斯蒂芬搶先登基;外孫亨利二世就組織僱傭軍攻打斯蒂芬。亨利二世由於經驗不足,剛開始就囊中羞澀,軍需匱乏。但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給斯蒂芬寫求救信。斯蒂芬及時地伸出援助之手。

  • 7 # 杉木說娛樂

    春秋時期,一場戰爭通常是怎麼打的呢?

    首先,打仗得有理由!什麼“攻其不備”之類的,不存在的!要打仗那得“師出有名”,得先祭祖,祭祖過程中,把打仗理由一一跟祖宗彙報,以取得神靈和祖先對於軍事行動的認可。“無名之師”不但會被人不齒,而且被認為不吉利,會吃敗仗的。

    那有了足夠理由之後是不是就能出兵了?當然不行!跟現在咱們約人一樣,先提前跟對方約時間和地點,也就是下戰書。類似於什麼“某某某,放學後西邊小樹林見兒”這種約架。但是——下戰書的用詞兒得恭敬,圖個嘴皮子痛快那是不合規矩的!而且如果這時敵國正在鬧瘟疫、災荒,或國君駕崩等,時間就得避開,等人家“有空”的時候。

    另外,打仗地點也不能隨便找,必須是兩國交界的野外;雙方人數也得一樣;打仗時間也不能超過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時在各銀行視窗取出錢後,有必要再過手清點一遍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