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
2 # 情感之beauty
小時候的夢想,長大以後就變了嗎?
我的回答是沒有。
小時候的我們兩小無猜,做事不瞻前顧後,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做,怎麼說,即使說的不全面,父母也會幫助你,給你糾正錯誤,使你往正確的路前行。
長大後的我們,夢想依舊還在,可為什麼不把夢想掛在嘴邊了呢,大家都各自忙著自己的工作,感覺就像,夢想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可有可無的,還可以這麼說,根本就沒有夢想的存在。
不是的,都理解錯了,夢想依舊在我們的心裡,為什麼不提呢,是生活所迫,假如你連生活條件都不能滿足,飯吃不飽,覺睡不好,你一天還會說那些不確定的事兒嗎?就相當於空談。
我知道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我們的夢想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完成自己夢想的,那我們就為那些正在為夢想而奮鬥的人加油。
先後有過兩個夢想,但都沒有實現。
家裡有幾個親戚從事教育工作,職位最高的是校長,小時候覺得她好牛,因為我年齡不夠,她幫我提前一年上學了。但我後來想當的不是權力在手的校長,而是兢兢業業、受人尊重的老師。
我5年級轉學到姨父當老師的中心學校,因此我經常當他的跟屁蟲。但就是那時我發現當一名好老師是多麼榮光:在鄉里大街、市場、店鋪姨父總能遇到認識他,熱情和他打招呼的鄉親,那架勢可不輸現在的明星、網紅。因為這些鄉親本人或者他們的孩子都曾是姨父的學生。那時起,長大要當一名像姨父那樣的老師就成了我的夢想。
高考我的志願填報的也只有師範院校。(當時還動過報考圖書管理專業的念頭,覺得守著巨量的書是個很美的差事。結果被政治老師一盆冷水澆下來:“去了你會發現自己不過是個圖書搬運工!”)
可是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我發現學校已不再是我心目中的一片淨土,那裡複雜的關係,過多的官僚主義,都讓我深深失望。所以,畢業後我沒有像很多同學一樣去當老師。算是夢醒人散。
我還喜歡看書、寫作。中學時想著以後業餘當個作家,寫出暢銷小說也不錯。
後來的現實是:很多小說我都只是在腦子裡的一個點子,或者紙上寥寥數字的開頭。倒是模仿席慕容、汪國真寫了不少“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詩歌,和一些短篇小說。
妹妹曾說我現在文筆退步了,因為她覺得我年少時寫的詩歌語句更綺麗、唯美。可我卻告訴她:我覺得那時寫的好幼稚、做作。現在,我發現簡單、樸實的語言才是美,才是智慧,當初那些文字不過是賣弄我的自以為是。
我也曾耿耿於懷自己寫不了長篇小說。直到聽到村上春樹的:“太聰明的人當不了小說家。” 因為他們總是一眼就看到了結局,所以好“惟適之安”,不愛折騰,怎會有故事?我算是給自己的無能找到一個好的藉口,體面的臺階。
我曾經最執著的兩個夢想一個都沒有實現,但是,我並不因此而沮喪或失望。相對於夢想,我更執著於生活。“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