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相信很多人對於戰列艦有著十分執著的喜愛,畢竟“大炮鉅艦才是男人的浪漫”,當戰列艦的大口徑火炮開火的瞬間,那壯觀的景象非常震撼,但很少有人提到精準度。

48
回覆列表
  • 1 # 諸葛小村姑

    炮彈很貴,打一發就是一輛賓士車好吧,這位朋友,大口徑艦炮安裝在海上浮動平臺,談精準度是外行,它不是狙擊槍或者是要塞炮。

    戰列艦再大,於大海的萬頃波濤中,只是一片小樹葉,遇到狂濤、怒濤,如果航向調整不及時,直接就翻掉了,由此可見,戰列艦是一個隨時處於上下起伏中的平臺,主炮管徑龐大,炮身又長,自身重量決定了它不可能靈活調整姿態,很多時候,它要瞄準目標,依靠的是船體本身的轉動。炮塔的轉動角度有限,炮管的上下調整幅度也受到極大限制。

    海上作戰平臺十分巨大,結構複雜,戰列艦的巨炮,考慮到射程的原因,後坐力巨大,這樣的後坐力,要依靠艦身在海水中後移,利用水的強大阻力才能夠抵消,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戰列艦開炮的時候,艦炮都是朝著一側開火,並且是齊射,這種主炮,不可能一分鐘發射好幾波炮彈,而是幾分鐘發射一波,

    因此,戰列艦對轟,講究的是命中率,只要一枚炮彈擊中敵船的上層建築或者船體要害,就可以造成非常恐怖的損害。戰列艦對轟,雙方不可能靠近,基本上在數十海里就發現對方了(戰列艦周圍有驅逐艦、護衛艦、各類小艇等),然後就是雙方擺開陣勢,仔細靠近,開始轟擊,再這樣的距離上,就算是大和級戰列艦(263米長)也沒有什麼實際瞄準意義,加上海面波動,軍艦本身也要移動,更加難以瞄準了,彷彿我們坐在馬車上,載著馬克沁機槍,瞄準1000米外的一隻麻雀,這個時候,你跟我講精度?是不是開玩笑?

    在沒有雷達火控的情況下,大家都在比運氣,在艦上的最高處,有瞭望單位,他們負責用計算尺計算敵艦的距離、方位、速度,報告給艦長、炮手,有助於調整炮位,在一輪齊射之後,還要報告彈著點情況,因為擊中艦艇和落水爆炸,火光和水花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戰列艦要騎射的原因,距離太遠,打一隻麻雀,只能講求覆蓋面,保佑能有一發或者數發擊中敵人,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當然,對方也是這樣想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戰列艦,艦艏,艦艉都佈設了多聯裝的巨炮,有的前後加起來有十幾根炮管,根據觀察手的報告,每一門炮的射擊角度、射擊距離都有一定的差別,還要考慮到船舶自身的軸向顛簸,將預計的炮彈落點,形成一個面推出去,浪費幾發炮彈不要緊,只求命中概率,不求精確到幾環。往往雙方轟了幾十炮,可能只是擦破了皮。

    這種情況在導彈出現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炸彈有了眼睛,自己尋找目標,距離已經不是問題了,比如很多反艦導彈,射程可以控制在幾百到1000公里範圍內,可以變換角度,來個灌頂式攻擊。這才要講求精度。

    可憐的戰列艦,看起來威猛無比,實際上在二戰後,紛紛被淘汰掉,成了歷史遺蹟,美國的衣阿華艦,也只是保留了3艘,加大改裝,在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亮了一次相,發射了幾枚戰斧,象徵性地用主炮轟擊了一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橫行了數個世紀的大艦巨炮時代,就這樣落幕了。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實海軍戰列艦的艦炮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很多裝置和儀器的幫助下才能做到高精度射擊,在1901年,《布拉希海軍年鑑》曾報道英國皇家海軍曾做過遠端的炮擊實驗,根據記載巡洋艦發現在4.5公里的距離上艦炮的射擊精度為約為30%,但是距離超過.6.5公里後艦炮的射擊精度僅為5%。而此後海軍科技不斷髮展,各種輔助裝置不斷誕生,所以戰列艦遠端炮擊的距離很快就超越了15公里。

