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分鐘理財
-
2 # 票票喵
這個問題可以看一下今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塞勒的著作《助推》,我們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網上甚至有人調侃:原來攜程是一家保險公司啊!
哎,現在的消費者面對商家,真的是防不勝防啊!其實喵叔和身邊的朋友也遇到過,具體就不說了,反正都是淚。
然而當在看完塞勒的《助推》之後發現,攜程可以說是將本書的中心思想融會貫通併成功運用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運用。
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德·泰勒他之所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最重要的貢獻是挖掘了大量人的非理性行為,他認為理性的經濟人是不存在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諸多行為會受非理性的因素影響。簡單來說,他的研究就是: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這是喵叔的一個簡單總結,希望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共同探討)。
舉幾個例子,和大家介紹幾點書中的一些行為經濟學理論在生活中的運用,你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案例1】
在學校食堂將健康的食物放在容易拿的地方,而將不健康的食物放在不易取得的地方,可以提高人們對健康食物的選擇。
這招很巧妙地讓人們有選擇的權利,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又看起來別無選擇,達到背後操作者的預期目標,稱之為“溫和的專制主義”。當然比起“這個你不可能吃”的粗暴干預,人們當然更願意接受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啦!
【案例2】
讓空調顯示製冷溫度,還實時顯示消耗的電費,從而讓人們及時調整對空調的使用習慣。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人們會反應比較遲鈍一些,所以也很容易做出不利於自己的選擇,這時候怎麼辦呢?比如感受溫度的時間或許沒那麼長,那麼塞勒認為可以把反饋時間很長的事情,拆解成及時反饋的助推——顯示溫度,讓人及時發現。
【案列3】
美國透過“預設選項”的方式,讓更多職工自動加入養老金保險體系。
這個案例就很熟悉啦,是不是和攜程的強行繫結保險產品“異曲同工”?這種預設選擇其實是《助推》一書中一個重要的行為經濟理論,如今已經被廣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和眾多企業中了。好不好,就看怎麼運用了。
所以看完,你還覺得行為經濟學沒什麼卵用嗎?
另外,作者在《助推》裡面還告訴我們社會的複雜性是遠超我們想象的,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控制能力也遠遠低於我們的想象力(捫心自問有多少人能在股市高高低低不斷波動中,堅定最初的方案?),所以我們應該怎樣生存?
-
3 # 愛上老闆娘43373376
人其實不完全是理性動物,人的意識是思維幻覺。這導致人其實容易被誤導、被操縱。這也是為什麼傳銷能夠盛行的原因,也是人能夠被宗教洗腦的原因。一切從研究人性弱點出發,以操縱人的經濟行為為目的,用以實現某種群體價值的經濟學,是一種可怕且邪惡的經濟學,會使人類墮入地獄。
-
4 # 經濟觀察報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可以說是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他研究的領域幾乎涉獵了行為經濟學的每一個方面,他研究的結論都成為了後來行為經濟學的基礎,大致歸類,可以將他研究的貢獻分為幾個方面——
稟賦效應的研究:來源於塞勒在1980年發表的論文《論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該研究證明了稟賦效應的存在,可以用一個實驗來說明,即先給被試者一個茶杯,並用巧克力去進行交換茶杯,結果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茶杯,之後他們又先發給被試者一塊巧克力,並用茶杯去交換巧克力,結果卻發現人們不願意放棄巧克力。為什麼人們會在前一次鍾愛茶杯,而後一次鍾愛巧克力,原因在於一旦我們擁有了某物,那麼再讓我們放棄它就很難了。
心理賬戶的研究:心理賬戶意思是我們思考問題時,不會去統一核算成本收益,而會在心裡構建很多個分門別類的賬戶,分頭進行計算。在現實意義上講,我們可能擁有十隻股票,除了關注整體的漲跌外,還會關心每隻個股的漲跌狀況,當個股跌後,我們寧願持有它,等著回本也不願“割肉”。
自我控制的研究:區別於傳統經濟學的看法,即人可以理性的對長期的消費和投資做出合理的安排,行為經濟學提出“雙曲貼現”概念,從現實意義上說就是人對於未來的規劃就未必是最優的,人在現實中缺乏自控能力,個人的儲蓄行為未必是最優的,這為社保的合理性正了名。
除了這些研究貢獻,塞勒還對股票市場交易進行研究,對市場不會長期存在套利空間但每天市場卻仍然產生大量交易進行了闡釋,即過度反應論——人們存在著“非理性”,容易對微小的資訊變化產生過度反應,一得到所謂的小道訊息,就會積極買進賣出。
塞勒透過理論影響了公眾和改變了世界,其中有兩個經典案例:一個是“為明天更多儲蓄”方案,美國年輕人無儲蓄習慣,個人自控力不足,美國企業中向員工提供養老保險服務時,預設的選擇方案是不買,如需購買還要填寫申請,讓人們從潛意識中就傾向於不購買保險,塞勒對此作了微小改動,建議把預設的選項改為購買,如果不需要購買則需要單獨填表申請,這樣員工購買養老保險的比例大大增加了。
回覆列表
我來講幾種,定投過程中常見的行為心理,也希望大家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有沒有過諸如此類的想法。畢竟定投就是一個克服自己的恐懼和抵擋各種誘惑的過程,這才是定投最難的地方。
1)易得性偏誤
有時候,我們往往對於自己熟悉的事件,會根據自身的經驗直接做出推斷,而這一推斷有時是錯誤的。更可怕的是,我們會堅持這個錯誤是“對”的。比如很多經濟學家都會發現,具有網路行業工作背景的投資者, 往往喜歡買入這一行業的股票和基金,他們在選基金的時候,常常對於這一類基金的過於樂觀,失去客觀判斷。那麼想想自己,你有過對於自己熟悉的基金,或者別人推薦過幾次的基金盲目樂觀的時候嗎?這些基金最後給你帶來你想要的收益了嗎?
2)框架依賴
框架依賴指的就是,人們的判斷與決策依賴於所面臨的決策問題的形式,儘管問題的本質相同但因形式不同也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決策。比如,如果一筆生意可以穩賺800美元,另一筆生意有85%的機會賺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賺,你們想想,你們會選哪一種?這個小實驗的結果是,84%的人選擇穩賺800美元,表現在對風險的規避;但是,同樣還是這道題,改成了一筆生意要穩賠800美元,另一筆生意有85%的可能賠1000美元,但相應地也有15%的可能不賠錢,你會怎麼選呢?哈哈我告訴你,測試的結果是,87%的人傾向於選擇 “有可能賠1000美元,但也有可能不賠錢”的那筆生意,表現為對風險的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