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舒心心理
-
2 # 無鋒老劍
哪有什麼傻子,無非就是“遠利近弊”和“遠弊近利”的事。“精人”無非就是把眼睛盯在了現得利上。
既然“傻”,就一傻到底,別變成四不像。傻到極致就是精,老天爺會給你回報的
哪有什麼傻子,無非就是“遠利近弊”和“遠弊近利”的事。“精人”無非就是把眼睛盯在了現得利上。
既然“傻”,就一傻到底,別變成四不像。傻到極致就是精,老天爺會給你回報的
實在人通常比較憨厚老實,大都只會認真做事,用一種樸實的言行方式去操行,且不斷追求真誠的美好。他們缺少時世不同處境中的靈活變通性(即一件事的操作在不同處境中可以相對做些形式上靈活的改變)。所以在從小學習古靈精怪的個體心中,這些實在人就成了傻瓜,有人笑是真誠的讚美,有的是不屑的輕視……
舉些生活中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可能理解會多一點透徹:
比如:A從小習慣認真整理家事,悉心照料家人。他認為這是居家為人處事的一個優秀品質,並且堅持此心不改,他的潛意識是做人不能失去這種永遠閃光的道德品質。以至於後來他生病了還要堅持這樣的行為操守,被他長輩責罵了“你就不能休息休息啊?”,他都覺得自己做的挺好的,為什麼要數落啊?他自己也搞不清為什麼要被責備,依然要求自己堅守這種行事作風。
他認為的這一堅持整理家務,悉心照料家人的正念價值觀就是傻瓜的初心動機。他只知道人類美好的品質要持續堅持發揚,哪怕自己病了還要做。這種堅持為人做事的美德在自己健康與有病兩種需要區別對待的處境中,個體還是選擇從小根深蒂固的方式去付出行動,他壓根不會在自己身體不好的狀態下作出需要先休息,當精氣神積累到一定良好狀況下,穩定店再做事的與原來可以有所不同的靈活調節,這種執著於一種固定模式的,在佛教叫執念,在個體生病期間,叫傻瓜。在本土文化史冊模板中,那叫英雄,就是大都壽短,因為他們不懂心疼照顧自己,永遠只知道照顧別人。即使轉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照顧法,甚至不知道可不可以,眼睛還注視著外界的需要,就怕別人失去被照顧後心裡難受,擔心他們不適應。
個體C經常自我反省,也會堅持自己認可的並正向的觀念。在家他習慣了堅定處理父母家事糾紛問題,有時處理得比較好。他習慣了這種凡事堅持心中正念的價值觀,以至於在職場,與同事,領導之間一看到並不好的言行方式與觀念,他也會習慣性提出抗議,表達心中的正向意義。
類似C這種凡事堅持正念的人潛意識大都是憨實的,容不下違抗正念的言行,他們的傻就在於容易因堅持心中的正念與外界發生衝突,他們不能平靜一點去想到更周全的辦法,只知道永遠教育自己和他人:在某件事上,你應該這樣,他必須那樣才是對的,否則就錯了。做人要及時糾錯,不可氾濫。在這種鋼鐵般的動機意識指引中,他們經常會做傻瓜。因為他們不懂調節人際溝通中平和的狀態,只知道付出教化相關在他們眼中持續發光的做人根本底線。
……
生活經驗分享,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