    在二戰結束之前,根據當時海軍艦炮遠距離炮擊的精度現實,日本海軍長門級戰列艦一直保持著海軍遠距離炮擊的最高命中紀錄,在19.5公里的距離上打靜止目標最高為7%,不過在實戰中是不可能給你打靜止目標的,二戰中戰列艦最遠的跨射紀錄是大和在32公里的距離上對美國白平原號航母的跨射,但沒有命中紀錄。而最遠的命中紀錄是美國馬薩儲塞對法國船塢內靜止的讓·巴爾號,射程約為28公里,戰列艦對射最遠命中距離是英國的厭戰號戰列艦擊中義大利的朱利奧·愷撒號戰列艦,距離為24.1公里,而動對動最遠命中紀錄是德國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對英國光榮號航母的射擊,距離為24.17公里。

    其實戰列艦遠端炮擊最直接的瞄準工具就是艦橋桅杆或者炮塔內的長基線光學測距儀,並搭配火控裝置和機械計算機進行測距,而船在海上受到波浪的影響會產生橫搖、縱搖、海水與舵面三個方向的力的影響,所以也需要陀螺儀和液壓穩定裝置對火炮進行穩定。所以戰列艦主要就是看測距以及穩定。

    戰列艦想要進行穩定射擊 ,就必須以固定的航向和航速進行勻速航向,這樣在進行測距時才會準確,一旦進行S型機動規避基本就相當於放棄了射擊,當然,這對於對方也是個麻煩,一旦對方進行機動規避,航向和航速就不能提前測算,因為在20公里的距離上炮彈的飛行時間需要半分鐘左右。

    最下面的箭頭處是光學測距儀,可直接用於目標測距,最上面的建築是觀測落到以及測算距離的地方,而測量距離的地方艦橋內也有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戰列艦主炮的精準度不錯,就是命中率不高。

    有朋友說,戰列艦主炮精準度不高,因為戰列艦擊中敵艦很靠“運氣”。其實,這是不對的,精準度高並不意味著命中率就一定高。

    這是因為,戰列艦在海上射擊,會受到海浪波動影響。同時,敵我艦艇也是在不斷移動的。就是最精準的狙擊槍,讓其在移動中射擊遠距離的移動目標,也是有很大概率失敗的。

    而且,戰列艦主炮射程太遠,最遠可達40多公里。一戰和二戰時,戰列艦大多是在20多公里開外互懟。這個距離,雙方都處於海平面了。再加上戰艦會S形走位避彈。戰列艦要想用炮擊中敵艦,確實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面。

    但是,戰列艦主炮射擊的精確度確實不錯。以大和號為例,主炮在20公里距離射擊的彈著點散佈,控制在200米左右。超過30公里的距離,也能控制在400米範圍內。這個精準度,相當可以了。對付那些上百米長、幾十米寬的大型軍艦,夠用了。

    也是因為主炮精準度不錯,威力又大,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戰列艦都屬於海戰的主角之一。戰列艦的主炮,一直到上個世紀末,依然發揮餘熱。美國在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使用戰列艦主炮轟擊敵軍陣地,取得不錯戰果。

    其中,“威斯康星號”用11發406毫米高爆彈摧毀伊軍一個炮兵陣地的戰績,最為突出。雖然沒有導彈準,但是,比導彈便宜十多倍。

  • 4 # 軍武資料庫

    這件事其實就得說到艦炮上的測距儀了。

    上面這張圖叫做合像式測距儀(coincidence rangefinder)發明的時間是1890年左右,不過對於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言,雖然合像式測距儀已經發明瞭20多年,但是依舊還是個稀罕玩意。並沒有在一戰的戰列艦上普遍裝備。

    一戰的戰列艦是怎麼開跑的呢?這就得說說距離鍾和方位標記了。

    炮位上的人要開炮前都會瞄一眼這個距離鍾,它表示了全艦要打擊目標的距離。然後在每座的炮塔上還繪製了方位標記

    操炮手在得知距離和方位資訊的後依照全艦的指示調整火炮炮塔引數開炮。所以呢大部分時間裡一戰的戰列艦開炮都是一個“大概其”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戰列艦要那麼多炮的原因了,99%的炮彈會打不準,只有不到1%的炮彈能“蒙”對目標。

