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好來臨時
-
2 # 暮鼓邦基固晨鐘警世塵
不好回答。什麼叫過分害羞和過分恐懼?如果真是到了過分的程度,那不是一般的因膽怯,不好意思,怕人嗤笑產生的心中不安,或者是發生了驚慌害怕不敢見人的狀況。什麼人也幫不了,只能去醫院去看心理醫生了。
-
3 # 九段格
害羞不是病症,有時只是人暫時的生理或心理反應,而如果一個人過於害羞甚至發展到社交恐懼症就真的是病了!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恐懼症既有遺傳因素也有後天因素,多發於17~30歲之間,男女都有。
今天我們不討論先天遺傳和純醫學治療方式,主要從社會家庭方面嘮幾句。現在的社會上宅男宅女和媽寶男媽寶女越來越多,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雖然這批人尚沒有達到病症的程度,但已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究其原因,我認為與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從家庭的角度,這部分人小時候容易遭受寵膩和苛責兩種極端對待,受到寵膩的孩子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接觸社會,懼怕競爭,懼怕與人交往,獨自面對社會時達不到自身的心理需求,久之就會產生迴避心理,進而發展為社會恐懼症。受到苛責的孩子則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高,整天忙於各種學習、興趣班,沒有時間接觸其它人接觸社會,缺乏基本的情商,在無法融入社會的基礎上就會蛻變為宅男宅女,嚴重的發展為社交恐懼症。
可以看出,上述兩種人的問題並不是病理上,而是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造成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有所意識,有所改變。筆者曾經觀察過美國家庭的教育方式,美國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團隊精神,以期將來能快速的融入社會,美國的學校也都把是否積極參加童子軍、夏令營、社團活動做為孩子升學及評估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據,所以美國的家庭教育不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或所謂素質教育上而是鼓勵孩子多多參加社會活動,培養起社會生存能力,因此,美國的孩子長大後大多表現得充滿活力樂於助人獨立自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中國的家長也可以多多學習和借鑑美國的教育方法,不要費勁心血卻培養出了個因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成為一個社會的廢人!
-
4 # 很7的男人
多去參加群體戶外運動,改變一下和人相處的時間和方式,不要怕會被嘲笑,不要怕丟臉,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為自己活,不是為別人活,除了違法犯罪和出賣良心,其他的都可以去多嘗試
回覆列表
情緒上的事情,只能自己幫自己。
再好的理論如果沒有行動,用什麼辦法都是白搭。如果你真的決定改變自己了,可以從小場合到大場合,由人少到人多,由熟人到生人的過程逐步進行,訓練自己。就像恐怖片一樣,你真正認真看了,理解了,也就沒什麼恐怖可言了。