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A:假設你所光顧的文具店計算器的價格是20元,而有人告訴你其他商店的價格是15元。
實驗B: 假設你所光顧的文具店計算器的價格是120元,而有人告訴你其他商店的價格是115元。
那麼,在哪種情況下你會改變到其他商店去購買?
實驗的結果是,在A實驗中大約68%的人會換一家商店去購買,B實驗中大約29%人會願意換一家商店去購買。這種實驗的結果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兩組實驗中的價差,就會發現兩組實驗的差價其實是一樣的(都是5元),所以實驗結果的不同尋常之處就在於,如果購物者都是理性經濟人的話,為什麼在相同的經濟損益面前,其行為卻有如此的不同呢?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雖然兩種實驗中購物者實際節省的都是5元,但是在A中,5元相對於價格總額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在B中,5元相對於價格微不足道。這就是營銷學中著名的韋伯-費希納定律定律:購買者對價格的感受與基礎價格的水平有關,購買者對價格的感受更多地取決於相對價值,而非絕對價值。根據韋伯-費希納定律,購買者對價格變化的感受更多的取決於變化的百分比,而非變化的絕對值;並且在產品價格之上之下各有一個界限。將價格調整至價格之外容易被購買者覺察到,而在界限之內調整卻往往被購買者所忽視。
實驗A:假設你所光顧的文具店計算器的價格是20元,而有人告訴你其他商店的價格是15元。
實驗B: 假設你所光顧的文具店計算器的價格是120元,而有人告訴你其他商店的價格是115元。
那麼,在哪種情況下你會改變到其他商店去購買?
實驗的結果是,在A實驗中大約68%的人會換一家商店去購買,B實驗中大約29%人會願意換一家商店去購買。這種實驗的結果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兩組實驗中的價差,就會發現兩組實驗的差價其實是一樣的(都是5元),所以實驗結果的不同尋常之處就在於,如果購物者都是理性經濟人的話,為什麼在相同的經濟損益面前,其行為卻有如此的不同呢?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雖然兩種實驗中購物者實際節省的都是5元,但是在A中,5元相對於價格總額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在B中,5元相對於價格微不足道。這就是營銷學中著名的韋伯-費希納定律定律:購買者對價格的感受與基礎價格的水平有關,購買者對價格的感受更多地取決於相對價值,而非絕對價值。根據韋伯-費希納定律,購買者對價格變化的感受更多的取決於變化的百分比,而非變化的絕對值;並且在產品價格之上之下各有一個界限。將價格調整至價格之外容易被購買者覺察到,而在界限之內調整卻往往被購買者所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