    真正的改觀是在一戰結束後,各個國家開始大肆的建造新戰艦的時候。這時由於協約戰艦的要求就不得不榨乾戰艦的效能。於是稀罕的“合像式測距儀”就大量裝備到協約戰艦上了。不僅僅是在艦橋頂端的觀測位置安裝,而且更有甚則直接將合像式測距儀安裝在了每一座主炮的炮塔上。

    這樣當每座主炮都有能力測距的時候,打擊的精度就大為提高了。所以說二戰的戰列艦艦炮精度是大大的超過了一戰的。

    不過即便如此,由於當時的火炮技術的問題

    現在軍艦上則很少再用合像式測距儀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精準的無線電測量手段。也正因為如此,現代戰艦一門主炮也就夠用的了。

  • 5 # 都市南鄉子

    戰列艦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後,海戰核心指導思想“鉅艦大炮”主義的經典產物。而精準度是由軍艦觀瞄裝置的發展決定的。一戰與二戰區別很大。一戰時期,哪怕用上當時最先進的觀測儀器,精準度依然很差,距離越遠,炮彈散步點愈發分散。能否命中,基本靠平時刻苦訓練+運氣,靠投送率加速來彌補。二戰中,就不同了。隨著炮喵雷達的出現,鉅艦大炮的精準度,尤其是遠端射擊有了革命性顛覆性的進步!

  • 6 # 響寶寶改二甲

    看了某個高贊回答

    說真的,講了一堆廢話

    而且還很多是錯的,這個也就算了

    而火力一般來說是排在第一位的,火力則被多種因素影響。除了最簡單的“火炮口徑”這個問題以外,炮彈、火炮技術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火力。

    但精度,則直接關係到火力能不能有效發揮。

    我們直接拿最為出名的“大和級”來看看,大和級使用的是九四式艦炮,口徑達到了460MM是海軍史上口徑最大的艦炮,而威力方面有說法稱衣阿華的MK7因為使用了MK8型超重彈的緣故威力和九四式幾乎相同,這個就不做多考量。

    1944年大和號與武藏號曾進行火力測考

    面對35公里外的目標其彈著遠近散佈界約800-1000米

    另外,根據The Battleship Yamato中的描述,4-5門炮齊射時,最大射程時(42026米)的彈著散佈在500-600m以內,這是一個相當精準的資料

    但是,美國海軍為此裝備由福特儀器公司(Ford Instrument Company)製作的MK 8彈道計算機,這套類比計算機可以蒐集大氣環境與對方戰艦相對位置並修正誤差,這讓Mk.7艦炮的命中精度高於其它國家戰艦的主炮

    這就是所謂的火控優勢,由於日本方面並無將雷達或自動火控系統開發到可比的水平(儘管他們確實擁有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使用、但卻複雜的機械式彈道計算機),這給予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當中的主要優勢

    全新的計算機火控使得衣阿華級擁有了無可比擬的精度,不過在海灣戰爭之後,衣阿華級徹底退下歷史舞臺,現在大家也就可以去船上實地看看了(滑稽)

    而隔壁法中國人的測試資料則是這樣的

    黎塞留級使用的380MM四聯裝主炮在美國接受改裝期間也進行了測試,其中有兩個不同的資料,一個是使用了主炮組延遲開火技術的測試資料,一個是同時開火的資料。

    在完全裝藥,並且使用穿甲彈的情況下,沒有開火延遲的情況下,在26500米(29000碼)的距離下所測得的平均散佈為525米(575碼),而有0.060秒的開火延遲(不同炮管之間的開火間隔時間)的情況下,在同樣的距離下的平均散佈為300米(330碼)

    例如如果單說精度的話,大和級戰列艦和完工初期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的精度在當時都還算是頂尖,美中國人在火控系統上有著一定的優勢(不過好歹大和級也帶了雷達),但單從人的角度上來看日本人可能還要好一點。

    然而,在整個歷史上,大和級在數次戰役中僅有過一個“可能”的戰果,也就是在薩馬島海戰中被聯合艦隊擊沉的CVE-73甘比爾灣號護航航空母艦,這可能是大和的主炮的戰果,但實際上是存疑的,因為大和和金剛都聲稱炮擊命中了某艘航空母艦,但根據情況判斷的話大和造成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大和擁有更好的角度以及更近的距離。

