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正史,如果你留心看過毛批本三國的話,就會注意到兩對重名的,一對是張溫,一對是馬忠。
董卓把持政權以後,行為殘暴。張溫和董卓向來關係不好,當時正值反董聯軍進攻,董卓於是藉口張溫和袁術有聯絡,下令把他亂棍打死。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把這事作為董卓兇狠殘忍的一個例證,做了進一步的藝術發揮:
東吳的張溫,是當時的名士,名聞江東。孫權聽說之後,徵召他覲見,一番談話,十分滿意,任命他做拜議郎、選曹尚書,後來又改太子太傅。
張溫雖然是東吳重臣,但在《三國演義》裡,是作為秦宓的背景布出現的。不過這段倒不是羅貫中偏心眼,而是歷史事實。
話說張溫出使蜀漢,見到了前來接待的秦宓。兩人都是飽讀詩書之人,於是開始一番唇槍舌劍。
張溫:天有頭嗎?
秦宓:有。《詩經》說“乃眷西顧”,以此為證,頭在西方。
張溫:天有耳朵嗎?
秦宓:有。《詩經》說“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沒耳朵怎麼聽?
張溫:天有腳嗎?
秦宓:有。《詩經》說“天步艱難,之子不猶”,沒腳怎麼走?
張溫:天有姓嗎?
秦宓:有,姓劉。
張溫:為啥?
秦宓:天子姓劉,所以天肯定也姓劉。
張溫:……你看那太陽啊,是從東邊升起來的。(寓意東吳是正統)
秦宓:呵呵,太陽雖然從東邊升起來,到底還是得在西邊落下去。
在《三國演義》裡,蜀漢馬忠基本上是打醬油的二線將領。但馬忠在《三國志》中,是有自己傳記的人,這地位不低。
馬忠小時候被母親家人養大,叫狐篤,長大之後改回了本姓,叫馬忠。夷陵之戰後,馬忠因工作任務見到了劉備,劉備評價:“我雖然失去了一個黃權(黃權降魏了),卻又得到了一個馬忠,可見這世上不缺人才。”
馬忠一輩子多數在南方,對付少數民族,一路做到了鎮南大將軍,進封彭鄉亭侯。後來費禕北上抵禦魏軍,把馬忠留在成都,“平尚書事”——也就是管理政務。
不過費禕回成都之後,馬忠就又回到南方,繼續他的軍旅生涯了。
東吳的馬忠是潘璋手下司馬,這位老兄人生最光輝的時刻,就是關羽敗走麥城時,潘璋和朱然受命攔截關羽。最終關羽父子被馬忠抓獲。
不提正史,如果你留心看過毛批本三國的話,就會注意到兩對重名的,一對是張溫,一對是馬忠。
漢張溫董卓把持政權以後,行為殘暴。張溫和董卓向來關係不好,當時正值反董聯軍進攻,董卓於是藉口張溫和袁術有聯絡,下令把他亂棍打死。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把這事作為董卓兇狠殘忍的一個例證,做了進一步的藝術發揮:
又一日,卓於省臺大會百官,列坐兩行。酒至數巡,呂布徑 入,向卓耳邊言不數句,卓笑曰:“原來如此。”命呂布於筵上揪司空張溫下堂。百官失 色。不多時,侍從將一紅盤,託張溫頭入獻。百官魂不附體。卓笑曰:“諸公勿驚。張溫結 連袁術,欲圖害我,因使人寄書來,錯下在吾兒奉先處。故斬之。公等無故,不必驚畏。” 眾官唯唯而散。吳張溫東吳的張溫,是當時的名士,名聞江東。孫權聽說之後,徵召他覲見,一番談話,十分滿意,任命他做拜議郎、選曹尚書,後來又改太子太傅。
張溫雖然是東吳重臣,但在《三國演義》裡,是作為秦宓的背景布出現的。不過這段倒不是羅貫中偏心眼,而是歷史事實。
話說張溫出使蜀漢,見到了前來接待的秦宓。兩人都是飽讀詩書之人,於是開始一番唇槍舌劍。
張溫:天有頭嗎?
秦宓:有。《詩經》說“乃眷西顧”,以此為證,頭在西方。
張溫:天有耳朵嗎?
秦宓:有。《詩經》說“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沒耳朵怎麼聽?
張溫:天有腳嗎?
秦宓:有。《詩經》說“天步艱難,之子不猶”,沒腳怎麼走?
張溫:天有姓嗎?
秦宓:有,姓劉。
張溫:為啥?
秦宓:天子姓劉,所以天肯定也姓劉。
張溫:……你看那太陽啊,是從東邊升起來的。(寓意東吳是正統)
秦宓:呵呵,太陽雖然從東邊升起來,到底還是得在西邊落下去。
蜀馬忠在《三國演義》裡,蜀漢馬忠基本上是打醬油的二線將領。但馬忠在《三國志》中,是有自己傳記的人,這地位不低。
馬忠小時候被母親家人養大,叫狐篤,長大之後改回了本姓,叫馬忠。夷陵之戰後,馬忠因工作任務見到了劉備,劉備評價:“我雖然失去了一個黃權(黃權降魏了),卻又得到了一個馬忠,可見這世上不缺人才。”
馬忠一輩子多數在南方,對付少數民族,一路做到了鎮南大將軍,進封彭鄉亭侯。後來費禕北上抵禦魏軍,把馬忠留在成都,“平尚書事”——也就是管理政務。
不過費禕回成都之後,馬忠就又回到南方,繼續他的軍旅生涯了。
吳馬忠東吳的馬忠是潘璋手下司馬,這位老兄人生最光輝的時刻,就是關羽敗走麥城時,潘璋和朱然受命攔截關羽。最終關羽父子被馬忠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