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鏡觀梁平
-
2 # 生活的小樣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是古時送別之地。詩人由此地生感,以亭為題來抒寫人間的離別之苦。 詩的前二句極平常,只是扣住題目說到離別很苦。天下傷心處即人間傷心處。精彩的是後二句。離別在初春時候,這時柳樹還沒有拖青,按著古時折柳贈別的習俗,還無柳可折。但詩人怎麼想呢?“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好象春風瞭解離別的痛苦,不叫柳條拖青。實際上詩人把自己的戀戀不捨的心情移進春風和柳樹,用擬人的手法寫離別時的傷心。
李白設想春風因為不願見這場離別而不讓柳條青!
-
3 # 柳斯印象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仙李白的《勞勞亭》。全詩如下: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翻譯過來就是,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送別的勞勞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為古時送別之所)。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不催這柳條兒發青。
我想,題主一定是一個相當有中國文化底蘊和古詩詞修養的人。這首敘寫離別的五言絕句,構思精妙,聯想奇崛,感情真摯,託物言情,寄情於物,實屬離別詩之翹楚。
那麼,話歸正傳,要想拍出“春風知別苦,不譴柳條青”的意境,對我這樣一名修行不深的攝影人來說,顯然是一個大主題,一個沉重的主題,一個情真意切的主題。
因為,它的表象雖是春風和楊柳這些春日常見的景緻,其實要傳達的的卻是人間的離愁別緒、親人愛人間的別離之苦。
折柳相送,是古時人們離別之時的一種禮儀。由此可見,楊柳樹見證了古人無數次的離別場景。而在描述離別在古代詩歌中,從送別寫到折柳,在從折柳寫到春風的詩還有不少。楊巨源的《折楊柳》詩“水邊楊柳麴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寫得也具見巧思。
可以說,柳樹是是詩人感情的寄託和化身。
今年春天,我們迎來的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春天。早在嚴寒尚未消退之時,我們就在親友間相互禱告“沒有不可逾越的嚴冬,沒有不會到來的春天”。難道不是嗎?看今天,國內疫情已經基本阻斷,中華大地處處洋溢著復工後勃勃生機。這個春天,相信我們的生活,依然會像花兒一樣燦爛綻放,像柳絲一樣舒展輕盈,溫柔以待。
你看,你看,柳絲輕揚,柳絮飛舞,春風真的來了……
回覆列表
拍攝垂柳,要拍出飄蕩朦朧之美,具有詩意。選擇像瀑布一樣的柳條柳絲,作為攝影的前景,幾隻鳥兒穿梭其中,動感結合,會增加作品靈動性。攝影時,如果柳樹下有兒童在那裡玩耍,剛好又穿著不同色彩的服裝,與綠色的枝條融合在一起,又是一番美麗的景象。在用光佈局方面,要採取側光,或者側逆光來進行拍攝。這樣能拍出畫面的立體感和空間感,色彩也比較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