    因此實際上,大和在萊特灣海戰中一共發射了104枚主炮炮彈,但僅有一到兩次命中,不過在32000米的遠距離齊射中第一次齊射就炮彈交叉命中目標,以至於美國方面都已“炮術軍官所期待的完美落點”作為評價,足以證明大和級主炮的良好精度以及不錯的炮術指揮。

    只是,護航航空母艦“加裡寧灣”號的評價卻為“射程距離正確,方位低劣”

    以上!~

  • 7 # 快樂擴散者YR

    歷史上戰列艦的火力、防禦力和速度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喬治五世級為14英寸(35.6釐米)外,其餘均達到15至16英寸(38至40.6釐米)以上,大和級戰列艦甚至裝備了18.1英寸(46釐米)主炮,同時聯裝炮技術也得到了發展,大部分戰列艦均採用三聯裝主炮,英國的喬治五世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還採用了四聯裝主炮(準確的說,喬治五世級是裝備了一座雙聯裝和兩座四聯裝);炮塔布置也有所調整,大部分戰列艦採用前二

    美國內華達級戰列艦後一的佈置方式,只有英國的納爾遜級和法國的黎塞留級採用了主炮前置設計,將前向正面火力發揮到了極致;這個時期主炮炮彈重量也有所提升,除喬治五世級外,一般主炮炮彈重量可達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戰列艦還裝備多門口徑在127-155mm的副炮作為補充。為了對付新興的航空兵器的威脅,新建造的戰列艦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裝備了多門7.6-12.7mm高射炮,同時還有大量的20-40毫米機關炮,並儘可能採用高平兩用炮。

    美軍巡洋艦發現日艦火力漸稀,當即主動抵近射擊。幾十門152毫米艦炮噴吐出的炮彈如同"機槍掃射",以至於指揮官不得不命令放慢射擊速度。此時,1艘名為"本尼昂"的美軍驅逐艦也冒險向日本戰列艦突進,還鼓動其他驅逐艦抵近發動魚雷攻擊。日軍"最上"號重型巡洋艦為了躲避魚雷,被迫大動作轉彎,無暇開火,被美艦趁機利用雷達鎖定射擊,大口徑炮彈連續擊中,上層建築嚴重損毀,高階軍官幾乎全部陣亡。"最上"號被迫掉頭逃命。

    只剩4門主炮能正常開火的"山城"號,一邊撲救艦上燃起的大火,一邊向美艦拼死射擊。不過,由於日艦的火控系統相對簡陋,取得的"戰果"微乎其微。最終,約4時12分,坐鎮"山城"號的西村中將發出最後命令:"向上級報告,我們現在突入萊特灣玉碎。"不久,"山城"號多次中雷,傾覆沉沒。可笑的是,在沉沒之前,西村中將還向殘存艦艇打燈語,命令各艦接受"扶桑"號指揮,卻不知"扶桑"號早已沉沒

    戰列艦是一種裝備有大口徑火炮和超厚防護裝甲的大型水面戰艦。早在17世紀中葉,海上就已出現了三桅風帆戰艦,它的船體為木質,排水量增加到4000噸一5000噸;火炮甲板最多有3層,能裝100多門火炮。這種戰艦在海戰中徹底改變了過去接舷戰鬥的戰術,主要採用多艘艦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由此而得名"戰列艦"。 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帶蒸汽動力的木殼戰列艦"光榮"號在法國下水。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的鐵殼戰列艦勇士號鐵甲艦加入英國皇家海軍現役。19世紀後半葉,戰列艦普遍採用鋼鐵裝甲,滿載排水量達1萬噸一1.2萬噸,航速16節一17節,主炮口徑由200毫米增至300毫米一350毫米,艦體防護裝甲厚度達230毫米一450毫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次海戰中,戰列艦充分顯示了大艦巨炮的優勢,因而成為各國海軍競相發展的重點。[3]

    20世紀30年代後期,戰列艦的發展達到頂峰。這個時期建造的戰列艦,如日本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排水量已達七萬餘噸,3座三聯裝主炮的口徑為460毫米,航速27節;裝甲厚度也大體與主炮口徑相同,並加強了水下防護,以抵禦魚雷的進攻,大艦巨炮的特點更加明顯。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甚至偷襲珍珠港前),戰列艦一直是各海上強國的艦隊主力艦和核心力量,佔據著海上霸主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歲,在國企工作,要不要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