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 分段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擺出批駁的靶子。 這篇雜文是一篇駁論文,作者首先擺出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著作者明確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 第二段,從“不求甚解”的出處入手,證明人們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第3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首先,要養成“好讀書”這個習慣。只有“好讀書”,才能,才能談到“求甚解”這個問題。其次,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而“會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淵明每有“會意”,就十分高興。第四段,說明因為“會意”不易,所以陶淵明只好說“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虛心,因為書不一定都能讀懂,就承認“不求甚解”。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固執一點,而是瞭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並以古人事例證明。 第5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以普列漢諾夫為例,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實際上做了許多曲解。今天我們讀經典著作,一定要虛心讀,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第6段,介紹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態度讀書的。舉了諸葛亮的例子。諸葛亮讀書是“觀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於精熟”高明,知識面更廣,瞭解問題更全面。 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指出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因某一區域性而放棄整體。 第7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從反面說,“不求甚解”不是馬馬虎虎,很不認真,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區域性而放棄了整體。第八段,緊接上一段的意思,說明陸象山的語錄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與“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第五部分(第9段):強調重要的書要反覆閱讀的正面主張。 因為書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結尾又提出“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的主張,給讀者以有益的建議。 作者簡介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又名鄧雲特,福建人,當代著名的思想理論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馬南邨”(cun1)等筆名,創作了一批引人入勝、啟人心智的雜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話》。“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於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話》中的一篇代表作,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第十五課《短文兩篇》)。同時此文還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課改的八年級第二學期上冊,為第十課。
作者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 分段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擺出批駁的靶子。 這篇雜文是一篇駁論文,作者首先擺出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著作者明確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沒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兩層含義。 第二段,從“不求甚解”的出處入手,證明人們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淵明的讀書態度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第3段,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首先,要養成“好讀書”這個習慣。只有“好讀書”,才能,才能談到“求甚解”這個問題。其次,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而“會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淵明每有“會意”,就十分高興。第四段,說明因為“會意”不易,所以陶淵明只好說“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虛心,因為書不一定都能讀懂,就承認“不求甚解”。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固執一點,而是瞭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並以古人事例證明。 第5段,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以普列漢諾夫為例,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實際上做了許多曲解。今天我們讀經典著作,一定要虛心讀,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第6段,介紹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態度讀書的。舉了諸葛亮的例子。諸葛亮讀書是“觀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於精熟”高明,知識面更廣,瞭解問題更全面。 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指出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因某一區域性而放棄整體。 第7段,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從反面說,“不求甚解”不是馬馬虎虎,很不認真,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區域性而放棄了整體。第八段,緊接上一段的意思,說明陸象山的語錄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與“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第五部分(第9段):強調重要的書要反覆閱讀的正面主張。 因為書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結尾又提出“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的主張,給讀者以有益的建議。 作者簡介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又名鄧雲特,福建人,當代著名的思想理論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馬南邨”(cun1)等筆名,創作了一批引人入勝、啟人心智的雜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話》。“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於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話》中的一篇代表作,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第十五課《短文兩篇》)。同時此文還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課改的八年級第二學期上冊,為第十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