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夕一夏一世紀
-
2 # 青谷9S
項羽不殺劉邦,在鴻門宴之前就已經商量好的了,他根本就不會動手。
第一,楚懷王曾立下‘先入咸陽者王之’,結果劉邦先入。雖然自己實力強,但殺掉劉邦,會落人口實。,這不服眾。
第二,鴻門宴之時,樊噲可輕易出入中軍大帳,就可以看出項羽是故意放他進來的。項羽不放水,要是在大帳周圍擺上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任憑你樊噲力大無窮,想攪局,你也進不來。
再說,范增也不是一個好謀士。能出主意是本事,但情商也要高,要讓領導能聽進去你的意見,這才是真正的謀士。‘豎子不足與謀’,可見其他是不尊重項羽的,沒有尊重哪裡來的相互交流呢,因此項羽斷然不會採納他的意見。
你看張良就是這般,能出主意還能讓劉邦採納,這才是合格的。
所以,鴻門宴並不能決定兩個人的最後生死,因為這只是一個事件,不能楚漢爭霸的決勝盤。
千百年來,提及“鴻門宴”,大多數人會唏噓長嘆,為“死亦為鬼雄”的項羽惋惜:劉邦就在甕中,為什麼讓煮熟的鱉給跑了些?
人們每論及此,扼腕之餘,往往說他頭腦簡單、目光短淺、沽名釣譽、有勇無謀、優柔寡斷等等。
雖說項羽在玩弄權謀方面遠不及劉邦那樣技高一籌,但絕不至於眾人所說的愚笨到常人都能看得出、想得到,而他竟然看不出、想不到的地步。
項伯雖是個缺乏遠見、才智駑鈍的平庸之輩,卻也是信奉儒家倫理道德並身體力行者。劉邦看出他為人篤信不疑這點,對他百般籠絡,並請他向項羽傳達“臣之不敢倍德也”的虛情假意。
項羽之所以對項伯的“餿主意”視而不察,對眼前的死對頭視而不見,白白讓其溜走,空留捉放劉的千古奇嘆,也是有原因的。
項羽既然向叔父作了“善遇之”的應諾,即使他反覆多變說話不算,但在叔父面前還得表示信用。
道理很簡單,項伯者,季父也,其意不可違抗。
張良之所以不離開,張良和項伯是世交好友。那他的心裡就是有把握能活著離開,還能讓項羽徹底相信劉邦,這豈不是一箭雙鵰的好事兒。
鴻門宴上,劉邦對項羽的態度很謙恭,一副臣服的樣子,讓項羽動了“婦人之心”,但是項羽的大將范增心裡卻是跟明鏡兒似的,總想找機會殺掉劉邦。范增的心思全被項伯看在了眼裡,後來范增讓項莊以助樂為名,現場舞劍,項伯很看出了端倪,馬上揮劍上場和項莊對舞,成功化解了“奪命劍”對劉邦的生死威脅。
在項伯和張良的周旋下,劉邦成功的帶著其他4個人脫身,留下張良來應付項羽。
在說項羽,也是個極其要面子的人,之前已經動了“婦人之心”,說是不殺劉邦的,現在也不能反悔呀,張良更是不用殺了。
說白了,項伯忘了自己也是項氏一員的身份,他眼光太低下,沒有看清項劉之間的生死存亡的利害關係,他原本只想救良,結果連張良的恩主劉邦也想救,使出渾身解數對項羽攻關,出對於叔父的敬重,項羽作了“善遇之”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