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誰都可以說沒賺,唯獨不能說阿里沒賺,阿里是這場狂歡的絕對受益者。
1、消費者沒賺是挺正常,因為沒拿到多少實惠,有些商家的東西價格和平常其實並沒多少區別,部分甚至更貴,此外那些購買力爆表的城市這2天快遞肯定有爆倉,導致物流緩慢,享受到的購物體驗糟糕。
2、商家沒賺我也能理解,因為要優惠券、津貼都是商家自己出的,賣的火的商家短期內要應對大量的訂單,需要臨時加人手來處理,這些都會增加成本。賣的不火的嘛雖然不需要加人手,但可能賺不了太多。
3、題主沒提快遞,這裡快遞賺沒賺我不知道,但是每家快遞公司為了應對這短期暴增的量,人手肯定是不夠的,絕對需要臨時工來處理,成本一定是增加的了。至於媒體中說的,有些快遞公司有了智慧機器人來處理,效率大幅度的提升,這我相信,一定是有快遞公司使用的。但是,各快遞公司的網點是不會有這玩意的,依舊是人肉在處理,包括最終送件員,只能加班加點來處理。雙11也可以說壓榨了快遞員的勞動力。
4、說阿里沒賺的,如果是真不懂也就算了,否則套用俗語不是蠢就是壞。阿里對所有入駐的天貓店都是收服務費的,每單5%,所以雙十一一天的2000億成交額,阿里就可以收取100億的服務費,雖然這是營收,不是直接利潤,但是你不覺很賺錢嗎?一天營收100億!要知道整個淘寶+天貓無數的商家為了獲取流量,還得燒錢買鑽展,直通車,這些都是按點選收費。此外,還有眾多的軟體服務商開發基於淘寶的應用服務,這些只要入駐了淘寶,一旦有賣家買了服務,服務商就得給淘寶上繳佣金。至於其他的賺錢我就不說了,對阿里來說這些最大的營收來源。整個電商業務佔據了阿里50%左右的收入來源。
所以,誰都可以說沒賺錢,唯獨阿里不行,他是賺的最多的,每年交易額創一次新高,這雙11當天的營收也是創新高。
說實在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雙11的,這種人為造成的短期突擊購物,提高了整個物流體系的運營成本和壓力,也降低了使用者的購物體驗,對商家來說也不是非常友好,對多數商家來說,雙十一影響了整個10月和11月的銷售,等於是這前後這段時間的購物都在一天集中釋放了。
這裡誰都可以說沒賺,唯獨不能說阿里沒賺,阿里是這場狂歡的絕對受益者。
1、消費者沒賺是挺正常,因為沒拿到多少實惠,有些商家的東西價格和平常其實並沒多少區別,部分甚至更貴,此外那些購買力爆表的城市這2天快遞肯定有爆倉,導致物流緩慢,享受到的購物體驗糟糕。
2、商家沒賺我也能理解,因為要優惠券、津貼都是商家自己出的,賣的火的商家短期內要應對大量的訂單,需要臨時加人手來處理,這些都會增加成本。賣的不火的嘛雖然不需要加人手,但可能賺不了太多。
3、題主沒提快遞,這裡快遞賺沒賺我不知道,但是每家快遞公司為了應對這短期暴增的量,人手肯定是不夠的,絕對需要臨時工來處理,成本一定是增加的了。至於媒體中說的,有些快遞公司有了智慧機器人來處理,效率大幅度的提升,這我相信,一定是有快遞公司使用的。但是,各快遞公司的網點是不會有這玩意的,依舊是人肉在處理,包括最終送件員,只能加班加點來處理。雙11也可以說壓榨了快遞員的勞動力。
4、說阿里沒賺的,如果是真不懂也就算了,否則套用俗語不是蠢就是壞。阿里對所有入駐的天貓店都是收服務費的,每單5%,所以雙十一一天的2000億成交額,阿里就可以收取100億的服務費,雖然這是營收,不是直接利潤,但是你不覺很賺錢嗎?一天營收100億!要知道整個淘寶+天貓無數的商家為了獲取流量,還得燒錢買鑽展,直通車,這些都是按點選收費。此外,還有眾多的軟體服務商開發基於淘寶的應用服務,這些只要入駐了淘寶,一旦有賣家買了服務,服務商就得給淘寶上繳佣金。至於其他的賺錢我就不說了,對阿里來說這些最大的營收來源。整個電商業務佔據了阿里50%左右的收入來源。
所以,誰都可以說沒賺錢,唯獨阿里不行,他是賺的最多的,每年交易額創一次新高,這雙11當天的營收也是創新高。
說實在我個人是非常不喜歡雙11的,這種人為造成的短期突擊購物,提高了整個物流體系的運營成本和壓力,也降低了使用者的購物體驗,對商家來說也不是非常友好,對多數商家來說,雙十一影響了整個10月和11月的銷售,等於是這前後這段時間的購物都在一天集中釋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