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門話題評論員
-
2 # 換個視角看歷史
我看這個觀點未必如此,這二者之間並沒有那麼強的因果關係。說到農業發達,華人肯定是在古代世界裡首屈一指的,無論從技術還是工具上。而中國的商業發展,卻不是那麼順利。明清兩代的海禁政策對中國的商業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反觀歐洲,古希臘人很早就開始了海上貿易,但他們卻並不是因為農業強大,相反,他們以多山著稱,土地相對貧瘠,因此只能靠商業貿易發展國力。
-
3 # 三俠財經
瀉藥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問題簡化為,為什麼古代傾向於重農抑商
按照中國對產業的劃分,農業是第一產業,而商業屬於第三產業三大產業的關係(百度百科):第一產業為第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第二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對第一產業有帶動作用;第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步。
看明白了吧,農業是基礎,商業再好用也只是促進農業但不能替代,更何況古代社會相比現代更加封閉,商人靠著資訊不對等甚至可以左右老百姓生死,不重視農業這個基礎抑制商人怕不是哪天國家都掌控不住了換到現代。
而且限制商業是和重視農業捆綁的錢,重農抑商。還可以把人民禁錮在土地上。
四處經商的話人口流動大,不穩定因素太多了,意味著可能有人口出逃、間諜進國、人民之間交流國政等等等等,不利於愚民政策的實施,也不利於政權鞏固。
另一個方面,古代生產力落後,統治者當然希望以發展生產為主,都去經商了,誰來從事生產活動呢?
統治者的理想狀態就是“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人民不交流不溝通,就不會造反。
綜合樓主的問題,我做了以下幾點歸納。
1.交通問題制約性,古代的交通主要取決於馬船人的行走來解決。首先船運的制約性最大。只有沿江地區才能起到作用,還有就是朝廷對大船的管制。這樣船運的成本極其高昂。其次是用馬的運輸,朝廷的管制也特別大,馬屬於朝廷的戰略備用,甚至馬的生養都有專人給管理。一般的商隊想擁有馬?極其不可能。除非官運。最後就是步行,運輸量及其低微,時間更是漫長。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商業的基礎。首先,買賣需要一定的人口基礎。運輸的便利性。和商品的時效性。鑑於當時的交通問題。運輸的困難。商品的時效性難以達到。就剩下唯一的一個基礎了,人口聚集地。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溫飽是第一齣發點,解決了溫飽,才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國家也鼓勵農業為主。人們滿足了國家的稅收和溫飽問題後。才有簡單的小手工進行流通。商人才能簡單的維持生活,古時候商人是不被朝廷所重視的。只有一個城市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人口基數龐大的情況下,官宦氏族林立,交通慢慢產生雛形。商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所以說商業在古代來說屬於附屬品,也不足過。
而商人買賣的也往往是以農業產品為主。手工業只佔很少的一部分。多少還是圍繞著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