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寬和教養
-
2 # 莫言言
很多人錯誤的認為:打擊孩子是一種挫折教育!孩子真得會越挫越勇嗎?!
一個成人要面對困難,挫折,打壓都需要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緒控管能力,同時還需要客觀地看清事情的本質,看清自己的能力,冷靜地分析環境因素等等。試問,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能做到嗎?顯然是不能。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積極向上呢?
你需要做以下3個動作:
動作1:學會共情共情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和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面對困難,挫折。讓孩子學會面對這些不是簡單的說教,批評就可以達到的,而是應該先用共情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援。
動作2:樹立榜樣孩子不完全具備分析所有事物的能力,難免失敗!我們要引導孩子正確的面對失敗。父母對待錯誤、不足、困難、挫折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態度。你在孩子犯錯時是批評,斥責還是分析問題,找更好的解決方案?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模仿的教程。
動作3:不過分表揚過分的表揚會讓孩子太在意結果,如果他做的好,給孩子一個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擁抱都是可以的,鼓勵孩子做事情的過程,而不是讚揚孩子,比如他考試成績不錯,家長要說:你很認真,卷面沒有錯誤。而不要說:你好聰明,考了100分耶。有什麼區別呢?後者給孩子傳遞的資訊是:如果沒考100分,說明我笨,我不夠聰明!
引導孩子變的積極向上的總得原則是,要傳遞給孩子這樣的資訊:無論你是否做到,媽媽都愛你!我們制定目標,應該努力實現,你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告訴我,我會支援你!
很想反問題主,給你降薪,能鼓舞你的工作熱情嗎?
這個問題提的可以說相當反智了。
我很奇怪為什麼有些父母這麼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常識都沒有。成天把孩子當“異類”,好像覺得孩子的情感世界有著跟成年人類不同的配置一樣,相信孩子是越打罵越孝順,越虐待越出息,相信一切讓孩子不高興的行為都是“教育方法”,家長這種心理真的相當變態了。
這種行為方式,其實是家長在追求“降服”孩子的快感,可能作為其他社會角色,他們都比較失敗,唯有在孩子面前能成為“權威”,能打著“教育”的大旗,釋放自己內心的所有怨氣、所有負能量。說白了就是,自己活不痛快,也見不得孩子活痛快了。
建議這類家長去看心理醫生,如果承擔不起諮詢費用,也至少買點書讀讀,瞭解起碼的心理常識,多自我覺察和反省。這件事,如果家長不做,二十年後,被折磨的孩子也得做。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