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財偉掠
-
2 # 棍哥觀史
劉禪十七歲繼位,在位四十一年,敗掉蜀國時為五十九歲,所以應該是來看一看劉禪是怎樣度過晚年的。
鄧艾破蜀之後,除了北地王劉湛殺妻兒後自殺殉國以外,劉禪舉家東遷至洛陽,劉禪本人被冊封為“安了縣公”。在冊封令裡,劉禪得到了“褒獎”,大意為劉禪順應天意,為保蜀中生靈,開城投降,實為愛民之體現。賜劉禪“食邑萬戶,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公泰始七年甍於洛陽。”時年六十四歲。
在《漢晉春秋》中記載了一段,司馬昭與劉禪一起吃飯,司馬昭請了一些蜀中的舞女表演助興,本想著羞辱劉禪,“旁人皆為之感惝,而禪嬉笑自若。王謂賈充日‘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此呼!隨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可見劉禪真的是沒心沒肺的一個人。
而“他日,王問禪日:‘頗思蜀否?’禪日:‘此間樂,不思蜀。’”這也就成了後人流傳的一代庸主劉禪的樂不思蜀了。可以說劉禪在破屬以後得日子裡過的是相當快活了。沒有一點思念故土之心,更沒有一點復國之志。不僅丟了劉備幸苦一生的基業,還丟了劉備一世的英明,想比孫權和曹丕,可謂是天壤之別。
-
3 # 一培淨土
不能說是劉禪把他老子劉備建立的江山毀了,以當時一州之地對抗整個中原,滅亡是必然的,因此在當時,同為蜀漢朝臣,有的人提出反對諸葛亮的北伐,認為是這樣做是窮兵黷武,不僅勝算渺小,還巨大的耗費了蜀漢的民力、財力。其實這個道理不僅他們懂,諸葛亮更懂,只是彼此選擇求存的做法不同而已。舉個例子(蜀漢滅亡時民戶人口94萬。東吳230萬至270萬。而西晉初年的全華人口1000多萬)。蜀漢人口資源比起吳、魏兩國是最少的。(冷兵器時代人口很重要,兵源需要,國家賦稅也需要)。然而偏安一隅如不奮起終會被滅,但奮起也要看行勢,類似〈隆中對〉寫的待天下有變等等。另外以當時的蜀漢來講,①朝廷當時最缺乏一流人才。且不說劉禪執政能力如何,文武大臣大多是庸碌之輩,與諸葛亮時代不可同日而語,甚至蜀漢後期還出現宦官把持朝政,政治也是日益腐敗。②(姜維)是繼承諸葛亮事業的軍事家。屬(鷹派)在蜀漢後期,力主北伐,在執政期間竟然九伐曹魏,使得國家更貧窮。
劉禪投降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生活上予以特殊照顧,劉禪的子孫及蜀臣有五十多人被封侯。公元271年去世,活了六十五歲。
關於劉禪本人,史上都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流傳甚廣的(樂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這類人認為他是一個平庸昏饋之君,只要衣食無憂,什麼都可以拋棄,沒有感情,沒有志氣,比同樣是亡國之君的李煜差遠了。另一種看法與此相反,認為他不像民間流傳的那麼弱智、昏庸,他其實有一定的才華,只是成了亡國之君,說了哪句‘傻話’才成了現在的形象。
我個人認為畢竟作過皇帝能說出:“此間樂,不思蜀”是有原因的,當時劉禪作為階下囚,司馬昭想殺他易如反掌,要想保全自已性命,就必須表露出自己懦弱無能,不足為慮...在當時的環境這樣做是明智的選擇,堪稱之策。
總之,劉禪憑自己的機智,聰明維持了四十一年的蜀漢政權,並得以善終。
回覆列表
如果按照題目的設定以及對劉禪的一般認知,那將是劉禪在樂不思蜀的輕鬆生活中度過了殘半生!
蜀漢雖然是在劉禪手中滅亡的,但是蜀漢政權在父輩強人隕去後依然頑強的撐了幾十年,難道歷史上的劉禪真是小說中記錄的那樣是扶不起的阿斗嗎?顯然不是呀!甚至劉禪的治國馭人之術比我們大家的預想都要強大!!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萬物的平衡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打破的,此消彼長的國勢勢必終結其父輩奠定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劉禪決定不了統一的大趨勢,無非是主動統一別人和被別人統一兩種結果!三國中蜀漢的軍事實力最弱,主動統一別人顯然不符合客觀規律,即使諸葛孔明的六出祁山也扭轉不了政權的頹勢!所以留給蜀漢的只能是第二種結果-別人統一!
後人總是將一個王朝的覆滅推給某個個體,這是極端不科學的!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最後迴歸主題,劉禪的樂不思蜀多為後人嘲笑劉禪懦弱愚蠢的笑話!可是這背後又有多少的無奈呢?一個亡國之君要苟活性命,也只能屈辱的在他人的胯下過著裝瘋賣傻的日子!這種日子應該是相當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